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北京釋出6項考古成果中軸線發現依次疊壓7條道路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 (尹星雲)10月29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辦的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在圓明園正覺寺啟動,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釋出了6項年度重要考古成果,包括中軸線考古、琉璃河遺址、新宮遺址、路縣故城遺址、金中都遺址、長城考古。

“這些重要發現聚焦中軸線和三條文化帶,時代跨度大、分佈區域廣,完善了北京歷史軸線發展的時間鏈條。”陳名傑介紹,自“2021首屆北京公眾考古季”啟動以來,北京市一共完成考古勘探256項,勘探面積1670萬平方米;考古發掘102項,考古發掘面積10。8萬平方米。

南中軸路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發現了明嘉靖三十二年(甚或更早)以來依次疊壓的7條道路,明確了南中軸路的規制和工程做法,釐清了明清以來南中軸路的歷史脈絡,揭示了中國自古以來“執中守正”的價值觀,是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理念在北京的具體體現。

琉璃河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在西周燕都城內新發現7處大型夯土水井和數處夯土建築基礎,城外新發現大面積西周居址。出土於D15M1902號墓葬的尊、卣、爵、觶、鼎內銘文基本一致,明確記載召公奭親自築城燕都。太保(召公)築城,證明了燕國與中原的密切聯絡,彰顯了燕國在西周早期的重要地位。銘文中召公建燕的史實,填補了傳世文獻中關於西周封國都城建造記載的空白,明確了西周燕都最早的築城者和建城時間,為北京地區三千年築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獻證據。

豐臺區新宮發現夏商周時期聚落遺址,由內外雙重環壕圍合而成。該遺址是一處以大坨頭文化(相當於夏代晚期)為主體的環壕聚落,兼有早商和西周時期遺存。文化因素以本地土著文化為主,兼受中原地區和歐亞草原文化因素的影響。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該時期帶環壕的聚落遺址,對研究早期北京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路縣故城城郊遺址區兩漢道路的發現對了解和認識城郊遺址區的範圍與界線十分重要。魏晉時期窖藏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的最大規模的魏晉時期窖藏。東漢水井中發現的木、竹簡牘在北京地區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路縣故城後屯墓地考古發現了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千餘座,尤以戰國墓葬居多,墓主人多屬下層貴族和平民。前北營墓地發現了以兩漢時期墓葬為主的漢代墓葬群。城外墓葬區年代從戰國至明清時期,各個時期墓葬數量的多寡與城址始建、利用和衰落的時間段基本吻合。

金中都考古發現了豐富的隋唐、遼金、明清時期遺存,為研究北京城由唐幽州、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變遷提供了新材料,遼金時期道路、房址對研究遼南京、金中都城內街巷、裡坊佈局非常重要,出土的大量遺物見證了城內居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具體體現,是展示、實證中華文明史、北京地方史的重要內容。

長城考古則發掘了懷柔箭扣長城、延慶柳溝西山長城遺址、延慶大莊科長城遺址和昌平南口城、上關城護城墩遺址,取得一系列新發現。如箭扣長城考古,一定程度上覆原了不同時期長城防禦體系的樣貌和發展變化,首次在敵臺頂部鋪房內發現明代火炕、灶址等生活設施遺蹟,進一步豐富了長城遺存的文化內涵。發現的刻劃棋盤磚、炮臺和旗杆墩等,豐富了長城附屬設施的型別,提升了對明長城功能和明代戍邊生活的認識。

據悉,本屆公眾考古季以“考古探源,文明北京”為主題,為期2個月,期間將開展體驗考古、專題展覽、雲端展示、學術論壇、考古講座、考古進校園6個版塊24項系列活動,展示北京考古研究成果,講好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故事。

(責編:尹星雲、高星)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