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瞭望 | 仁豐裡的文化力量

仁豐裡流淌著享用不盡的千年文化,澎湃著豪情滿懷的現代文化,激盪著創新創造的先進文化。文化的力量是他們砥礪前行的最大精神動力,也是煙火氣裡的仁豐裡最值得感受的地方

文 | 金沙人

在揚州明清古城四大歷史文化街區中,論規模,論體量,仁豐裡並沒什麼優勢,但這並不影響它吸睛開掛出風頭。且不說主流媒體時常聚焦,也不說自媒體紅火出圈,就連市民們對家門口的這條司空見慣的老街,也是叫好連連。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說好才是好。

最尋常最草根的仁豐裡成了網紅打卡地,讓很多人始料未及。在老揚州人眼裡,曾經的仁豐裡還真不值一提。別看它地處市中心,又緊挨著文化地標文昌閣,文昌商圈火了那麼多年,也帶不火它。十多年前的仁豐裡,儘管唐代裡坊制的格局猶在,但魚骨狀的街巷卻是滿目瘡痍。往上看,蜘蛛網,電力線、電話線、電視線雜亂無章地纏繞著;向前看,屋簷牆壁斑駁破損,亂貼亂畫、亂搭亂建隨處可見;低頭看,到處髒兮兮,灰濛濛,道路坑窪不平,垃圾亂丟亂放……這種環境與隔壁的文昌商圈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生活在這裡的市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有苦難言。慕名而來的遊客,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直言上當。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不少去過仁豐裡的朋友大呼小叫:變化太大了!

是什麼力量讓仁豐裡拂去塵埃,抖落蕪穢,光彩奪目地鋪展在世人面前?當然是文化的力量。

遊客在揚州仁豐裡“七夕”巧市上感受傳統文化魅力(2022年8月3日攝)

揚州市廣陵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揚州歷史文化街區中的頭牌

論歷史,說文化,仁豐裡絕對是揚州歷史文化街區中如假包換的頭牌。旌忠寺大有來頭,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寺廟,這裡有歷史文化的高光時刻,有精忠報國的精神寄託。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這裡編纂《文選》,《昭明文選》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文學總集,是當時中國純文學的巔峰。兵荒馬亂的南北朝,竟然有太子蕭統甘坐冷板凳,與志同道合者遍搜天下文章,好中選優,編輯成冊,傳之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文化奇蹟,這也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原因吧。《昭明文選》研究成了顯學,從它問世至今,歷代都有文人為“文選學”皓首窮經,殫精竭慮。“文選學”的研究盛況延續至今,中國文選學研究會上世紀90年代在揚州還開過一次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旌忠寺歷史上是不是廟已無從考證,但岳飛在此療傷的民間傳說至今相傳,揚州人為紀念岳飛將現在的地方改名旌忠寺,這是可以肯定的。這體現了揚州人一貫的精忠報國價值取向,寄託了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

阮元家廟是後人復建的,可惜很多人並不知曉,即或曉得,也是概念性的。這座家廟可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它是全揚州人的驕傲,其主人阮元是一座有待挖掘的精神富礦。北宋時,著名思想家張載發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700年後,作為“一代名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的阮元,成為踐行“橫渠四句”的標杆性人物。阮元是清代揚州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集經學家、訓詁學家、金學家於一身,在數學、輿地、校勘等方面也卓有成就。官做得大,人做得好。致仕回鄉,正逢七十大壽,他居然跑到儀徵鄉下躲避祝壽的人,其清廉操守令人肅然起敬。他提攜後學,不惜自掏腰包幫他們刊印傳播,其高風亮節讓人高山仰止。阮元不僅是揚州的,而且是中國的,也許還是世界的。他的學問人品有口皆碑,其在地方為官從政的理念思維更是值得研究。他在漕運總督任上,有一年乾旱,運河水枯竭,漕運船隊北上困難,逃難饑民見此漕糧頓生劫意。此時武裝彈壓未嘗不可,但他心念蒼生,將流民組織起來為漕運拉縴,發給他們口糧。兵不血刃既化解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流血事件,又加快了漕運北上的速度,一舉兩得。這得有多大的智慧和魄力,才能作出如此高明的決策。又何止於此,在金華做官時,他發現重男輕女現象嚴重,不少窮人家生了女嬰便將其溺死,官府屢禁不止。他經過深思熟慮,出臺賞罰並舉的新政,用自己的俸銀建立獎勵基金,規定誰家生了女孩就到縣學報告註冊,獎勵一兩銀子。事實上,經過一個月的撫養,家人與女嬰已建立感情,不忍心再將其溺死。經阮元的實招,一舉扭轉金華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他的老成謀事、踏實做事,不僅在情懷擔當,而且在智慧謀略。

  保護厚重的歷史文化

仁豐裡厚重的歷史文化值得保護。近年來,汶河人在上級支援下,依靠社會各界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燕子銜泥,小步快跑,日積月累,讓昔日灰頭土臉的仁豐裡露出了迷人的芳姿,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日俱增。

撫今追昔,如沒有老照片、老音像資料做對比,誰能相信仁豐裡發生了脫胎換骨的鉅變?被私搭亂建搞亂了的街巷,經過科學論證的“留改拆”,透出了塵封已久的城市肌理。被亂糟糟淹沒了的文化遺存,經過精心打扮的“穿衣戴帽”,亮出了熠熠生輝的城市文脈。被繁忙生活遺忘了的風俗民情,經過社會各界的合力推動,展示出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為了保證城市肌理清晰完整,他們下的苦功夫一言難盡。苦口婆心的溝通,唇槍舌劍的交流,鬥智鬥勇的談判,這樣的故事每個幹部都能說上好幾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居民們不再盤算自己的“小九九”,想到的是一榮俱榮的大局,從消極抵制、等待觀望到積極參與、主動配合,有礙觀瞻的違建拆除了,亂堆亂放沒有了,一條清清爽爽的文化仁豐裡呈現在公眾視野裡。這與其是說幹部的功勞,倒不如說是居民文化自覺的思想洗禮。

仁豐裡這幾年不斷火爆出圈,不是一個清清爽爽所能概括的,更多是魅力無窮的文化賦能所致。生於斯長於斯的居民們,深知文化傳承使命在肩,深諳精緻生活是展示揚州市民文化的基本道理,不僅庭院裡收拾得井井有條,而且大門外打扮得別有景緻。不少人家的小天井儼然就是一個小園林,貼著牆壁疊個錯落有致的假山,栽一株桂花樹,或擺幾盆盆景,或栽幾叢蘭草,或養幾盆君子蘭,鳥籠裡還待著個遇人就喊“你好”的鸚鵡。一張躺椅,一把摺扇,一壺香茗,聽著收音機裡放揚州評話,何等的快活。大門外儘管是街道,但美化好也是家庭責任。“最美畫境”評比,成了居民們美化門口的最好擂臺,讓街道為美化環境省了不少心。外地遊客來仁豐裡,不少人總是擋不住對原住民生活的好奇,熱心的市民敞開大門熱情歡迎,賞了庭院園林,看了居家生活,發自肺腑地為精緻生活點贊。

社會各界人士的熱心參與,為仁豐裡文化修復增添了底氣。居民的建言獻策無疑給領導時時做了提醒,文史學者、建築專家的真知灼見更是一筆寶貴財富。他們的“螢火照亮古城”行動就是一個手腦並用、知行合一的智囊團,專注細節,專抓問題,對各條街巷、各戶居民門前都細細查勘,不協調的景觀、不配套的設施、不起眼的旮旯,都是他們關注的焦點。為了一個小景觀如何更協調更有文化品位,那些已經退了休的專家,引經據典,據理力爭,好不熱鬧。聽他們你來我往的思想交鋒,比聽一場文化講座更精彩。因為他們將畢生所學和人生閱歷和盤托出,分析問題入木三分,所提建議切中肯綮。顧風這位老文物局長對仁豐裡情有獨鍾,每次去仁豐裡都能建設性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建議,這些建議付諸實施,化為一個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品。孟瑤從“申遺辦”退休後,對崑曲傳承推廣不遺餘力,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是痴迷。這是位眼裡揉不得沙子的爽快人,談問題直截了當,提意見直抒胸臆,頗有俠女之風。正因為有了專家的專業指導,仁豐裡的文化保護傳承才有了可靠的保證。

光有街區的環境整治還不夠,必須得有文化內涵做支撐,才能讓歷史文化街區活力四射。傳統節日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現在不少年輕人對此已知之甚少,而老年人又找不到合適的場所施展才能。街道、社群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己任,將節日活動作為街區文化內涵提升的重要抓手。端午包粽子、劃旱龍船,這種參與性很強的活動吸引市民和遊客紛至沓來。居民們使出渾身解數,包出品種多樣的粽子,現包現蒸供大家品嚐;劃旱龍船儘管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象徵性動作,想不到參與者樂此不疲。不少人感慨,在仁豐裡度過的端午是一生中最值得記憶的端午。中秋賞月,老專家夏梅珍可是花了大功夫的。為拜月儀式的隆重舉行,她借鑑了古人做法,又考慮到年輕人的審美心理,設計了一套趣味性、參與性很強的古樸而時尚的儀式,在活動中讓大家感知花好月圓的人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七夕節”牛郎織女的傳說,透過活動使青年男女過上了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緣分。正月是街道最忙的時節,剛過完春節,他們就得準備上燈節、元宵節。十三上燈,十六落燈,中間又夾個元宵節,老揚州人在燈海中回味鄉愁,新揚州人知道了“上燈圓子落燈面”的習俗,對這座城市的風俗民情有了更多的瞭解,成為傳承揚州文化的新生力量。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得仁豐裡更具文化魅力。

小朋友在仁豐裡中秋民俗文化節體驗皮影(2022年9月8日攝)   揚州市廣陵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築巢引鳳”

  創造千姿百態的文化空間

逸當的生活,獨特的文化,使“築巢引鳳”成為肉眼可見的現實。各路文化精英趨之若鶩,短短几年時間,千姿百態的文化空間構成了仁豐裡一道靚麗的風景,各種私人博物館成了遊客的新去處。老照片館,是一個資深的文化記者業餘開的。這個西北漢子大學畢業就到揚州了,談起對揚州的感情一點也不亞於揚州本地人,他把對揚州文化的熱愛化為對老照片的收集展覽。一間不大的門面,堆滿了揚州自有照相技術以來的照片,這些照片是他自費從全國各地蒐羅過來的,民國時期荒蕪的瘦西湖,沒有屋頂的五亭橋,汶河上的文昌閣,這些都是我們過去沒看過的。4萬多張老照片,凝聚了他半輩子心血,耗盡了他幾乎所有積蓄。但貧窮限制不了他的想象力,只要有錢,看到沒見過的揚州老照片,他都會傾其所有買下。為了什麼?為的就是給這座城市留下記憶,讓後人從中感受這座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珍惜這座城市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增添為這座城市文化繁榮出力的精神動力。沒有名利,只有付出,但他樂此不疲。這座民間老照片館,讓遊客多了個瞭解揚州的視窗,也為仁豐裡的文化增色不少。

仁豐裡的文化氛圍太適合年輕人交流了。一些文創咖啡店悄然開張,為三五成群的年輕人交流提供了文化空間。幾張桌子拼湊在一起,大家自由落座,一杯咖啡喝半天,討論的或是創業的夢想,或是職業的規劃,或是品牌加盟的條件,或是技術合作的前景,林林總總,夢想在此放飛。正所謂“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有年輕人直接開辦咖啡沙龍。美廬美學空間就是兩位年輕人開的,他們深諳年輕人的社交需求,以一杯香茗、一隻文創點心留住年輕人,使美學空間成了學習討論的課堂。老闆也精得很,拿出看家本領,組建團隊,圍繞風險投資、人力資源管理、企業上市、專案申報、品牌推介等專案專題研討,時不時還請來名校的金牌講師給大家授課點評。這種集企業診斷、諮詢服務為一體的新式文化空間,使仁豐裡增添了時尚的文化元素,讓古老的仁豐裡更具時代感。

也有人抓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大做文章。在不少人心目中,文化似乎不食人間煙火,就是冷冰冰的高上大,其實也不盡然。真正的文化是生動活潑的,是融入到生活中的。不能進入我們生活的文化應該是歷史文物,它應該進博物館。在仁豐裡會玩文化的還真不少,玩得有模有樣,玩出真金白銀。有個搞民宿的老闆,租了一個閒置的院落,利用揚州非遺主題做民宿。跨進院子,映入眼簾的是各式文化小品,無一不是與揚州非遺相關的。每個房間的佈置都不同,牆上掛的要麼是一張古琴,要麼是一個杖頭木偶;貼的要麼是雕版印刷的裝飾品,要麼是說評話唱清曲的藝人照片;書桌上擺的要麼是介紹揚州非遺的書籍,要麼是有關揚州非遺的畫冊。客人進入客房似乎就到了揚州非遺世界,領略最有特色的揚州文化。這不能不算是個高明的生意經,不過是打文化牌,走創新路,發旅遊財罷了。把文化與經營巧妙融合,並能以文化賦能經營,這是有商業頭腦的表現,無形之中也擴大了文化傳播,此舉理應點贊。

更值得關注的是,還有人把傳授老手藝當作生意來做,還做得不錯。有對搞建築設計出身的大學老師夫婦,看到中小學開設勞動課,覺得機會來了。夫妻倆一合計,在仁豐裡租了間房,買了幾套袖珍型的鋸子、鑿子、斧子、刨子,再置辦一些大小不等的木板、木條,以木工製作吸引中小學生來玩,想不到生意開張就紅火。到了節假日,小小的木工作坊坐得滿滿當當。老闆既會做人又會做生意。對帶孩子來的家長也極盡禮遇,舒適的沙發,一杯熱茶,還有隨手翻翻的報刊書籍,給人以賓至如歸的感覺。對孩子不厭其煩,既面對面講,又手把手教,讓他們認真過一回做木匠的癮,在做成的小凳子、小桌子、小椅子中找到成就感。這些連同孩子最精彩的瞬間拍下的珍貴照片,一併讓孩子帶回去做個紀念。木工製作文化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豐富了孩子的生活閱歷,在服務中傳承了文化,做成了生意。

像這樣的文化生意人,一條700多米的仁豐裡走下來還真不少。有做漢服的,有搞木偶表演培訓的,有玩盤扣的,有做根雕的,還有做其他文創產品的,豐富多彩,讓煙火氣的仁豐裡增添了文藝範兒,這是文化的幸事。

仁豐裡無論走過多麼艱難曲折的路,但畢竟走出來了,殊屬難能可貴。仁豐裡能完整傳下來,靠的是文化自信。世世代代居住在這兒的人們為此付出了艱辛,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令我們敬仰的文化,而且他們本來就是文化創造的主角。仁豐裡能活下來,憑的是文化滋養。這裡的原住民們識大體顧大局,敬畏歷史,敬重文化,支援與堅守——他們在“留改拆”中作出正確選擇,恢復了差點湮滅的文化,他們無意中成了文化堅守的功臣。仁豐裡能持續好起來,拼的是文化力量。試想,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怎會放手一搏?正因為有了文化的力量,仁豐裡才能把困難踩在腳下,主動接招,見招出招,招招管用,成就了今天煙火氣裡的仁豐裡的文化美名。

仁豐裡流淌著享用不盡的千年文化,澎湃著豪情滿懷的現代文化,激盪著創新創造的先進文化。文化的力量是他們砥礪前行的最大精神動力,也是煙火氣裡的仁豐裡最值得感受的地方,最終體現在地方敢為,社會敢幹,居民敢首創,讓“敢”成為仁豐裡文化的最鮮明標識。

(作者為揚州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