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修滿2個藝術學分才能畢業,真的有必要嗎?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綱要》強調,高等學校要堅持育人導向,堅持面向全體,堅持改革創新,構建面向人人的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

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

按照《綱要》規定,公共藝術課程包括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鑑賞和評論類、藝術體驗和實踐類等三種類型課程。

如果學生能夠好好地完成這些課程的學習,確實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藝術修養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是,將學習公共藝術課程與學分掛鉤,就有可能會增加學生負擔,影響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了。

學有專攻,有的人喜歡公共藝術,沒有要求,他們也會主動學習公共藝術方面的知識,甚至鑽研得很深。

有的人不喜歡公共藝術方面的東西,就算將學習公共藝術知識與學分掛鉤,最終也是學完就丟。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其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2個學分,到底能對提高學生公共藝術方面的素質產生怎樣的作用,也無法評價。

更重要的是,在網際網路不斷普及、無紙化辦公和學習已經全面推廣的大背景下,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連一篇像樣的作文都寫不好、字也越寫越差了,所說的話,也是一些讓人聽不懂的網路語言,

讓他們去學公共藝術類課程,特別是藝術史論、評論、藝術鑑賞,真的是勉為其難,更是浪費時間,根本不可能學好。

所謂學分,一定會是含金量極低。

如果真的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多開設一些歷史文化、語言、寫作等方面的課程,

讓學生能夠寫一手好文章、一手好字,可能更為有效。至於公共藝術方面的知識,則可以透過多開講座、多建興趣小組、多辦公共藝術類知識競賽等普及推廣。

如果真的覺得公共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重要,我們認為,應當從小學開始增設一些課程,從小培養學生的公共藝術興趣,增加學生公共藝術方面的知識,並在高考語文、歷史等方面的試卷中,有意識地增加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分量不要重,但一定要有。到了大學,也就不要佔用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而是讓有興趣的學生自由選擇,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學校則透過舉辦講座等從更高層次普及這方面的知識。

事實也是,在大學開設公共藝術課,並與學分掛鉤,確實顯得有點不太合適。

對大學生來說,應當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專業課程的學習方面

,興趣方面的東西,只能由大學生自己選擇,而不是學校強行要求。

否則,學生的負擔太重,也不可能培養出超人和全才。

真的成為全才了,只要不是超人,就不可能在某一方面有太深的造詣。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等工科類學生,也要求公共藝術課學分必須完成,將對他們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影響。

當然了,既然是教育《綱要》中提出了公共藝術課的要求,要想改變,也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經過多年的實踐之後,才有可能做出改變。但是,

如何把這項要求落實好,不要出現名不符實現象,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方面。

如果有了這方面的要求,且與學分掛鉤,在執行中卻十分草率,只為學分,不為效果,只圖形式,不講質量,那麼,這項要求不僅會成為擺設,更會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作用和影響。

要知道,任何一項教育改革舉措,最重要的都是效果。如果做出了改革,卻不注重改革的效果。不把改革措施落實到位,就會嚴重浪費教育資源。

以公共藝術教育為例,《綱要》即規定,公共藝術課程教師人數不低於在校學生總數的0.15%。也就是說,未來幾年,這方面的教師會大量增加。

如果教師配備到位後,教學的效果、學習的氛圍等並沒有形成,更多的都是完成學分就算教學任務完成,那麼,就可以認為是改革失敗了。一旦調整,就會出現教師資源浪費問題。顯然,這也是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如何確保改革的成功,是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