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80年代,老舅結婚,驕傲地說:有了“三大件”,咱仙女也能娶進門

“咱也有了三大件,我要準備娶媳婦了!”80年代的“三大件”,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的命運!說出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

老舅比我大15歲,從小他就帶著我一起玩。因此,我們兩人的關係一直很好。我上小學時,老舅談了個物件,是紡織廠的女工。

那時的紡織廠可是個好單位,工廠裡的女工有鐵飯碗不說,掙錢還多!一個月的工資50多元,比老舅這個小學體育老師多掙10幾元。

按照媒婆的話說,人家姑娘要不是看中你這個“小白臉”長得好,誰還找個比自己掙錢少的爺們?

甭管怎麼說,兩人看對了眼。很快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姑娘家只提了一個條件,那就是準備好“三大件”,不能在嫁女兒時,讓外人笑話。

所謂“三大件”,在現在這個世俗的社會指的是:房子、車子和票子。沒有個精裝套二房,三四十萬的代步車,彩禮18萬8,想娶個媳婦可真不容易。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三大件有著不同的界定。

往事湧上心頭的時候,生活壓力很大的中年人不由會想起曾經那個懵懂無知的歲月。恍惚間,憶起舊的時光,竟然如此美好。

當年,社會上充斥著一股質樸的氣息。大家住著工廠或者單位分配的房子,日常穿著幾乎一樣的工裝。只有在婚姻大事上,才能尋找到奢侈品的味道。

一、70年代結婚三大件

1、手錶

在那個年代,像江詩丹頓等頂級奢侈品還未進入中國市場。瑞士名錶勞力士是最貴的手錶品牌,僅在北京、上海等國營百貨大樓才有專櫃售賣。最便宜的一款,大概價格在450元左右,一般老百姓還真捨不得買。

市面上最多的是國產“上海牌”手錶,定價大概為120元。手錶雖然體積小,但是戴在手上卻很顯眼。在人多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抬起手腕露出手錶看一眼時間,是件倍有面子的事。

2、腳踏車

相比手錶的花哨,腳踏車既可以“炫富”,又很實用。那時,上海“鳳凰”牌腳踏車;北京“永久”牌腳踏車最受歡迎。

在大街上,經常看到國家幹部、工廠職工騎著腳踏車上下班。戴著手錶,又騎著腳踏車的人,那是人人羨慕的物件。

3、縫紉機

有一句老話說:“新3年、舊3年、縫縫補補又3年。”

因為物質的缺乏,所以老一輩都有著同樣優秀的品質,那就是艱苦樸素!上至偉人,下至百姓,穿著的衣服幾乎沒有不打補丁的。

這種特殊的穿衣理念,直到90年代才逐漸改變。

因此,老一輩對縫紉機都難以忘懷。縫紉機不僅是結婚的彩禮,也是一個家庭成立的標誌。因為,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它。

二、80年代結婚三大件

80年代開放以後,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70年代提高了不少,家裡的電器也多了起來。

70年代的三大件,不再被人們看重。屬於80年代的“三大件”換成了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這些才是人們眼中的“稀罕物”。

雖然電視機是12寸黑白的,冰箱是單開門的,洗衣機大多是單缸的,可它們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記得老舅結婚時準備的三大件是:“青島牌”12英寸黑白電視機、“雪花牌”單門冰箱、“白鶴牌”(海爾前身)單缸洗衣機。

電視機400元,電冰箱1200元,洗衣機300元,現在看來不起眼的三樣家用電器,當時掏空了姥爺家全部的積蓄還不夠,只能兄弟姐妹的你出100元,我出200元……最後我媽賣了結婚時買的手錶才把錢湊夠!好在當時單位免費分房,年輕人沒有買房的壓力。

看到這裡,有些讀者會覺得奇怪,至於這樣嗎?這就要談一談當時的物價和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了。

開放初期,全國市場物價相對穩定:大米每斤0。15元、大白菜每斤0。02元、豬肉每斤0。6元(大肥肉最受寵)、棉布0。4元一尺、香菸每盒0。08元(好的0。2元)、理髮大人0。1元(小孩0。05元)、冰棒一根0。02元(奶油雪糕0。1元)、電影票一張0。1元(單位福利免費發票)……

因為還處於計劃經濟末期,所以人們購買物品僅有錢不行,大多還需要票券:肉票、糧票、布票、腳踏車票、電視機票……

按照老舅當時的工資(40元)計算,他結婚時買的三大件,就要花掉他大概50個月的工資!這還不算搞票搭上的“人情”關係費。

縱觀七八十年代年輕人結婚的三大件,大家可以發現這些彩禮都是家庭日常所需的物件。雖然價格昂貴,但是也實用。

直到很多年後,老舅談起當年的往事,還不無驕傲地說:“就當時咱準備的結婚彩禮,別說是你舅媽,就是天上的仙女也能娶進門……”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如今,年輕人的價值觀與80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每一個新娘都希望有一個浪漫和奢華的婚禮。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得到雙重滿足才是最佳選擇。

“老三件”已經沉澱在歷史中,雖然記憶模糊,但是絕不會被忘記。它還在老一輩人的記憶裡,追溯光影,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