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將“羊了個羊”改編成“歷了個史”,能讓孩子更愛學嗎?

近來,浙江一位“90後”高中歷史老師將遊戲“羊了個羊”改編成“歷了個史”,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歷史知識。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中小學生喜歡這種將遊戲引入課堂的教學方式嗎?家長是否接受課堂教學遊戲化?中小學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更愛學習?

問題一

學生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嗎?

“玩中學”讓學習變得快樂

牛欄山一中實驗學校初二(7)班 初曉

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把遊戲“羊了個羊”改編成“歷了個史”,引領學生在玩兒中學習了知識。看到這個新聞,我想起了小學課堂。

一次,我家裡有事晚到校,進教室時正趕上下課,但教室裡同學們的笑聲卻久久未停。課間,同學們紛紛跑過來,說我錯過了精彩一課。原來,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帶著同學們玩了遊戲!雖然玩的遊戲涉及所學知識點,但這也讓我很驚訝,老師居然還能帶著同學在課堂上玩遊戲。同學們都說,透過玩遊戲,原本“枯燥”“雷同”的內容讓大家集中了注意力,輕輕鬆鬆學會了知識。

隨後,語文老師又帶著大家上了一次“遊戲課”,這回我有了親身感受。遊戲規則很簡單,螢幕上出現下落的熱氣球,熱氣球上寫著課文年代、作品風格等要素,點選正確選項得分,點選錯誤選項扣分。每當遊戲開始時,課堂氣氛極其熱烈,有的同學吶喊助威,有的同學跟著題目喊出答案,還有的同學為比賽選手選錯選項而嘆息……一個小遊戲,讓我們的課堂樂翻了天。

或許是看到這種上課方式的效果,在以後的課堂上,“遊戲課”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有時候是雙人對戰,有時候是小組合作完成。這樣的課激發了我們的興趣,讓我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每次上“遊戲課”之前,我都會認真複習原來講的知識點,以便在遊戲中取勝。

升入初中後,“遊戲課”不多了,但在英語課上,老師還是引入遊戲競爭的方式,組成了競賽小組,開展“百詞大賽”“英語演講比賽”等,獲勝小組可以加分,獲得獎勵。這種方式可能不算純粹的“玩中學”,但也是一種開心的學習方式,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學們上課搶著回答問題,下課後互相講解不懂的知識點,連找老師答疑的隊伍都排起了長龍。我自己也是每天堅持背課文、背單詞,聽說練習也要做上兩遍。漸漸地,我發現老師給我們設定的加分項,都是學英語需要日常堅持的。堅持一段時間後,英語成績果然有了提高,與此同時,跟同學合作的能力也提升了。

現在想起來,老師們設計這些有趣的學習方式,用心良苦。“玩中學”讓學習變得快樂,我們的學習因此不斷進步。

問題二

家長是否接受“遊戲進課堂”?

適度加入遊戲有助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生家長 韋葭

高中歷史老師別出心裁地將“羊了個羊”遊戲改編成“歷了個史”,群起叫好中,也不乏質疑之聲,主要是一些學生家長擔心這種教學方式會誘導孩子沉溺於遊戲之中。

我以為,教無定法,一種教學方法好不好,是有基本的判斷標準的,最重要的是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慾是學習最大的動力。不管用哪種方式,如果能把枯燥的知識講活,把高深的理論講通俗,把深刻的道理講明白,能夠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就會有學習的動力,就會願意學、樂於學。

歷史老師把“羊了個羊”改編成“歷了個史”,形式上看似簡單的模仿,核心和目的卻完全不一樣。“歷了個史”是透過參與遊戲的方式讓學生“有興趣”地學習歷史,透過“闖關”的艱辛體會獲得快樂,讓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單調的學習方式變得充滿挑戰、充滿懸念。更為重要的是,單向型、灌輸式的教育在這裡讓位於參與式、探究式的學習,這種耳目一新的學習方式自然備受學生推崇。“歷了個史”爆紅網路後,網民一邊倒地呼喚“化了個學”“地了個理”的學習遊戲“橫空出世”,這種心態與期待也就不難理解了。

作為一名學生家長,我在輔導孩子學習過程中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記得有一次講《王藍田性急》的故事,先是讀給女兒聽,沒有什麼反應,我於是撇開書本,拿來碗筷,模仿王藍田用筷子夾雞蛋、反覆撈不著,好不容易夾著了送到嘴邊,雞蛋又掉到地上,於是嗷嗷叫著用腳使勁去踩滾落在地上的雞蛋……誇張式的表演逗得孩子哈哈大笑,以至於一有空,就要我模仿王藍田吃雞蛋的情景,然後咯咯咯地笑個不停。這個場景其實跟“歷了個史”遊戲一樣,充滿趣味性,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孩子自然也就有興趣想學了。

當然,把課本知識融入網路遊戲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也就是要重視如何有效融入的問題。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遊戲只是學習的載體和手段,掌握知識、提高理解運用能力才是目的,絕不能捨本逐末。中小學生好奇心強,但自制力不足,老師要把握好“度”,避免造成學生沉溺於遊戲而忽略了學習、影響了視力,那就得不償失了。

問題三

小學老師如何寓教於樂?

趣味元素讓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

府學衚衕小學數學教師 孫婷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

由此可見,學習興趣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就小學生學數學而言,由於他們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數學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對於許多數學知識無法做出正確理解,進而產生畏難情緒。久而久之,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有所下降,這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但是,我認為如果從“寓教於樂”的理念出發,孩子的學習就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喚醒學生最好的方法是向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數學遊戲。因此,在課上我會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遊戲,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100以內的認識”時,就根據學生的認知範圍設計了“數字炸彈”這一遊戲。遊戲開始前,準備紙和筆兩種工具,然後再選兩名以上的學生幫助教師開展遊戲,教師承擔主持人角色。遊戲規則是:教師在紙上寫上0-99中的任意一個數作為“炸彈”,然後學生依次猜一個數。學生每猜一個數,主持人就會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猜大了”還是“猜小了”,逐漸收窄數值區間,縮小計數範圍,最終引導學生猜中“數字炸彈”的位置。對於猜中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表揚。“數字炸彈”這個遊戲和生活中數的聯絡非常緊密,讓學生真正地認識了100以內的數,教師透過遊戲輔助,進而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製造了一種輕鬆、歡快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愛學、善學,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當然,除了遊戲輔助,我還會經常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師應該全面掌握多媒體教學方式,將傳統的教學與多媒體有機融合,不僅可以使抽象的數學內容變得形象、直觀,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感。例如:在教“倍的認識”時,我就會使用多功能軟體,設計出大量的從圖中“圈一圈”“找一找”“比一比”的內容,並採用動畫、擦除、移動等方式,將教材提供的教學素材進行清晰、直觀地對比,引導學生理解“一份”的含義。這種課會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主動,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實踐證明,教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好的趣味元素、參與機會以及快樂體驗,便能持續強化小學生的認知興趣、探究熱情,這也是實際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

問題四

中學老師怎樣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貼近生活的教學讓課堂更鮮活

北京五中教師、東城區政治學科帶頭人 張萌

我是一名高中政治老師,每天上課面對的都是“00後”。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關注社會現象,具有探索的興趣,但是不太善於透過現象理性分析事物本質,而高中思政課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教與學的矛盾要求我們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不斷更新,只有這樣才能讓思政課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愛上思政課。

從講臺走向網路,思政課教學手段更現代。在居家網課期間,我讓同學們和我一起變身“十八線主播”,在網路思政課上開展“我是大主播”時事評論活動。同學們使用連麥直播、互動提問等方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結合教材知識進行分享。雖然露臉直播的形式偶爾也會技術“翻車”,但是充滿時代感的教學方式依然讓“00後”的學生感受到無盡的新鮮與樂趣。

將理論融入生活,思政課教學形式更鮮活。高一政治“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知識,對於學生理解力而言顯得有些抽象,於是我會在生活中講理論,指導學生走進各類超市、菜市場調查蔬菜和肉類食品的價格。孩子們第一次關注到肉還可以細分為頸肉、梅花肉、前排、裡脊、五花肉、後臀尖、前腿肉、後腿、腱子、上腦……白花花的雞腿還有個頗有意境的名字叫作“琵琶腿”,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價格。同時孩子們也發現了玄機:同樣是五花肉,高檔超市裡的要比一般菜市場的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原因在於商品本身還是零售端呢?這麼貴的肉銷路怎麼樣呢?這些鮮活的問題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他們開展了二次市場調查,並且開始主動閱讀教材、查詢資料來探尋答案。當抽象的理論還原在真實的生活中,當讀書是為了解除自己心中的困惑,學習就變得水到渠成、興趣盎然。

從課堂拓展到社團,思政課學習平臺更多元。在“模擬政協”社團活動中,我會帶領學生走進北京市政協,旁聽政協會議,透過一個個議題的討論,真切地感受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深受啟發的同學們撰寫的模擬提案《關於將實踐式教學融入中小學思政課,提升學生參與感和主體性的提案》還被政協委員、我們學校校長王蕾帶到了政協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在“學生記者團”活動中,我和學生一起打卡北大紅樓、李大釗故居等紅色地標,參觀《偉大的長征》畫展,沉浸式感悟偉大建黨精神;組織學生採訪北大教育學院教授,就興趣與志願、社會與公平、中國與世界等話題進行探討,這種自然平等地交流讓學生們感悟到學習不能只為高考、就業,而應該有更高的人生追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各類社團活動拓展了40分鐘的課堂教學,開闊了學生視野,滿足了學生的差異化成長需求,從不同角度為思政課教育注入了活力。

專家觀點

數字化時代教學需要“道術融通”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王海燕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是基礎教育學校教育中的一個基本話題。早在上世紀末,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就提出要從真正關注人的整體發展出發改革教學,“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一主張至今激勵著許多教育工作者自覺審視日常教學活動,在日益複雜、開放的教學生態中,遵循教學規律,釋放教師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無限活力。

新世紀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走過二十多年,學校的課堂教學已經隨著社會“構建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而愈加呈現出“網際網路+”的學習樣態。老師藉助“歷了個史”這類學習遊戲創設遊戲化的課堂學習情境,根據中學生對遊戲的天生好奇心和對新互動媒體的參與感,以遊戲作為課堂上資訊傳遞和學習溝通的載體,在“玩”中讓學生體驗到課程學習的生動有趣和知識的掌握應用,這種現象其實並不鮮見,畢竟關於“遊戲化學習”的研究和實踐國內外已經走過了十多年的探索。而這一教學案例令人欣喜的是,一些老師在不斷創新資訊時代的課堂學習,從為什麼教、教什麼、如何教、如何教得更好的視角,開展智慧化學習的探索。由此,一是展現出當下中小學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圍繞課程開展多樣化學習、融合式學習的可能性,教師要基於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特點,結合自身的優勢、特點更用心地設計實施教學;二是冷靜思考“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中道與術的內在統一,教師要更加懂得在網路化、智慧化時代,教學所承載的引領學生終身學習、實現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深刻意義。

數字化時代的課堂教學,必定存在著網路、技術在教學中或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加大資訊科技與日常教學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中成為會學習的人,是今天課堂教學正規化轉型升級的新挑戰,作為教師需要主動把握,積極作為。畢竟當下這代學生都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已經很習慣藉助數字化、智慧化手段更高效、更自由、更專注地獲取各種資訊,也很習慣穿梭在現實與虛擬的多重世界中參與、理解、想象和表達。充滿情境的代入感、競爭感、參與感,趣味性的學習體驗,會讓他們更興奮、更自信,更躍躍欲試地投入其中。因此,諸如翻轉課堂等方式方法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之中,是現代課堂教學充滿人機對話、人際交往、合作探究、主動學習的體現,促進學生“為未知而學”、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教學方式的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遊戲化實施,既是對學生學習已有經驗、興趣、能力的尊重和引導,也是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絡的紐帶,更是教師帶領學生經歷的生活化、探索性學習之旅。“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教師應具有不斷更新資訊科技使用的能力、藉助技術支援服務課堂教與學的能力,這是教師持續提升能力的一個現實需要。

數字化技術手段與教學融合的教學變革探索越來越多,更需要教師內心有一份教書育人價值的堅守,這份堅守會超越複雜、開放、多樣的課堂“教學之術”,致力於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教學之道”。

插畫:琚理 供圖:視覺中國

(原標題:“歷了個史”能讓孩子更愛學嗎)

流程編輯: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