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州一群能工巧匠耗時4個月,他們為崑劇復刻一座“打歌舞臺”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我們常常在電視綜藝節目中看到絢爛奪目的“打歌舞臺”,唱跳歌手身著“打歌服”勁歌熱舞,向歌迷推介新歌。而在100多年前,崑劇也有這樣的“打歌舞臺”,形似樓閣,繁複華麗,比之今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它的名字叫堂名燈擔,現如今在蘇州博物館西館和中國崑曲博物館各有一座。前不久,蘇州一群善制紅木傢俱的能工巧匠耗時4個月,復刻了蘇博西館的堂名燈擔。

一座極風雅的可拆卸式舞臺

100多年前的一天,蘇州的一個戲班接到了某大戶人家的訂單,點名要戲班裡的名角上門唱三天三夜的戲。一時間,全戲班的人都忙活開了。有一組人專門負責將一堆紅木和黃楊木材質的雕花板、若干玻璃彩燈以及眾多細小的構件裝箱,挑著擔子送至僱主家,再於寬敞空曠的客廳或是天井組裝起來,點亮玻璃彩燈,伶人入內,吹拉彈唱,好不精彩。

這樣一座木製的舞臺,就是堂名燈擔,精雕細琢,紋飾繁複,木製飛簷氣派華麗,四面花窗婉約秀美,玻璃彩燈點亮,伶人的身姿影影綽綽,樂音於此間傳出,一派蘇式風雅。倘若放在100多年後的今天,毫無疑問,這一定是戲曲“愛豆”們最耀眼的“打歌舞臺”。然而,在漫長的時光中,這樣的舞臺漸漸與戲曲本身分離,黯淡成歷史中的一則軼事。如今,人們僅可在博物館中一窺真容。

“如果能有機會,讓我們的崑劇和堂名燈擔合二為一,讓全國各地的朋友領略到這種‘雙劍合璧’的蘇式風雅,也是美事一樁。”今年上半年,蘇州紅木傢俱老字號“明仕閣”的第五代傳承人史志曄接到吳中地產集團的一個訂單,對方希望“明仕閣”能復刻一座現藏於蘇州博物館西館的堂名燈擔,並運送至長春做展示。這是一樁一舉多得的好事。史志曄說:“堂名燈擔可以說是蘇工蘇作與蘇州戲曲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儘管復刻的工作相當困難,但倘若復刻成功,未來蘇博也可以將復刻的堂名燈擔外借至全國各地作展覽展示,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到這種獨特的蘇式文化。”

5月,史志曄與蘇博黨總支書記、館長謝曉婷對接此事,很快得到了蘇博的支援——因著蘇博館藏的堂名燈擔拆裝容易破損,所以,讓現代匠人復刻一件作外地展陳之用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謝曉婷表示,復刻的堂名燈擔能夠在更廣泛的空間得到展示,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同時,復刻的過程本身也是對傳統蘇作工藝的一次完整性傳承。

一次精英集結的絕妙復刻

由史志曄的父親、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史忠明領銜的堂名燈擔復刻團隊組建了起來,除史忠明、史志曄父子在內的8個核心成員之外,還有幾十名木工師傅。

“這座堂名燈擔的複雜程度非常高,我們8個人在蘇博西館待了好幾天,把原件的尺寸、花板的紋樣以及各零部件的製作細節拍照記錄,再轉換成設計圖稿。”史志曄告訴記者,復刻的堂名燈擔比原件稍大,長265釐米,寬300釐米,高283釐米,選用了黃楊木和緬甸花梨木兩種木材,拆分開來,有上千個大小不一的木質構件,包括花紋繁複的鏤空木板、獅頭木柱、木製飛簷等。

這是史志曄從業以來經手的最複雜的作品。現代機械裝置只能在木板上打樣,沒辦法完成精細的雕刻,復刻團隊只得各自分工,攻克難題。“因為是復刻,你必須理解原件製作者的雕刻意圖,看明白細節處的雕刻順序和刀工技巧。”史志曄說,“先貼紙樣,雕出鏤空,再一點點地雕刻梅花,接著是小花苞……一塊木板的深度大約2釐米,要逐層、逐步雕刻,刀法不能過於銳利,要遵循原件那種古樸的鈍感。”

從夏天到秋天,這支集結了“明仕閣”精英匠人的復刻團隊不懼暑熱,夜以繼日地工作。細小到小木柱上的網紋,都是雕刻師傅用三角刀一點一點劃出來的。而整座堂名燈擔,包含了幾百個這樣的小木柱,平均每個雕刻師傅花半天才能雕完一個。

玻璃彩燈的製作也絕非易事。“每一盞燈都不一樣,需要單開模具,但是開模具的話,要做1000件才能把成本降下來,最後我們還是不計成本地做了,不僅是玻璃的部分,還有燈上面的銅件同樣如此。”史志曄說。

一個復原往昔之美的樸素心願

堂名燈擔的上千個構件製作完成後,復刻團隊按照原件的卯榫結構,將它們拼裝成一座富麗堂皇的“打歌舞臺”。玻璃彩燈通電亮起的一剎那,如夢似幻,其間雕刻的花、草、鳥、獸被賦予了生命似的,彷彿在等待一曲水磨腔的召喚。

舊時,江南地區專事應酬唱曲之藝人被稱為“堂名”。像這樣的一座堂名燈擔,好戲上演時,其間放置笙簫弦笛等樂器,8個“堂名”分坐兩邊,主唱者、副唱者和樂隊按戲情需要再隨時調整座位。

“復刻的堂名燈擔拆卸下來,正好能裝進一輛麵包車,運輸十分方便。”史志曄說,這件復刻版堂名燈擔已成功在長春展出,受到了當地頗多江南文化愛好者的稱讚。從這件作品中,外地的朋友得以具象地感受到蘇州匠人的巧奪天工,“很多人也因此對蘇州的紅木傢俱製作技藝產生了興趣,專門向我訂了一批明式傢俱。”

史志曄期待,復刻的堂名燈擔未來能有更多展覽展示的機會。更深層次地,他也希望這件復刻品能恢復往日的功用,讓演員重新置身其中,為滿座觀眾帶來最原汁原味的精彩演繹。“我去福建的時候,看到他們的木偶戲和皮影戲,往往都是在特製的戲臺上表演,而且效果非常好,我們的堂名燈擔這麼美,如果戲曲演員們能在裡面演出,一定能驚豔所有人。”史志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