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外眼中國YOUNG丨法籍教授高暢:一個“暢”字談傳承

中新網12月30日電(劉洋) “將這些遺蹟塵封在土裡毫無意義,我們要讓更多人瞭解和學習歷史。”在談起考察福建馬賽克古道這段經歷時,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教授高暢如是說。

作為一名法籍非裔,高暢對中國的古絲綢之路、各地傳統民居和手工技藝十分著迷。“中非友誼和‘一帶一路’倡議讓我對中國歷史非常感興趣。”高暢自2012年開始頻繁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並於2016年到廈門大學執教。在去往中國各地進行考古調研的過程中,如何讓這些人類瑰寶得以面世和傳承是高暢所關心的問題之一。

2021年,高暢將目光聚焦在“石材馬賽克”的研究上,先後去到福建培田村和芷溪村進行實地調研。培田村之旅讓高暢甚是驚喜,也對歷史文化傳承有了更多的思考。

“這裡就像一個開放型博物館”。培田村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當地還有一小部分客家人居住生活在古民居中。街上也有售賣傳統手工藝品的店鋪,但是商業氛圍並不濃重,仍然保留了當地的生活氣息。”

高暢認為,“保留”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當遊客進入到古村落,看到客家族人在傳統民居中生活的景象時,這種“原汁原味”的視覺呈現和氛圍更有助於人們對於特定民族文化的理解。

得益於培田村完整的修繕保護工作,高暢和其團隊在當地尋得了大片難得的“石材馬賽克”古道,“這將有助於我們破解客家族的擴張遷移以及古絲綢之路的秘密。”相較於培田村,在芷溪村內的相關研究就較為波折了。

“由於中國目前較少有人注意到石材馬賽克的重要性,當地的人們只認為它們是稀疏平常的道路。因此我們的清理和維護工作比較繁重。我希望能儘快完成併發布這項研究,讓人們注意到其價值。”而對於如何引起人們對古文化遺蹟和傳統手工藝的關注,高暢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在芷溪村走訪時,高暢瞭解到當地客家族在春節和元宵節有“花燈出案”的習俗。芷溪花燈的製作工藝極其複雜考究:以官燈為主燈,外圍再配上蓮花燈、牡丹燈、小紗燈等各式小燈。花燈的上半部分為裡外、上下各三層的六角一體閣樓,閣內有各式人物造型。中層和下層各連一廂走馬燈。整個花燈共99盞火。如此精密的工藝需要長年累月的學習才能摸清其中的關竅,而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也讓芷溪花燈工藝的傳承面臨衝擊。

“人們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如果能透過電視節目等喜聞樂見的手段,讓大家瞭解到不同民族過節時的習俗,意識到這些珍貴的手工技藝與傳統節日間密切的關係,或許會有更多人願意學習並傳承這些工藝。”高暢認為,更多地挖掘各民族特有習俗和節日,並向大眾傳遞這些“多樣性”,才能激發人們探索的熱情。

讓考古調研工作和文化傳播更通暢,人類文化瑰寶的傳承才能更順暢。“我的中文名是助手給起的,她覺得我從不把困難當回事兒,所以叫我‘高暢’。希望各民族的文化傳承能如名字一般,一路順暢。”高暢笑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