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以下幾種惡行,往往披著“善良”的外衣

01

也許你和我有一樣的想法: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披著羊皮的狼。

有道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經過層層偽裝的人,總是笑著待人,但事實上,他卻躲在陰暗處,創造了很多的陰暗面。如果你遇到了,就要敬而遠之,有機會的話,還要打壓“偽善的人”,不讓他們透支社會的善良。

《了凡四訓》裡寫道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自私和無私,是善惡的分界線,一旦越界,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在我們的生活中,以下幾種惡行,往往會披著“善良”的外衣,不要被迷惑了。

02

第一,做善事時,喜歡擺拍的人,圖名。

自古以來,我們都在宣揚好人好事,同時也是鼓勵:“做好事不留名。”

可是很多人,卻把做好事當成一場戲,藉機會讓自己“上鏡”。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經過炒作,就把自己的形象提高了。認真算一算,炒作的成本,比幫助別人的成本,要高得多。

比方說,為了拍攝一張“正能量”的圖片,有好事者找到環衛工,送水、送解暑物資。在過程中,有七八個人搶拍鏡頭,如果圖片不夠好,就重新來一遍。他們的善行,讓環衛工疲憊不堪,還耽誤了清掃的時間。

把善行當成炫耀的資本,或者刻意變成自己的標籤,本質上是利用別人的善良,並不是行善。

03

第二,送大禮給上司的人,謀位。

古人說:“來而不往非禮也。”

身處禮儀之邦,職場上的我們難免要請客吃飯、隨禮。但是所有的禮儀,都應該是有規矩的,也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

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人,藉著紅白喜宴,使勁撈錢。有好事者,做投其所好的事情——送大禮給喜歡撈錢的人,一來二去,兩方就變成了朋友,在利益上,有扯不清的關係。雖然沒有人明說,但是都很清楚。

作為上司,得到了大量的禮金,看起來是“致富”了,其實是留下了禍害。有道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得了錢財之後,還得幫人辦事,後續的問題,接踵而至。

04

第三,把利益當成商品的人,貪利。

《了凡四訓》裡有這樣一個故事:翰林院孔目支立的父親,曾經在牢房裡當差。

有一天,支立的父親發現有一個囚犯是被冤枉的,還判了重罪。他就想辦法搭救。

囚犯的妻子知道這件事之後,請支立的父親來家裡喝酒,還親自陪酒,用情挽留支立的父親留宿。支立的父親果斷拒絕了,但仍舊幫囚犯重獲自由。

情、權、錢、物,一旦成為了商品,善良的人就會蒙羞。

《菜根譚》有言:“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把“幫忙”當成了交易,就失去了德行,就是攤販和顧客之間的關係一樣了。如果中間還有第三方獲利,那就是“暗藏玄機”,更加可恥。

得到幫助的人,需要感恩;幫助別人的人,需要回報,但是不能把得失看得太重,不能強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關鍵是,不能糾纏不清,強人所難。

05

第四,拼命打造感情牌的人,設局。

俗話說:“放長線,釣大魚。”

去釣魚的人,想要收穫更多,就要帶好幾根釣魚竿,要把魚竿深入到深水裡。

同理,要得到巨大利益的人,就要擁有很多張感情牌,就要和有利益瓜葛的人搭上線。越是位高權重、有錢有勢的人,越值得交往。

如果社交,一開始就算是“感情牌”,那麼就不必開始了。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就要及時離開。那些看起來很和諧的飯局、酒局、歌舞局,都是陷阱。

比方說,某個陌生人,透過你的朋友,然後和你混熟了。一開始他沒有提出要求,但是後來你得到的好處多了,他就讓你去“代勞”。難免你會騎虎難下。

所有的“局”,都是作繭自縛,你不要以為大家在某個局裡,就可以通力合作,奔赴幸福。

人與人交往,可以擁有感情,但是不需要感情陷阱。

06

第五,不願意指出你的過錯的人,虛偽。

春秋時,齊國的大臣晏子,請了一位家臣高糾。

高糾辛辛苦苦工作了三年,但是被辭退了。他很不理解。

晏子說,閒暇時,議論大事;出去時,宣傳成績和名譽;看清了事實的真相,但是不提出意見。這樣的做法,是不能接受的。

也就是說,一個官員的手下,總是吹捧自己,也不提出意見,就不是稱職的手下。如果總是為上司炫耀成績,那就是虛偽。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身邊的人,都在吹捧,那麼誰來改正過錯,誰來糾正人生的方向?

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一尺五。”那些一直給你鼓掌的人,會讓你很舒服,但是你也會被這樣的偽君子拉下水,迷失自己。

07

古希臘政治家梭倫說:“作惡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窮;但是,我們不願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遠存在的,而財富每天都在更換主人。”

善良與邪惡,其實只有一牆之隔,中間還有虛設的門。如果你不擅長區別,就會走到邪惡的一面去;如果你不阻止偽善,你就變成了幫兇。

任何一件事,不要看當時得到了什麼好處,要往後看,事情有什麼影響,結局如何。

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半會的心軟,就縱容了惡行,滋生了惡念。

真正的善良,是長久的,經得起考驗的,沒有銅臭味的。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