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雪節氣之“大”,不拘泥於雪量,更在乎作用之大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楊秀

命名使時間成為我們的時間,不同的時令命名附帶著多元語言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的祖先按農曆將一年劃為四季,分別用春、夏、秋、冬四個字名之,不僅概括了各個季節總的物候特點,還體現了物的時序變遷。比如“冬”字,本為終結、終端之意,《說文解字》釋為“四時盡也”。每一季的三個月又依次以孟、仲、季排序,如孟春、仲夏等;每個月甚至還有別稱,雅訓一點的,有榴月、桂月和菊月等;偏口語化直白一些的,有“十冬臘月”之說,其中的冬、臘又專指十一和十二月。

雪盛

大雪為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在農曆十一月,即仲冬、冬月。交節日期在公曆12月的6—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與半個月前的小雪節氣相比照,雪勢變化即見分曉:“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北方人常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這一俗諺,描述的不單單是雪的由小到大,同時強調了雪從“未盛”到“盛”所呈現出的漸進式寒冷。一個月前的立冬時節,只是水始冰未堅、地始凍未裂的初冬景象,這期間還時不時會有十月小陽春的回暖。至大雪時節,強勁的冷空氣已持續推進月餘,我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進入或乾冷或溼冷的隆冬季。同樣是在寒冬,不同區域中人們的體感與其屬地的空氣溫度、溼度和風力等都密切相關。

冬儲

《荀子·王制》中有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人們適時勞作、順時生息,做到“不失時”,才能滿足維持生存的基本物資需求。千百年來,人們積累了豐富的食物儲存和防寒保暖等知識經驗。《詩經》中的《豳風·七月》就詳細描述了先秦時期人們過冬的多方準備:織麻、獵獸取皮做冬衣,收糧入倉、堵鼠洞、燻鼠,修屋、糊窗,備柴草等。諸般辛勞,才使寒冬裡基本的衣食住需求有了保障。

冬儲菜中主要有乾菜、窖藏菜和醃菜幾種。

長期以來,醃菜是冬儲菜中的主打品。在我國一些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早在秋末就開始著手,東北地區有“霜降醃菜”的說法,蘿蔔、白菜、芥菜、雪裡蕻等都適合此法。

相對暖溼的江南地區則多在小雪和大雪期間醃菜。

清顧祿《清嘉錄》中的“鹽菜”條對蘇杭地區的醃菜習俗有所記錄:“比戶鹽藏菘菜於缸甕,為御冬之旨蓄。”並對不同的鹽漬法津津樂道:去掉菜心的叫藏菜或鹽菜;經水沖洗味淡的叫水菜;將寸長的菜心和蘿蔔條鹽抹、酒漬、入瓶,再藏於灰窖,過冬不壞,叫春不老。清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中言:“杭俗,醃菜例以冬至開缸,先祀而後食。”尋常百姓家的一道備冬醃菜,從初制,經等待,再到先祀後食,全程都透著精緻、沉潛了敬畏,於細微處演繹出舌尖上的江南式講究與活法兒。

冬儲物品的名單中自然少不了冬裝。

清《燕京歲時記》十一月裡的“翻褂子”條載:“初一日,臣工之得著貂裘者,均於是日一體穿用,謂之翻褂子。”又在“賜貂”條載:“每至冬月,凡乾清門侍衛及大門侍衛等,均由本管支領貂褂銀子,人各數十金。”冬月裡,在朝廷領俸祿的不同品級臣工、侍衛有穿戴貂裘的、有領取貂褂置辦金的。這些相對稀缺的名貴冬裝,自然不限於大雪節氣或某個節日穿戴,但似乎與雪更配,《紅樓夢》中晴雯補的雀金裘就是賈母在天陰將雪時送給寶玉的。冬雪,一定程度上是冷的代名詞。

吃穿用度等,向來豐儉由人。更多的普通人家會量入為出,在保障一家老小不挨凍受餓的前提下再適度享受。入冬,家裡怕冷的老人會早早地穿上棉衣,還不忘向子孫們碎碎念“十層單不如一件棉”。清《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了用以“燻炕”供暖的西山煤“為京師之至寶”“時當冬月,炕火初燃,直令寒谷生春”。

吃飽、穿暖,家有熱炕頭,是很長一個時期以來北方人過冬的理想目標。江南民居多無炕,取暖用的腳爐、湯婆子等也是過冬必備品。

“大雪”節氣

詠雪

冬日飄雪,是老天爺在寂寞天地間的詩意揮灑。借風擾動,凝重、肅殺的大自然便平添了些靈動。人們斂藏多日的心思在銀裝素裹中敞開,去賞雪、詠雪。既能“獨釣寒江雪”,亦能“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北京的“燕京八景”中有“西山晴雪”一景,據載,早在金朝,西山一帶即為著名的賞雪地。近年來,到故宮賞雪、拍雪景,成為熱點。甚至有人說,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故宮就成了紫禁城。標榜懷舊風,走的是時尚路線,還擺出了文藝範兒。

詠雪的古今詩文很多。

東晉時,東山謝氏還因詠雪聯句成就了謝道韞的“詠絮才”之名。據傳,名士謝安見屋外雪驟,欣然出句:“白雪紛紛何所似?”他的侄兒先對:“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對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同樣是借用相似物的關聯詠雪,與雪同色的鹽“差可擬”,因風起的柳絮勝出,也許看重飛絮輕盈的形態與飄雪更“似”更“若”。撒鹽空中,以今觀之,雖少了詠雪的文藝範兒,但融雪,很實用。

豐兆

古人根據世代的觀察與積累,總結出一些具有規律性的氣象對應特點,以預測豐歉。

如諺語:“大雪不寒明年旱”“大雪下雪,來年雨不缺”“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等。這些諺語,集中在寒與雪兩點,低溫嚴寒,能凍殺藏於土中的蟲及其卵,高效、環保、無成本;積雪覆蓋大地,對越冬作物具有保溫保溼的作用,待春暖雪融,還能及時為作物補充水分。而水是作物生長的命脈。

綜觀二十四節氣,名稱上與降水直接關聯的節氣共有七個:春季的雨水、穀雨,秋季的白露、寒露、霜降,冬季的小雪和大雪。而節氣最初形成的黃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末秋初,與這些節氣並不對應。在降水中佔比重較大的雨和雪,命名到春冬兩季。從全年的降水量來看,春雨與冬雪都遠不能與年中的豐沛雨量相比。春雨與冬雪在量上無優勢可言,反倒是因為量少,被以稀為貴了。春季,萬物生髮,需要水的及時滋養,春雨貴如油。雨水節氣開啟了下雨的序曲,隨後進入雨生百穀的承續期。冬季的小雪、大雪則可視為降水的尾聲,為作物補水以保墒。

由此,大雪節氣之“大”,不拘泥於雪量,更在乎作用之大,是祥瑞之雪,瑞雪兆豐年。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