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樣的月圓夜,不同群體有不同烙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是一個象徵團圓、富有詩意的節日,祭月拜月、慶豐祈福、團圓歡聚……在陽江,人們同樣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等傳統習俗。除此之外,各地的中秋“儀式感”又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群體有不同的中秋記憶。這些記憶裡,有無法忘懷的味道,有老一輩說的話,還有反哺下一代的節日情懷……

傳統習俗

江城人過節最“甜蜜”

江城人的中秋最為“甜蜜”。糖雞是江城特有的傳統賀中秋賞月用品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產生於晚清,由當時的糕餅師傅創造,以其造型新穎而風靡陽江城。製作“糖雞”時,把白糖熬成糖膠,加少許麵粉,然後倒模,可以做出雄雞狀、龍船狀、寶塔狀等,加少許色素成白、淺紅、淺綠等顏色。糖雞好看好玩又美味可口,深受小孩子們的喜愛。

陽東人過節最“牛氣”

陽東人過中秋則“牛”氣十足。牛肉成為當地人競相搶購的應節食品,其中以田畔、合山等地最盛。中秋節前夕,田畔市場的很多牛肉攤檔都非常熱鬧,引來大批周邊地區的消費者光顧。一位田畔老人稱,陽東人素有中秋節吃牛肉的習慣,而中秋節期間去田畔買牛肉的傳統也延續了很多年。

陽春人過節最“浪漫”

中秋節當晚,陽春人民晚宴豐盛,食後聚集庭院,以月餅、梨、柚子、香蕉等供奉月神。契了月亮為契媽的家庭還需要備“三牲”、茶、酒、水果拜祭,祈求月神保佑子女平安、幸福。

除這些普遍存在的中秋習俗外,陽春各村各鎮也有獨特的中秋習俗。陽春南部的廣府居民有一習俗叫請“華光”,目的是請“華光”師傅帶人們到月亮上玩,頗具浪漫色彩。大體為本村人集中於村裡的曬穀場,讓“華光”師傅主持,在八仙桌上擺上祭品,想跟“華光”師傅去月亮的村民閉眼靜坐,師傅焚香,口中唸唸有詞:“請華光,請華光,華光師傅打馬一齊來,來就來,到就到,莫在半路計路步,麻絲搭橋你愛過,麻絲搭橋你愛來……”

對於永寧鎮橫垌村的瑤族人而言,中秋請“月姑”是橫垌瑤民的重頭戲。中秋夜吃完月餅後,一群人在師公的帶領下,圍坐於曬穀場上。師公裝一碗米,上點三炷清香,口中念道:“月光姑,月四姨,八月十五請你下來……”在場的人圍坐在一起,將頭伏在膝蓋,雙手抱住頭,跟著一起念。活動結束後,又要送“月姑”回去,然後大家才可以回去睡覺。

陽西人過節最“喜慶”

在陽西,當地人過中秋節,相傳有六大習俗。掛燈籠、拜月光、炒田螺、吃佛仔餅、吃芋頭、吃柚子,如今陽西許多的家庭還傳承這樣的傳統。

中秋節製作和懸掛燈籠是陽西人的傳統習俗。在舊時,中秋節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掛上燈籠,寓意幸福團圓。大人還會教小孩製作小花燈,孩子們提著小燈籠走街串巷,十分歡喜。為傳承好這一傳統習俗,陽西縣文化館連續多年在中秋節前夕舉行“宮燈製作”活動,吸引眾多家庭參加。製作宮燈時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繪以各種圖案,喜慶吉祥。

在新墟鎮東水村,還有中秋節炒石螺的傳統習俗。中秋前後,東水村河溪中的石螺正是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是食螺的最佳時節。晚上賞月時,一邊賞月一邊啜石螺肉,村裡老人說:“對月啜螺肉,越啜越眼明”。

中秋記憶

外婆家的柚子樹

人們常說,最難忘的是味道,嘗過一次,就永遠忘不了。對於1992年出生於江城區城西街道的張輝炯來說,中秋節記憶最深刻的味道不是月餅,而是柚子淡淡的清香。

“外婆家有3棵柚子樹,從我記事起,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外婆就開始採摘柚子。外婆說剛摘的柚子味道不好,需要放一段時間才會‘軟蝦’,才更香甜多汁。”張輝炯回憶道,那時候柚子樹上的柚子還掛滿枝頭,去外婆家的路還是泥濘的土路。

張輝炯的外婆同樣住在江城區城西街道,靠近漠陽江。以前,每到農曆八月初十,他的父親會開船到外婆家,把十幾袋的柚子搬到船上,走水路運回家,兜售給街坊鄰居。“小時候,每年中秋節前賣柚子,我都是一邊賣一邊吃,鄰居們開玩笑說不賣了吧,柚子都不夠你吃了。賣完柚子,爸媽還會給我一點零花錢。所以,每年中秋賣柚子,就成了我最期待的事。”張輝炯說。

後來,外婆家村裡的路修得越來越寬,但村裡的人卻越來越少了。“2015年我大學畢業那一年,外婆去世了。外婆去世不久,那棵果子最小但水分最多、果實最甜的柚子樹倒了,那時才發現樹幹早已被螞蟻蛀空了。”張輝炯說,時至今日,外婆家那份甜中帶酸的本地柚子的味道,依然是他記憶中最濃郁的中秋味道。

凌晨3點趁圩買牛腩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陽江地處沿海,吃海鮮最為方便。中秋節當天,市民就會一大早去市場採購生猛海鮮。除了海鮮,還有一樣必買的美食,那就是牛腩。

在張輝炯的印象裡,到了中秋節這天,大人們就像約好了一樣,凌晨3點就去趁圩買新鮮的牛腩。“中秋節的牛腩,遲到就買不到了。”張輝炯說。

而對於陽春市崗美鎮輪崗村的60後村民李國歡來說,兒時的中秋記憶便是村民們熱熱鬧鬧地齊聚“牛圩”買牛肉。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混合在一起,讓小山村一下子熱鬧起來。“每逢中秋,村委會辦公樓前的空地便成了‘牛圩’,有近十檔攤位在賣牛肉,四山八水的人都會到這裡買牛肉。”李國歡說,中秋之夜與家人共嘗美食,很有中秋氣氛。

中秋之夜,天南地北的人們都會賞月。在陽江,不少市民還會“拜月亮”,即祭月。等月亮升起,家家戶戶拿凳子、桌子,拎著糖雞、月餅、柚子、葡萄、香蕉、栗子、甜薯、芋頭……找個看得到月亮的地方,一一擺下。

張輝炯說,20年前,他們住在磚瓦房,祭月的桌子都是直接放在家門口,鄰居們也一樣。巷道里,桌子成排,一眼望去猶如百家盛宴;10年前,大多數人都住上了自建平房,賞月就從路面挪到了樓頂;現在,生活水平較以往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處可見高樓林立,住進商品房的人會把賞月的地方改到陽臺去。

“天涯共此時”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思人思故鄉、期盼月圓人圓的中秋情懷。明月朗照、祥和熱鬧的市井裡,積澱了一代代陽江人對幸福團圓的美好期盼。

情懷傳承

把“中國式幸福”代代傳下去

“前方到站——陽江站。”遊子們走出列車車廂,站在月臺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手裡提著大包小包,心裡掠過一陣喜悅。這種返鄉過節的情緒,只有在外的遊子最清楚。

“現在網路發達,網上購物很方便。儘管爸媽每年都說,家裡有好多月餅,不用再買了。但每年中秋節前,還是早早就在網上買好月餅,並且一定要自提到家,算是一種返鄉過節的儀式。”在深圳工作的敖先生說。

來自貴州的趙甜,在陽江工作安家已有10餘年。由於長年工作在外,她已多年未返鄉與父母共度中秋。這些年來,她每年中秋都會給家裡親友寄些廣式月餅。“有一天,嬸嬸跟我說,每年就等著我寄回去的廣式月餅過中秋。”趙甜說,這份月餅裝著她的念想,連線著她和遠方的親人。

“想到中秋,我印象最深的畫面便是一家三口吃完晚飯後,大家一起看電視、吃糖果、吃月餅的場景,溫馨而甜蜜。”趙甜回憶道,父母的愛總是靜悄悄的,孩提時不懂,長大後才深刻感悟。每次回家,房間總是一塵不染,床單被褥換洗一新,飯桌上全是惦記了許久的媽媽的拿手菜……“趙甜,出來賞月咯。”媽媽的鄉音,時時迴響在她的耳邊。

“父母給我的中秋記憶充滿了美好和喜悅,所以每年中秋,我也變得特別想家。”趙甜說,未來,她一定會學著爸爸媽媽的方式,給孩子一份獨特的節日記憶。

1989年出生的吳女士當上媽媽後,和趙甜的想法不謀而合。每逢中秋,闔家團聚,特定的儀式,讓吳女士從小就對“中秋節”懷有深厚的情感。因為在這個節日,她感受到的是溫暖和幸福。這一份“中國式幸福”,她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擁有。女兒出生後,吳女士和丈夫每年都會帶孩子去賞月,並拍照留念。今年,她打算給3歲的女兒穿上漢服,拿著自制的燈籠,一家人去湖邊賞月。

9月5日,在江城區龍津路,做糖雞的李家人一如既往地支起了攤檔,家族十幾號人如工廠流水線似的,現場製作陽江市民祭月用的糖雞。到如今這一輩,李家制作糖雞的手藝已經傳到第五代了……他們還在傳承。

記者手記

中秋月圓 傳承文化

中秋的月亮是圓的。這個“圓”字,積澱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好願景。中秋月圓時,即使橫跨不同時代,都有著不變的共通的情感訴求。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陽江各地的中秋習俗各有不同,每個群體對中秋的記憶點也不一樣。但中秋節所承載的情感,同樣真摯動人。外婆家的柚子吃不到了,可看到月亮,就會想起外婆的話;看到祭月的糖雞,會想到五代人的默默堅守;看著孩子天真的笑容,會想到年老的父母也曾毫無保留地為自己付出……

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是一條文化的紐帶,更是一次精神回望。中秋節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符號,我們要重視它本身的習俗儀式,弘揚中秋文化,不斷為傳統節日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這樣傳統中秋才會歷久彌新、越過越有味道。

【來源:陽江市人民政府_陽江要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