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曾縱容士兵吃掉幾萬百姓的“食人魔”,死後為何還能被人們封神?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儒家學說中,對君子

有所為、有所不為

十分看重。若是為了達成某一目的,而不擇手段,那便是小人行徑,為人所不恥。

道理原本正確,可認知陷入

窘境

以後,往往無法對

特殊情形

下的特殊事件,正確認知。就像中國古代諸多將領一樣,

因為行為的逾矩,時常遭到文人墨客口誅筆伐。

以南宋陸秀夫為例,生死存亡之時絕不投降,不僅帶著南宋年僅7歲的小皇帝赴死,還鼓動

十萬宋民一同跳海。

有人稱讚這樣的行為是

民族氣節

的體現,可也有人認為

不過枉死。

同樣的事例還有

唐朝時期的張巡

,只不過這卻是另一個極端,張巡為了守下

睢陽

,縱容士兵吃掉數萬百姓,可最終卻依舊被國人

封神,這是為何?

張巡守城

很多人難以理解,如此

殘暴瘋狂

的將領,憑什麼能夠受到後人敬重?對此,我們必須從當時的實際情況開始出發,

實際情況、實際分析

公元757年,安史之亂爆發兩年以後,安祿山之子率領

十八萬叛軍,進攻睢陽

,而當時睢陽守將張巡麾下,僅僅只有

七千兵馬

可即便如此,張巡仍舊堅守數月之久,創造出古代

城市保衛戰的經典戰例。

如此戰績,絕對算得上軍事史上的

奇蹟

。可為了守住城市,在糧草無法支撐的情況下,張巡卻做出了

令人髮指

的一件事情,他先是親手將自己的小妾殺死,用給守城士兵補充能量。

隨後又命人殺掉全城

老弱婦孺

,全部充當軍糧。透過這種極端的能量補充,張巡又成功堅守一段時間,併為唐朝官軍爭取到

反擊的契機。

也許有人會想,張巡為什麼不投降呢?在十八萬叛軍面前,七千守軍哪怕堅守幾天、幾個星期,都已經是十分了不得的

成就

,更何況是幾個月。

事實上,不是他不想投降,而是他

根本沒有辦法投降

。叛軍所過之處,

寸草不生,姦淫擄掠之後的屠城更是輕車熟路。

面對這樣的敵人,投降和直接將百姓性命拱手送上,又有什麼區別?

獨自承擔罵名

雖然是為了守城,但他也絕不該將老百姓殺害,這是絕大多數人抨擊他的重要原因。只是人們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後人站在

上帝視角,

後見之明

審判

前人,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旁觀者對當局者指指點點,又有什麼資格?

張巡之所以會受到世人的敬重,不僅是他成功守護睢陽數月之久,更重要的是他選擇

獨自承擔罵名。

倘若張巡願意投降,更心狠一點,百姓什麼的,

和他有什麼關係

?只要他願意加入叛軍的陣營,不談後續會不會被唐軍擊敗,就當下而言,他一定會過得很好,根本不用費盡心思想著如何擊退敵軍。

然而他放棄了最

“友好”

的選擇,

決定橫眉冷對千夫指。

罵名於身如何?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生在世,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找到相應的理由才去做。

除去

名望、財富、權力

之外,總歸該有一些個人的

“私心”

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其實也就體現在這種私心上面。張巡的私心是

一個人承擔一切

,他不讓士兵動手,命令士兵去殺死別人。

也不知人們有沒有想過,

他不下令,士兵就不知道暗中食人以求苟活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也。”

道某些事情不可以這樣做,卻依舊堅定自己的信念,這便是聖人。

面對十八萬守軍的進攻,換做

文人墨客

上去抵擋如何?在自認為足夠付出足夠的努力以後,也許選擇

以身殉國

?只是這對唐朝來說,還遠遠不夠。

正值郭子儀

收復洛陽

的關鍵時刻,守住睢陽也就是守住了

大唐復興的希望。

倘若真的一死了之,那不是以死殉國,而是

以死誤國

沒有上過戰場的人永遠不明白,軍人為了執行軍令,究竟會怎樣

“偏執”。

尤其是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當皇權成為人心堅持的信仰以後,這種

極端的思想

便不再受到任何

枷鎖的限制。

儘管最終張巡依舊失敗,但他卻成功拖住了整整十八萬大軍,並

殺敵無數

,將叛軍力量削弱到極低的程度。

僅從這種抗爭的精神來說,張巡又有什麼好批判的?更關鍵的是,

民眾又豈會不知叛軍所作所為

,記載中也有提到百姓

自願被食

,實際情況如何,不能隻言片語就否定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