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中國為何被稱作九州,九州又指哪些州

古代中國,除了華夏的名諱之外,人們常冠以“九州”的稱謂。而且古人對待九州的認同感也是相當強烈。《楚辭·離騷》中有:“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陸游亦有《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那麼這個稱謂又是從何而來,古代中國又為何會被稱作九州,九州又都包含那九州呢?

且讓我們一一道來。

九州如何由來?

九州,作為一個具有地理概念、行政概念兼具的名詞,其實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的大禹時期。在《左傳》中記載“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其意也便十分明確。在四千多年前的中華大地上,洪水為患,禹則帶領人們治水。在他“順水性、疏浚結合”的策略之下,蔓延 各地的洪水,也在13年的治理之下終於褪去,至此河流疏浚,江河通暢,各地也便可以居住,而這也便有了“州”。

在《說文》中:“水中可居曰州。”也就說,州乃是高於水面、可以居住的地方。而由此作為這場治水的領袖,大禹便“畫為九州”。這也成為“九州”的由來。

九州為那九州?

《尚書·禹貢》作: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釋地》作:冀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營州;《周禮》作: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幷州。

而在關於九州的界定上,事實上隨著朝代的發展又呈現出了一種有別的劃分。上面的《尚書》、《爾雅》、《周禮》三本典籍之中的記載便略有偏差,而以至於有人認為它們對應的當是夏、商、週三朝時期的九州劃分。

作為依據,便是在冀州的劃分之上,馬融在其著述中記載:在大禹治水之後,設定九州,但是其中冀州之北廣大,因而在舜時,便置幷州;又在燕、齊、遼之地分別設定幽州、營州;由此以來九州也便演變成了十二州。

而作為天然的地理概念,這“九州(或者說十二州)”實則的呈“井字形”分佈。而這也正應和了“天子居中,八方朝貢”。

在大體的設定之中,涼(梁)州,幷州、幽州,分別又對應今天的甘肅、陝西,山西,河北、河北以北;而益州、荊州、揚州則對應了四川巴蜀之地、湖北湖南、江浙地區;至於雍州、青州、豫州則分別指代現在的關中地區、山東東部一帶、河南,山東西部和安徽北部。

而在確立了“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之後,此後的歷朝歷代的劃分大都也選擇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