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客卿是什麼?探究春秋時期客卿形成的原因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選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援,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社會到春秋戰國進入了大變革時期。周天子的政權不斷衰落,各諸侯國漸漸脫離掌控。

春秋戰國強者稱霸的時代,大諸侯國想稱霸一方,小諸侯國想安身立命,各自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四處網羅人才以求治國良方。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士”階層崛起,周遊列國,成為其他諸侯國的客卿,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的同時實現自身抱負。

春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客卿?他們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一、客卿釋義

從字面上看,“客卿”一詞包括“客”和“卿”兩個部分。其中“客”是針對國籍而言,例如A國的人前往B國做官,這個A國的人就是B國的客。

此外,“客”還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卿”指的是一種爵位,屬於統治階級上層的官職,居於諸侯之下,大夫之上。

不過“客卿”的“卿”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爵位官職,有可能只是做大夫或者更低級別的官職,都稱為“客卿”。

由此可見,與“卿”相比,“客”是客卿的基本定義,也是首要條件。也就是說,客卿首先是客,其次是卿,有時也可以不是卿。

只要是從本國前往異國擔任較高官職的都可視為客卿,客卿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裡將兩者放在一起考察。

此外,客卿與客、門客、食客之間存在區別和聯絡。春秋末年,權臣、貴族養士風氣興盛,如齊國的晏嬰、晉國的六卿都養有門客。

到了戰國時期,養士的風氣更加盛行,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公子,孟嘗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等,門下賓客數以千計。

除了權臣卿相門下招攬賓客,諸侯國君也養士,魏文侯首創戰國養士之風,齊威王、宣王之時的稷下學宮中更是彙集大批異國的能臣志士。

秦孝公為了招攬人才,頒佈求賢令:“賓客群臣之中能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從而使秦國強盛的,我不但讓其身居尊位,還會賜封領土。”

當時慕名前往秦國求仕者不計其數,一時間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

被貴族、大臣招攬所養的“客”稱為“門客”、“食客”;被諸侯國國君所養的“客”則稱之為“客卿”。

因此,客卿的地位要比門客、食客更高,門客當中的尊貴者僅為“上客”,客卿則是直接為國君服務,其中尊貴者能可直接成為卿相。

客包括客卿、門客、食客,而客卿只是客當中,受到國君賞識獲得較高官爵的那部分。

當時秦王嬴政下逐客令,貴族大臣所養的門客、食客,包括李斯在內的客卿等人都在被逐之列。

對於大部分客卿來說,門客幾乎是其必經階段,許多客卿都是從門客晉升上來。《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賓客為了尋求仕途作嫪毐門客的有上千人。”

客卿當中的客主要是針對國籍來說,而門客、食客當中的客則是針對主客關係而言,不一定是來自他國。

二、春秋時期客卿的形成因素——井田制的破壞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客卿是在一定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並非偶然。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客卿的形成因素有所不同,這裡主要論述春秋時期客卿的形成因素。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和考古發現,井田、井田制的資料並不少見,因此井田制在我國古代確實存在。

中國古代社會中,井田制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指的是農奴勞作成果完全歸領主所有,勞作時常有監工在旁;私田則是分配給農奴使用的份地。

有學者指出這一制度的缺陷所在,農奴在田園勞作時很難高效,因此需要監工的監督,這就會產生經濟支出。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生產力得到飛速提升。

單個家庭獨立生產成為可能,井田制的存在會眼中削弱農民的積極性,於是在歷史前進的過程中崩潰了。

公田衰敗,私田的發展越來越快,到周宣王時期將籍田禮廢除,井田制開始瓦解。

實行井田制的前提是土地國有制,因此,井田制崩潰也意味著土地國有制的崩潰。

西周時期,九州統一,周天子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周王朝全部統治區域的土地擁有最高所有權。

《詩經》上有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說的就是西周時期的實際情況。

諸侯原本對其領土享有的只是使用權和管理權,而不是最高的所有權。

但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的權威日漸衰落,周天子對領土的所有權一再受到侵犯,逐漸喪失。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各諸侯國為爭奪領土開始了激烈鬥爭,不斷髮起兼併戰爭。

左傳當中記載了許多各諸侯國國內進行兼併爭鬥的慘烈景象,在鬥爭中失敗的卿大夫往往會在最後選擇逃往其他國家,成為春秋時期客卿的來源之一。

這些異國避難的卿大夫或王室子孫,對逃奔國來說是重要的人才資源。

他們不僅是原國家的才高者,更對原國家的政治、軍事等十分了解,合理任用能對逃奔國,在國際局勢中取得優勢發揮重大作用。

三、春秋時期客卿的形成因素——政治形勢變化

周武王消滅商朝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為了鞏固統治大力實行分封制度。

在分封制實行之下,周天子成為統治區域內的最高主宰,“普天之下,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周王朝的領土;領土上的人沒有哪個不是周王朝的臣民”。

但是到了周懿王時期,周朝王權走向衰落。《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懿王的時候,周王室開始衰落。”

《漢書·匈奴傳》記載:“周懿王時期,隨著周王室的衰落,戎狄交相侵犯周朝,在中原諸夏橫行肆虐,中原百姓深受其苦。”

到周厲王統治時期,因其暴政各諸侯國更是心生怨懟。

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雖然號稱是周朝中興之王,一心想要重整王室權威,但此時的周王室已是無力迴天了。

周宣王因為魯國不聽從周王室的命令出兵攻打魯國,從此諸侯國與周王室更加不和睦。

後來傳說周宣王被杜伯所殺,周王的權威從此不復存在,到周幽王時期王室危難,諸侯甚至都不前來救援。

平王東遷以後,受到周王室管轄的土地大面積減少,王室的經濟收入也越來越少,出現財政困難,甚至向諸侯借錢。

周桓王時期,周王室與鄭國的關係十分惡劣。公元前707年,在周與鄭的戰爭中,鄭莊公率兵一舉打敗周桓王,其將領之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這場戰役實際上是周王室的額王權與諸侯霸權之間的較量,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哪一位周天子敢與諸侯較高下。

桓王以後,王權給霸權讓位,周天子原本天下共主的身份喪失,淪落到與諸侯平起平坐的位置。

霸權的產生和確立是透過兼併和擴張完成的,春秋時期被兼併的諸侯國不計其數,被征服的貴族往往會選擇出奔其他國家,如許莊公、虢仲、莒共公等等都是由於國破出奔。

除此之外,還有卿大夫被征服國俘虜,受到征服國國君的賞識做官,成為客卿。這些失去國土的君主和卿大夫成為春秋時期客卿的重要來源。

春秋時期周天子政權衰落,各諸侯國的政權也出現下移現象,卿大夫之間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到春秋後期徐國國內的世族都被消滅了。

在國內政治鬥爭中失敗的卿大夫往往被迫逃奔其他國家,如伯州犁、伍子胥等,成為春秋時期的客卿來源之一。

除此之外,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充分認識到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採用各種方式招攬人才,如齊桓公招攬管仲,秦穆公招攬百里奚等,這些賢士也是客卿來源。

四、春秋時期客卿的形成因素——官學衰落,私學產生

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豪傑諸侯並起,以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向“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變,再加上諸侯國政權的下移,變為“自大夫出”。

在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下,土地逐漸私有化,周天子權威漸落。各諸侯國或為霸主事業或為立足春秋紛紛招賢納士,使西周的官學基礎漸漸動搖,到了春秋末年,私學的興辦蔚然成風。

王權衰落,學術下移,王室文化走向民間,學術授受由官府轉向私人。

私學興辦之初就與仕途緊密相連,儒學大思想家孔子在教導弟子時曾說:“學也,祿在其中矣。”弟子們也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當中不少人走上為官之路,為官大至卿相,小至大夫。

這些透過勤學苦練走向仕途的人也是春秋末期客卿的重要來源。

結語

春秋之際,社會動盪,王權衰落,諸侯並起。為了立足春秋,稱霸一方,各諸侯國之間戰事頻仍。許多國家在戰爭中被消滅,流落的國君和臣子逃奔到其他國家,成為客卿。

除了對外戰爭,各諸侯國內部的卿大夫之間也為政權奪利鬥爭激烈,在鬥爭中失敗的權貴避難異國,不少成為客卿。

除此之外,春秋時期私學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客卿的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