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封家書連兩岸 鴻雁寄情“抵萬金”

【解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半個世紀前的詩句道出了兩岸親人內心深處的呼喚,淺淺海峽成為咫尺天涯,數十年前身處兩岸的至親難以相見,書信在那個時代成為情感聯絡的重要載體。

【解說】福建漳州東山縣“寡婦村”展覽館內,一封封泛黃的兩岸家書靜靜地擺放在一角,字裡行間無不訴說著割不斷的骨肉親情。1950年5月10日,福建漳州東山縣銅砵村大量壯丁被擄走帶到臺灣,遭此浩劫的銅砵村從安靜的小漁村成了人們口中的“寡婦村”。

【同期】“寡婦村”展覽館負責人 黃海泳

銅砵村被抓壯丁147人,147人壯丁到臺灣之後,兩岸的分離,要透過一些書信來聯絡。

【解說】在黃海泳看來,這些書信既承載著臺灣與大陸分離的不幸,又維繫著兩岸生死相連的親情。福建漳州是臺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臺灣現有2300萬人口中,祖籍在漳州的約佔40%。

【同期】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塗志偉

親情之間的往來關係就產生了我們的臺批,那這個正是兩岸密不可分,血脈相連的一種明證。那這個最早的,應該說按照我的理解,這種是從明末清初這裡就大量產生。

【解說】寫信在閩南語中就叫寫“批”,塗志偉指出,在狹義範圍內,“臺批”是兩岸家書更具閩南味的表達。透過調查梳理,塗志偉將兩岸家書分為兩類,即閩臺兩地間親友往來或資訊聯絡的憑證,以及親屬間銀信合一的往來互動。與僑批單方面接收海外銀信不同,臺批中的閩臺互動是雙向的。

【同期】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塗志偉

這些臺批反映的一個內容,事實上就對家鄉的懷念,還有對家鄉的支援,那這裡不僅僅是臺灣同胞遷臺之後對家鄉的懷念,還有我們大陸漳州祖地的親人掛念遷臺的同胞,也寫信問他們並且還出錢出力支援他們在臺灣發展。

【解說】以兩岸家書為主的涉臺文獻資料,承載著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據不完全統計,漳州市民間現存兩岸家書總量約在1萬封左右,如今面臨流失風險。

【同期】福建省漳州市臺聯會長 方麗雲

有關兩岸家書這個在民間的一些存在的狀況堪憂,有一些因為儲存不當,就會黴變蟲蛀,自然滅失。那有一些隨著老一輩先人的過世,很多就會損毀,所以這一方面的保護,我覺得非常重要,應該說叫迫在眉睫。

【解說】如今電子通訊發達的時代,很多人難以理解蘊藏於書信中的精神力量。作為“遷臺記憶文獻資料”徵集的有力推動者,方麗雲認為,兩岸家書無論實物還是“手抄本”,都彌足珍貴。

【同期】福建省漳州市臺聯會長 方麗雲

我覺得在做到一定量的時候,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有關涉臺的文獻,兩岸家書要充分利用起來,要進行專題的,組織一些專家進行專題的研究,然後再講好臺批故事。

【解說】目前,漳州已蒐集到文書、照片和族譜名冊等“遷臺文獻”檔案2861件,其中兩岸信件139件。隨著徵集活動的陸續展開,兩岸家書等涉臺文獻資料,正走出歷史縫隙,重回大眾視野。

記者 李思源 福建漳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