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收藏狂人”劉一田:花億元購萬件藏品免費展出,只願更多人愛護文物

“這個瓷缸在古代也叫‘卷缸’,是古代的文人專門用來放字畫的;你看這個漢代的‘豬’擺件,像不像今天的野豬?當時的家豬還沒有進化完全,所以和今天的野豬有幾分相似……”在一間擺有各式各樣古陶瓷的博物館中,劉一田正興致勃勃為來訪者介紹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

漫步在這間博物館,各式各樣的古陶瓷映入眼簾:有手舉兵器、栩栩如生的南北朝陶俑;有年代久遠、但紋路細膩的清代光緒年間的線描缸;有古樸典雅、光澤鮮明的青花瓷盤;還有四人抬轎、精雕細琢的清代早期彩陶俑……

然而,參觀這樣一間展出3000餘件古陶瓷藏品、並擁有7000餘件儲備藏品的民辦博物館,並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在出資億元購買了萬餘件藏品、並創辦了這家古陶瓷博物館後,館長劉一田決定將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以激發更多人關注和保護文物的興趣。

至於自己創辦這間古陶瓷博物館的初衷,劉一田告訴正觀新聞記者:“這既是40餘年的執著熱愛,也是自發的傳承。作為個人,我能表達的最深沉的熱愛,就是盡最大努力保護和傳承這些文物。”

自幼耳濡目染愛上文物,輾轉收藏江湖多年

劉一田對文物的熱愛並非一時興起,據劉一田回憶,在他很小的時候,家裡就有很多字畫和瓷器。

在父輩的薰陶和影響之下,他自幼便耳聞了許多文物背後的故事,在他看來,文物不是冷冰冰的物件,在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令人動容、或令人揪心、或令人欣慰,或承載幾代人的愛恨情愁、或記錄著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

“工作以後,由於我從事的是文化方面的工作,接觸了很多的文化名人、瓷器大師以及收藏家,我便如飢似渴地向他們學習,與他們交流探討收藏知識,同時在實戰中磨鍊自己的眼力。”今年已經是劉一田與文物打交道的第40年,40年來,他曾從事過編審、教授、記者、評論員等職業,見識了無數人間百態,但唯獨對文物收藏痴心不改,“每次去外地出差交流,我都會去當地古玩城以及文物商店淘寶,有時候聽朋友說外地有件不錯的瓷器,不管是盛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也會千里迢迢趕過去一睹真容。”

說起收藏生涯中的難忘經歷,劉一田饒有興致地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趣事。

十幾年前,劉一田曾去北京參加交流活動,閒暇時間,他在一家古玩店裡一眼看中了一個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折枝蓮紋罐,時隔多年的今天談到那個罐子,他仍記憶猶新:“那個罐子通體鬥彩裝飾,腹部四面菱花形開光內繪折枝蓮花,以花葉和折枝蓮相隔,肩與近底處分別繪變形蓮瓣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造型皆小巧。與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品級不相上下。”

多年的收藏經驗告訴劉一田,即使碰到非常喜歡的藏品,也要喜怒不形於色,裝作不在意的樣子與賣家還價,然而,賣家執意一分不降,劉一田便假裝放棄。剛踏出店門,劉一田便被叫了回去,幾經較量後雙方商定了價格。由於金額較大,劉一田便與店家商定第二天去銀行取現金後再回來將罐子買走。

第二天,劉一田並未取現金,而是先回到那家古玩店確認那件瓷器的真偽,但眼前的一幕讓劉一田警惕了起來:店中有另一名顧客也在與店主商量要購買那件鬥彩折枝蓮紋罐。察覺到不對勁的劉一田並未作聲,而是一直在旁邊聽著,最終確定這個所謂的買家,是店主請的“托兒”。仔細再端詳那件鬥彩折枝蓮紋罐後,劉一田發現店主把真品換成了仿品,他當即恍然大悟,原來是店主僱了‘托兒’故意抬價,還想營造出有人“搶貨”的假象,把仿品賣給他。經過再三思量,劉一田並未揭穿賣家的行為,只是稱錢沒有周轉開,便放棄了。

“在那之後的幾天時間裡,我心裡總惦記著這個鬥彩折枝蓮紋罐,感覺與心愛之物失之交臂,有種坐臥不寧、失魂落魄的感覺。”劉一田悵然若失地說,“但這也讓我吸取了經驗,在之後的文物鑑別中更加小心謹慎。”

免費開放參觀,只為讓更多人“知史明智”

據瞭解,這間名為“鄭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館”的民辦博物館,是劉一田一手出資辦起來的。他曾撰寫出版《為人處事寶典》一書並將所得收入及其他積蓄全部用來購買了上萬件藏品,並建成這家民辦博物館。博物館建成後,劉一田決定免費向公眾開放,尤其是歡迎學生集體前來參觀、瞭解古陶瓷背後的優秀傳統文化。

據介紹,這座近1000平方米的博物館中藏有3000餘件中國各時代陶瓷器藏品,各個窯口瓷器標本1000餘件,藏品上至馬家店文化時代,下迄明清時期,其中既有宮廷傳世佳品,又有民間收藏珍品,涵蓋中國多個歷史時期。然而,作為圈內公認的“收藏狂人”,這展出的3000餘件藏品對劉一田來說只是冰山一角,到目前為止,劉一田已個人出資上億元購買藏品10000餘件,他還在鄭州另開設了一家文物鑑賞交流中心,為文物愛好者提供交流鑑賞的平臺。

“事實上,開辦這樣一家非國有(民辦)博物館並免費開放是十分艱難的,在人才配置、財政支援、日常維護上,民辦博物館比國有博物館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一路走來,劉一田真切感受到開辦和運營民辦博物館的壓力,但他仍因熱愛而堅持著,“事實上,即使這間博物館收門票,也是無法維持生存的,我索性免費開放,供大家免費學習。”

據介紹,自建館以來,鄭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館多次聯合相關單位舉辦了古陶瓷研討活動、接待省市相關單位領導的指導考察,與部分兄弟省市非國有博物館進行了經驗交流活動,每年接待中小學生參觀數萬人次。

鄭州市第十一中學學生參觀博物館活動現場

“文物藝術品是祖先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殷實財富。它們不僅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的重要實物佐證,也是我們如今知史明智、與偉大智慧的祖先們對話的一個重要渠道。因此,我認為只要參觀者能有所收穫,免費開放就是值得的。”每當看到參觀者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和求知慾被藏品激發,劉一田都由衷地感到滿足和開心。

“因為熱愛,所以更要保護和傳承”

“作為生長在中原大地上的中華兒女,又如此熱愛收藏,我無論如何都要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保護文物免遭流失,讓它們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因為熱愛,所以更要保護和傳承它們。”劉一田很明確自己成立古陶瓷博物館和文物鑑賞交流中心的初衷——讓民間收藏被更多人所關注,透過法律允許的商業手段讓民間文物得到交流、保護和傳承。

為此,劉一田還經常撰寫行業文章,一邊普及民間文物背後的故事、優秀價值觀,一邊透過發表文章呼籲廣大收藏愛好者提高專業鑑賞能力和自我道德約束力。

如在《真正的收藏家,不僅要有“錢袋”,更要有高人一等的“腦袋”》中,他勸告廣大收藏愛好者,不應過分迷信個別“專家”和“圈內人”,要自己主動學習交流相關知識,形成體系化的知識,才能養成一雙慧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收藏家不易,真藏品難得,收藏人必要有自己的收藏原則》中,劉一田批判了只為牟利的古玩經營行為,提倡收藏者多閱讀古書和歷史典故、多請教學者和博物館研究人員相關知識:“許多古玩經營者,只知道從中獲取貪小利而已,殊不知收藏的境界是人文陶冶的昇華,以及對人類歷史文明的見證。”

在成立後的4年裡,鄭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館已免費接待參觀者12萬餘人次,其中有6萬餘人是學生。對此,館長劉一田感到十分欣慰:“在文物藝術品面前,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渺小且短暫。能讓更多年輕人因此對歷史典故、文物保護產生興趣,形成保護和傳承民間文物的意識,我想也算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未來也歡迎更多的人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