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俞敏洪對談張煒:李白杜甫陶淵明也“為五斗米折腰”

9月20日晚,中國當代文壇實力派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張煒做客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直播間,二人以“讓我們邂逅文學之美”為主題展開了精彩的對話。俞敏洪從第一次結識張煒作品《我的原野盛宴》開始,到閱讀他最新出版的《唐代五詩人》,二人一起回顧了張煒寫作生涯不同階段的作品以及創作歷程。俞敏洪還問張煒為何從李白杜甫陶淵明也“為五斗米折腰”這個角度去研究,張煒稱詩學研究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命本身。

閱讀《我的原野盛宴》勾起俞敏洪對外祖

母的回憶

直播間裡,俞敏洪稱,張煒創作的的書他讀了不少。讀張煒的書始於《我的原野盛宴》,這書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我十八歲之前一直在農村長大,儘管我的童年和你的童年在大海邊、樹林的環境不一樣,但是你的書又把我帶回到農村時期曾經的歲月。”俞敏洪說道,這本書喚醒了他對童年的記憶,感受到了久違的自然氣息。

《我的原野盛宴》是張煒以童年時期在海邊的樹林中與外祖母一起長大的故事為原型,記敘故鄉與童年記憶的長篇非虛構作品。張煒稱,《我的原野盛宴》除了談到人和自然的關係之外,還可以說是我和外祖母的故事,這是很真實的情感。

這種真實的情感也打動了俞敏洪,俞敏洪動情地分享了許多與外祖母長大的故事。他談到“我小時候老睡在我外祖母的身邊,尤其到了冬天的時候。人生過程中母親、外祖母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所以讀《我的原野盛宴》特別有感觸。”他還談到:這本書講明白了張煒的創作營養源在哪裡,是滋養他後來能夠寫出那麼多的小說和作品非常重要的根。

張煒憶《古船》:渴望擁有那時的純粹、熱情和勇氣

二十七歲開始寫,二十八歲完稿,三十歲出版,《古船》是張煒創作生涯中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品。小說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四十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

張煒分享了他的成名作《古船》的創作體驗。他談到“我當時不覺得自己年輕,現在回過頭看,那時候太年輕了,二十多歲擁有的純粹、勇氣、衝勁,有時候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沒有了。現在是多麼渴望擁有《古船》的那種純粹、熱情和勇氣,有那種決然的、飽滿的活力。

然而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現在的創作不能取代原來的作品,無論寫得多麼好。《九月寓言》《獨藥師》《醜行或浪漫》被專業界視為張煒的更進步的力作,卻不能替代《古船》。他現在回憶寫《古船》的感覺,“那時候心絃繃緊,整個人就像跟自己搏鬥一樣。當時認為一生只寫這樣一本書,也值得了”。

對此,俞敏洪說,“《古船》是我閱讀張煒小說中最上心的一本,讀完以後很有感悟。剛好有農村小鎮的場景,又是幾個家族。我小時候就在農村小鎮幾個家族之間長大,我母親是我們村上第一個承包生產大隊小工廠的,所以隋家和趙家爭奪的場景跟我小時候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歷很相像。”

俞敏洪談《唐代五詩人》:真實地把詩人生命和思想的多面展示了出來

文學藝術是作家生命感受的總和,作為一位在當代文學創作上卓有成就的小說家,張煒同樣在古典文學方面的造詣頗深,從此前出版的《斑斕志》(蘇東坡七講)可見一斑,這些作品體現了張煒獨特的美學追求,展現了他以小入大,解悟人生的過程。俞敏洪是一位資深的蘇東坡迷,家裡關於蘇東坡的書有二十多本,他表示讀《斑斕志》收穫最大。

《唐代五詩人》則是張煒近期古典文化隨筆方面的著作,擇取王維、韓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隱五位唐代重要詩人,從歷史、哲學、詩學、美學、文學史和寫作學的角度,深入詩人不同的精神與藝術世界,完成了現代時空下對古代詩人的關照。

俞敏洪認為,張煒在《唐代五詩人》中儘可能真實地把他們的生命和思想的兩面或者多面都展示出來。“我們印象裡李白、杜甫都是完美的形象,一位是詩聖,一位是詩仙,你在你的作品裡提到他們為了能夠在京城當官去拜訪達官貴人,做出一些求爺爺拜奶奶的事情。關於陶淵明,我們一直認為陶淵明就是世外桃源,不為五斗米折腰,其實他在追求與世俗共鳴和退到田園生活中間也有著各種掙扎。你的分析讓我們實實在在看到,心中崇敬的詩人他們真實的生命狀態。”俞敏洪稱,看完這些,一點沒有覺得貶損他們,反而讓他們的形象變得更加飽滿了。

對此,俞敏洪問張煒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研究這些詩人? 張煒迴應稱,他個人覺得,詩學研究最終還要回到生命本身。藝術是生命的產物,對一個人、對他的生命旅程沒有搞清楚,也很難懂得他的藝術。關於陶淵明、李白等古代詩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他們簡單化、符號化和概念化。

在張煒看來,人性決定詩性。詩人的道德感、價值觀、身份和立場,構成了他們的創作基礎。“寫作者除了留下時間和歷史的記錄,留下生命的刻痕,必然公開了自己,其間有多種多樣的可詮釋性。”

據瞭解,人民文學出版社還將再版張煒古典文化隨筆的其他系列著作《也說李白杜甫》《陶淵明的遺產》《讀詩經》《楚辭筆記》等。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