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啥中華文明源於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流域?

所謂中華文明也可以將其稱之為華夏文明,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並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相應的保護與傳承。

華夏文明主要包括四種文化,它們分別是: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以及仰韶文化組成。

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我們還要從200萬年前說起,在那個時候中華大地上出現了最早的人類,隨之而來的就是人類不斷地進化與發展,並且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先祖。

在距今一萬多年之前,在農作物上出現了南北之分,在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之後,南稻北粟兩大農業體系初步形成,為該體系的行為為以後農作物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並且也讓農業技術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在距今約六千年以前,華夏掌握了種植小米的農業技術,糧食的產量也變得越來越充足,在這種情況下,人口的繁殖也在不斷的上升。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讓華夏部落的人口產生了新的想法,那就是開始擴張佔領周邊的土地,於是他們就將目光轉移到了華戎一族的身上。

當然,僅僅這些是不能讓華夏子民得到滿足,他們將目光放到了土地肥沃,環境適宜的東方土地上。

其實,早在8000年前,華夏的先民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該地區就是現如今的甘肅天水一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最早的遺址。

該遺址是在2006年由於蘭州大學,考古研究館以及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共同進行工作的開展。

要說在大灣區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灣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十多種刻畫不同的符號,有的類似於水波紋,有的則如各種線條的結合,有的則如植物的生長。

由此可見,當時的文字僅僅只是一個雛形,只是由簡單的圖形和線條組成,雖說這些只是雛形,但是為中國文字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

雖說有人對這些由圖形線條組成的符號是否與中國文字有關係提出了質疑,但是對於這些郭沫若曾給出過答案,他對於彩陶上的這些符號給出了非常肯定的答案。

當然華夏子民在建立大灣區文化同時,也建立了裴李崗文化,

該遺址佔地面積達到了2萬平方米,就目前而言,該遺址中共挖掘出了114座墓葬,並且還發現了一座陶窯、和十多個灰坑

更重要的是該地區還出土了很多原始的藝術品,例如石器,陶器,骨器以及羊頭等物品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代表。

當然,華夏子民在建立這些文化之後,並沒有停止自己不斷向前的腳步,在7000年—5000年前建立了仰韶文化。

該地區北到長城沿線包括周邊的一些河套地區,包含地區非常廣闊,從南直接抵達鄂西北,從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肅、青海的接壤地帶。

在仰韶文化被建立之後,華夏的人們依舊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在距今約4600-4000這些年之間,

他們分別在分佈在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

這種文化主要代表的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存,屬於銅石並用的時代文化,最早被發現的地點是在我國山東省一個名為龍山的小鎮。

正是透過這個地名,才將其命名為龍山文化。

該文化是在1928年的時候被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發現,當時他最先發現的遺址名為城子崖遺址。

在此次遺址的發現之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很多考古學家紛紛對該遺址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挖掘,想要從中獲得更多的有用資訊。

當然,結果也沒有讓他們的失望,他們在挖掘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大批非常精美的磨光黑陶,收穫頗豐。

在此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距今約5300年前,中華文化進入到了文明階段,緊接著中原地區的文化變得更加的成熟。

雖說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但是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的發展程序中也做出了很多貢獻,

尤其是長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不僅僅為我們的國家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東南亞的文明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該文明起始於公元前5000年,它和作為我國文明起源的黃河文明共同組成了中國文明的兩大源泉。

長江文明主要是由吳文化,越文化,楚文化,江右文化以及三星堆文化。

在這些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越文化和三星堆文化。

要說越文化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它具有區域文化特色,該文化中保留著很多傳統習俗的基因,總是可以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而三星堆文化則是夏人從黃河中游經過陝西地區遷移到了成都平原,

在這一過程中,夏人征服了當地土著,在完成這些事情之後,就有了三星堆文化。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三星堆文化的產生並不是獨立的,它既擁有著自己悠久而獨立的歷史源遠,而且還受到了中華文明內部的不同地域之間的影響。

雖說三星堆文化在起源發展等各個方面中都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響,但是在青銅器和陶器的製作中它們依舊在中原文明的基礎上保持了原有的特色,

具有獨屬於自己的一套架構,正是這樣的原因,三星堆文化成為了中國文明發源地的一部分。

因此,對於現如今的我們而言,三星堆文化的考古與研究成為了中國文化史的一個重要課題。

雖說曾在1956年、1958年、1963年、1964年和1980年5月等這些時間點四川各個對考古有研究的人物都在這一帶進行過考古,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收穫。

但是在三星堆的研究上依舊面臨很多困難,等著我們去探究解決。

因此,不論是長江流域的文明還是黃河流域的文明,我們始終都要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去研究,去保護。

為此我國特地下發了檔案《黃河文化傳承規劃》,在這裡面特地強調了要對黃河文化做到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並且特地推進了黃河文化遺產系統的保護。

當然中華文明為了人為的弘揚宣傳與保護之外,中華文明也有獨屬於自己的長存之道。

8000年以前,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處於一種分裂統一,統一之後再一次分裂的狀態,因此,在這個時候人們已經有了“天地方圓,天人合一”的觀點。

正是在這樣觀點的影響下,中華文明各個區域之間的不同內容不斷融合,將“有中心多元一體”的格局或“天下文明”的模式,以及誠信仁愛、內斂的種種品質等文化基因融合在了一起,透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式,讓中華文明永存於世,讓其成為中華文明不斷繁榮進步的源泉與動力。

雖說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都是我國文明發展的重要地區但。

是很多人的內心依舊有這樣一個疑惑,那就是不論是什麼方面出發考慮,

長江流域的條件都要比黃河流域的條件優越,那麼為何黃河流域就能出成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首先我們要從氣候溫度和地形的角度進行分析,在幾千年之前,黃河流域的氣候要比現如今的氣候高出幾度,氣候溫和可人,

黃河流域中泥沙量過多,沖積平原的形成,土壤肥沃,而且地形平坦四季分明,特別適宜農耕文明的發展

其實,我們可以從河南的簡稱“豫”字中就能看出當時黃河流域附近的氣候特徵。

將“豫”字拆分來看,就是一個人的手中牽著一頭大象,其實這並不是信口拈來,因為在過去河南地區的確有野生的大象,甚至曾在古典籍中有所記載,

那是在宋朝的時候,有一隻大象踩塌了當地農民的糧食,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用兩年的時間對這隻大象進行了逮捕,並且在事後對其分食。

由此可見,幾度的溫差,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區域性是一星半點的。既然氣候不同,那麼需要種植的農作物也就有所不同。

正如我國考古學家童恩所認為的那樣,長江流域的發展是因為耕種技術不夠先進,需要精細的照顧,再加上他們種植的地區過於分散,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了農作物的支援,一個地區的經濟也就很難得到發展。

因此,文明也就很難得到發展。

再加上以長江領域為主的地區,以丘陵過多,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和勞動力去開發這些丘陵,在這種困境之下,根本就不利於各個部落之間去交流文化。

反觀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地區,由於氣候上的幾度差異,讓當地的農作物長勢更好,帶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為主,在這種情況下,交流起來更加方便。

因此,長江流域的文明崛起時間較晚的原因和氣候以及地形有一定的關係。當然除了氣候地形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運氣存在的因素。

雖說在歷史的發展程序中,對於黃河流域是否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和文明發源地,依舊會出現不同的觀點,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黃河流域的確就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這並不是某一個人的觀點,而是歷史發展過程之中所形成的。

要一定找出原因的話,那就是很多遺傳下來的活動都是以中原地區的炎帝為祖先,以中原地區為舞臺的夏商周是中國境內早期國家。

以秦始皇和劉邦在中原建立起來的封建帝國為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開端。

因此,種種歷史現象無不說明著黃河流域就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與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