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多方攜手,助力殘障人士探路嶺南工藝美術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符暢

通訊員 陳曉

圖/佰彬

當一位殘障人士在追尋“美”的路上,遇到嶺南工藝美術,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廣州,有聽力障礙大學生以水性顏料在通脫木剖切而成的通草片上繪畫創作,傳承非遺通草畫;有殘障藝術愛好者從植物中萃取色素染制手淡雅圖案,探索植物染技藝;也有心智障礙者手眼協調,完成色澤富麗的刺繡工藝品。於他們而言,創作不僅是愛好,更是個人價值的彰顯。

10月12日,廣州文化公園文薈館內,一批殘障藝術創作者和嶺南工藝美術大師一同對外展出了近百件工藝美術作品,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10月19日。

近百精品展件背後是長期投入結下的文化碩果

10月12日,廣州文化公園文薈館內,近百件廣彩、廣繡、潮繡、剪紙、景泰藍、通草畫等非遺作品根據展品造型、色彩、質感分割槽域展出,可謂琳琅滿目。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展覽既是當代嶺南工藝美術的展示,邀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嶺南工藝美術大師參與助展,同時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融合精品展。

“這次展覽名為‘無瑕·非遺——當代嶺南工藝美術融合精品展’,由廣州國際殘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廣州文化公園、廣州城市職業學院聯合舉辦,每一位參展的工美大師近年來一直抱著開放包容的態度,向有意向的殘障朋友傳授工藝美術,這次展覽正是採取了以師帶徒,殘健共融的形式,希望讓更多人看到殘障人士創造的價值。”此次展覽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場不乏令人驚豔的殘障人士展品。

文化藝術的繁榮,並非一朝一夕便能取得的成果。在此次展覽中,19歲的孤獨症青年盧詩雅作為潮繡工藝美術的創作者代表,展示了一系列潮繡作品;來自廣州市黃埔區文衝街康園工療站的殘障人士則透過多幅精細生動的剪紙作品,展現日常的剪紙藝術創作。

據悉,近年來,在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指導下,廣州國際殘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共為殘障人士開設21類、60個藝術培育班,免費培訓殘障人士3。1萬人次,不斷邀請專業人士開展線上線下培育。其中,廣彩、廣繡、潮繡、景泰藍、通草畫、植物染、剪紙等非遺專案頗受歡迎。“每一份技藝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其實都是長期投入的結果。有人願意教,有人願意學,一起努力。”上述負責人說。

不只是為了“展”,希望更多殘障人士“走出去”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廣州殘障人士文化藝術事業經過了長足的發展,但距離“破圈”仍有一定距離。

“他們並不是為了自娛自樂,而是希望藉由文化藝術的載體,對外展示自己的工藝美術作品,讓更多人看到自己創造的價值。”一位助殘公益人士告訴記者,殘障人士投身工美,一方面是為了訓練手眼協調和專注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作為創作者獲得認可,並找到創收的可能。

展覽開幕式上,記者在與多名嶺南工藝美術大師、助殘工作者的對話中也瞭解到,“摘掉殘障的標籤”“追尋更好的技藝”“以創作者而非殘障者的身份獲得尊重”已成為社會多方的共識。

不只是助殘者在推動,非遺傳承人譚廣輝、王新元、蘇昕分別以各自的方式,開班授徒,向有意向的殘障人士傳承廣彩、廣繡、通草水彩畫,均是朝著掌握非遺知識技能的目標出發,或在大學特殊教育院系開設工作室,或是在社會上公開招徒,定向培養。

“一門技藝的習得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王新元告訴記者,“殘障夥伴一樣要沉得下心學習和傳承。這個過程,尤其需要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需要社會多方思考如何最佳化無障礙出行,為投身文化藝術事業的殘障夥伴爭取更多學習和生活補貼。”

蘇昕則表示,“過去這些年,我們都看到了社會多方為殘障青年投身藝術做出的貢獻和改變,這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努力方向。這些年,我也有參與和探索,在我看來,這個領域需要的不僅是某個人的努力,而是更廣泛的社會人士的持續參與。”

在多位專業人士看來,無障礙環境是基礎,與此同時,殘障人士的文化需求巨大,只有更多文化專業人士的參與,才有可能推動這一事業向前發展。

為此,2021年,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發起“百企百藝公益平臺”計劃,連結社會多方資源,引入文化產業專業人士扶持,共同培育優秀文化創作者,支援創作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旨在拓展殘障人士藝術潛能,推動更深層次的殘健文化大融合。

編輯:吳方舟

【來源:金羊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