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奎文區探索創新“非遺+”發展模式激發非遺傳承新活力

奎文區融媒體中心10月1日訊,近年來,奎文區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積極探索非遺保護新模式,創新推動“非遺+節會”“非遺+文旅”“非遺+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激發非遺傳承新活力,逐步打造非遺傳播品牌,進一步增強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

“非遺+節會”打響非遺文化新品牌。

從2017年起,奎文區以紅爐鍛制技藝專案為依託,以非遺傳播展示為核心,成功舉辦了五屆濰坊(東上虞)紅爐文化節,透過特色物產、民俗體驗、技藝展演、專題研討等多元化文化活動,促進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發展,與社會民眾的關聯互動,與社群發展的互進共榮,滿足了市民遊客“吃非遺”“玩非遺”“賞非遺”“學非遺”“購非遺”的需求;組織承辦了兩屆“大拙琴韻全國名家古琴音樂會”,進一步擴大了非遺傳承的社會基礎。2022年,奎文區成功舉辦中國(濰坊)非遺美食文化論壇、2022山東非遺購物節濰坊分會場啟動儀式,規劃打造了“山東手造·濰有尚品”展區,實現了第五屆濰坊(東上虞)紅爐文化節、東上虞非遺美食特色街啟幕開街,成功打造了山東省首個非遺社群。常年開展非遺培訓活動,協調市省國家非遺資源,利用晚上、週末、節假日、寒暑假等時段,利用文化館等陣地、社群年開展核雕、刺繡、古琴、茶道、剪紙等20餘個非遺專案培訓,全面實現非遺培訓的“人群覆蓋”“類別覆蓋”“時段覆蓋”“社群覆蓋”四個覆蓋,打響了轄區的非遺文化品牌。

“非遺+文旅”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

依託轄區濰坊民俗博物館、金寶樂園、1532文化產業園、南屯小鎮非遺園、齊魯文化古玩城現有文化旅遊資源,植入傳統婚俗展演、中國古琴、傳統字畫裝裱、恆盛齋點心、刺繡、藍染、鋦瓷、風箏等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演藝類非遺元素,為非遺開拓了新市場、擴大了新受眾。重點建設了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綜合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和南屯小鎮非遺園殘疾人非遺工作室、仿古青銅器鑄造技藝傳習所、繭綢織染技藝傳習所等非遺傳承基地,積極搭建研學平臺和空間,完善實物及歷史資料,廣泛與學校、企業、社群、旅行社等對接,大力開展參與度高、體驗性強的非遺研學體驗活動,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恆盛齋點心傳承人在1532文化產業園投資70萬元,建設打造了集展覽銷售、製作體驗等於一體的非遺研學基地,目前已開展研學活動60餘次。指導區新華幼兒園在研學基礎上搜集、整理各類非遺資料,編輯出版系列非遺校本課程,深受孩子們喜愛。東上虞紅爐紀念館研學資料翔實,傳承活動豐富,被評為全省歷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範點。

“非遺+產業”賦能文旅經濟新動能。

一是大力發展非遺文創產業。協調設計資源和力量,讓古老非遺融入現代審美。支援轄區內非遺專案進行產品設計和研發,目前全區已開發出各類非遺原創精品200餘款;刺繡傳承人李銀鳳將原本掛在牆上的刺繡藝術與旗袍、絲巾、荷包、手提袋等生活用品相嫁接,成為大眾個性消費的“暢銷品”;恆盛齋點心傳承人設計的“傳統風箏”精美造型亮相風箏會後引起國際友人高度關注,銷量大增;鑄銅印傳承人李瑜設計的作品《文房雅器》獲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二是加大重點企業扶持力度。深入服務非遺企業,鼓勵和支援恆盛齋點心等適合走產業化之路的非遺專案,加強產品創新及包裝推廣,讓非遺帶動產業興旺,帶動千家萬戶就業。省級非遺專案恆盛齋點心製作技藝傳承人成立了“濰坊恆盛齋食品有限公司”,組織16名工人純手工製作老濰縣正宗點心,公司年產值達到800萬元,人均年收入6萬元以上。富郭莊芥茉雞專案已在濰坊開設10家分店,吸納50餘人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年產值約300萬元,人均年收入5萬多元。三是搭建電商平臺。引導、扶持山東全影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500餘萬元,建設濰坊“美非遺”全國首個專業性非遺網上商城,建立宣傳、展演、設計、銷售於一體的非遺產業鏈體系,打造新型非遺產品交易平臺。目前,商城共集合全國非遺產品2000多個品種,入駐各級非遺傳承人400餘名,年成交次數約510萬次,年收入約420萬元。“美非遺”商城為非遺產品開拓了更大的銷售半徑和消費市場,讓非遺從奎文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奎文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李晨菲

【來源:奎文釋出】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