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2004年,肯亞女孩自稱鄭和水手後裔,引起軒然大波,真相如何?

“親愛的中國大使,我是幾百年前鄭和水手的後裔,我的身體中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一直以來我最大的心願都是回中國看看,請問您能否幫助我完成這個心願……”

2004年9月的一天,中國駐肯亞大使館大使郭崇立受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信是由一個肯亞女孩寄來的。

郭崇立緩緩地打開了信封,驚訝地發現信裡的內容竟然全部是用漢字書寫的,儘管字型看上去不是很工整,但裡面表達的感情卻是十分真摯。

“鄭和水手的後裔?”看到這幾個字,郭崇立顯得很激動,不過,他沒有急著回覆,為了驗證女孩的身份,他決定親自前去走訪一番,那真相到底如何?

流傳數百年的傳說

郭崇立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他來赴任的時候就已經從檔案資料裡發現了這裡有關於鄭和船隊的痕跡,而到了這裡以後,他又欣喜地發現之前在這裡的中國外交官也一直探尋著和鄭和船隊有關的線索。

原來,據明代史料記載,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時候曾數次抵達過今肯亞的港口城市馬林迪和蒙巴薩,這裡也是印度洋海岸海上絲綢之路的最西南端。

2002年夏天,一位來這裡採訪的中國記者無意間從蒙巴薩的居民那裡發現了來自中國的瓷器碎片,而且看上去就是很久以前的東西,他很是興奮,立馬帶著一些瓷器碎片找到了時任中國駐肯亞大使館大使杜起文。

杜起文見到瓷器後也非常振奮,因為他來赴任之前也瞭解過相關的史料,只是一直沒有發現實證,所以,一時間也對鄭和船隊到這裡的記載半信半疑。

於是,杜起文便邀請肯亞國家博物館館長對瓷器碎片進行了檢驗,果然碎片被證實確實是明代產的,而且館長也給他提到了鄭和船隊來到這裡的故事。

那是一個在當地流傳了幾百年的傳說,據說鄭和船隊返航時曾帶回了當地酋長贈送給明朝皇帝的禮物,也就是長頸鹿和斑馬。

這對明朝來說可謂是奇珍異獸,明朝皇帝非常喜愛,還專門給兩種動物分別賜名為麒麟和福鹿,並且還讓畫室畫下了它們的樣子,說著說著,館長就拿出了一幅複製版的《瑞應麒麟圖》。

這是他在瑞典求學時發現的,該圖就畫於明永樂年間,與當地的傳說相符,館長這麼多年來也一直做著相關的調查,他堅信鄭和船隊一定到過肯亞。

隨後,二人就一起到了記者發現瓷器碎片的地方調查,果然在當地發現了不少中國明代的瓷器和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習俗,也就是說這裡確實有中國人來過。

只是,寄信的肯亞小女孩到底是不是鄭和水手的後裔呢?

帶著這一疑惑,幾天後,郭崇立就邀請館長一起到了女孩的家中走訪。

女孩名叫姆瓦瑪卡·沙里夫,時年17歲,居住在蒙巴薩市帕泰島上的西尤村,家裡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生活十分艱苦。

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隊曾在帕泰島附近海域擱淺,損失了一些船隻,於是,有的船員索性就到島上定居了下來,繁衍生息。

原來,從她記事的時候,母親就經常對她說“我們是中國水手的後裔”,漸漸地,沙里夫對自己的身世越來越好奇,而母親也給她講了更多的細節。

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隊部分船隻曾在帕泰島附近海域觸礁沉沒,損失了一些,於是,有的船員索性就到島上定居了下來,繁衍生息。

只不過剛開始的時候,當地居民對突然到訪的船員還有著很大的敵意,紛紛聯合起來對他們進行了攻擊,雖然最終還是船員憑藉優勢火力和對當地百姓的恩惠安穩定居了下來,但還是有不少人在爭鬥中死去了。

所以,等到了沙里夫這一代,包括他們家在內,島上只剩下了四戶鄭和水手的後裔,這四戶人家都保留著中國的部分習俗。

幸運的是,由於定居在這裡的中國船員世代幫當地人謀發展,當地人也漸漸地認可了他們的存在,所以,直到沙里夫這一代的時候,當地土著斯瓦希里人還依然認可他們的身份。

不過為了區分鄭和水手的後裔與當地土著民的不同,斯瓦希里人給了他們一個新的稱呼,叫“瓦法茂”,而這裡凡是存在中國血統的人都被稱為法茂人,雙方相處得很是融洽。

聽到母親的講述加上自己在村裡的所見所聞,沙里夫對自己的身世堅信不疑。

不過,由於家裡實在太過貧窮,等沙里夫初中畢業的時候,家裡就再也無力支援她繼續讀下去,沙里夫非常沮喪,因為她不想放棄學業,她覺得只有多讀書將來才有去中國的機會。

幸運的是,沙里夫中國人後裔的身份不久就被當地媒體報道了出來,一位在當地生活的華人聽說後,便主動慷慨解囊,無償資助她完成了高中學業,而她的漢語也是在高中時期學習的。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沙里夫對中國和中國文化越來越嚮往,於是,她就主動用漢語給郭崇立寫了信,表達了想去中國看看的願望。

萬里歸途,備受歡迎

很快,郭崇立就完成了對沙里夫家及附近村民的走訪,根據當地遺留的中國風俗和中國瓷器碎片以及其他相關資訊確定了她鄭和水手後裔的身份。

郭崇立非常高興,因為這就意味著史料的記載是正確的,而這對中國與肯亞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當他把這一訊息傳回國內時,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網友們紛紛驚呼沒想到在萬里之外的肯亞還有著中國人的血脈,大家都紛紛表示願意讓沙里夫回家看看。

郭崇立自然也欣然同意了沙里夫的請求,沙里夫非常高興,而她的母親更是激動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幾百年了,終於有人從中國來看望我們了!”這位有著明顯中國人特點的女主人看到郭崇立的到來,連連發出了感嘆。

接下來一段時間,沙里夫都是在極度興奮中度過的,她每天都在期待著中國之旅,幻想著那裡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當然這些她在書裡和報紙上已經初步瞭解了一些。

2005年7月,在辦理好相關手續以後,18歲的沙里夫來到了中國,而她的第一站是北京。

原來,這年恰好是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為了紀念鄭和的偉大壯舉,這年的7月11日還成為了中國首屆航海日,首都北京也召開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

作為鄭和水手的後裔,沙里夫受邀參加了這一活動,在北京面對記者的採訪,沙里夫笑著說:“從小媽媽就告訴我們,我們是中國水手的後裔!我愛中國!”

沙里夫所到之處受到了群眾們的熱烈歡迎,大家都為這個年輕姑娘的夢想感動不已,而見到沙里夫本人的模樣,眾人更加堅信她的身份確鑿無疑,因為從她的臉上能夠明顯地看出中國人的特點。

參加完北京的活動,沙里夫便坐火車前往了南京,不過,前面不是說她家裡窮嗎?那她的錢又是哪來的?

原來,沙里夫收到那位好心華人的資助以後,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她覺得等自己學成了一定要像好心人一樣幫助他人。

與此同時,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也為了儘量少拿別人的資助,高中學習期間,她還利用空閒時間自己打起了零工,積累了一些錢。

當然,除了她自身的努力以外,郭崇立大使得知她有到中國繼續學習的想法以後,也立刻向教育部發出了申請,希望給她一個留學的機會,教育部隨即表示了同意。

而肯亞政府也樂意促進中肯之間的友好往來,決定讓她公費留學,不僅如此,還給了她一些生活上的補助,之所以來南京,是因為她要就讀的學校就是南京中醫藥大學。

在北京的時光畢竟是短暫的,所以,沙里夫對中國的直觀印象還要從到了南京之後開始,在這裡,她遇到了很多新鮮的事物,比如電梯、比如古城牆、比如一眼望不到頭的高樓大廈,這些在她生活的西尤村都無法見到。

也因此,沙里夫一時間無法很好地適應生活,對於這點南京市政府也做了妥善的安排。

到南京後不久,時任南京市副市長的丁慧玲女士就專門接見了她,就衣食住行的問題對她表示了親切的關懷,還儘可能地滿足了她的一些合理要求,沙里夫非常高興。

不久,沙里夫還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南京電視臺舉辦的《鄭和下西洋》紀錄片首映儀式,作為鄭和水手的後裔,沙里夫感到無比的榮幸。

她激動地說:“非常高興能夠來到遙遠的故土中國,在短短的幾天中,我感受到中國親人們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對此,我十分感動。我要在即將來到的大學生活中努力學習,在將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中國和肯亞兩國人民的交往做貢獻。”

這年9月,沙里夫就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生活也逐漸穩定了下來,不過,這對她來說還只是第一步。

心有夢想,奉獻社會

身上貼著鄭和水手的後裔這個標籤,沙里夫的生活註定不會平凡,即使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也經常會有記者前去採訪,同學們更是十分關注她的生活。

一開始,剛剛搬過來的沙里夫還保留著肯亞的風俗,日常的穿著主要以黑色衣物為主,而且從來沒有漏過胳膊和腿,這在同學們看來實在太過保守。

她們紛紛勸著沙里夫嘗試穿一些更能展現女性特點的裙子和短褲,而沙里夫也對大家的穿著很感興趣,漸漸地,在大家的鼓勵下,沙里夫也勇敢地改變了穿衣風格,整個人也更加地自信開朗。

不久,眾人又關心起了沙里夫的情感問題,當得知她還沒有物件的時候,便紛紛打趣著問她中國的小夥子怎麼樣,沙里夫害羞地點了點頭。

不過,沙里夫還是暫時沒有談物件的想法,因為在她的心裡還是以學業為主,作為一個經歷過貧窮和飢餓的孩子,她只想著儘快學成醫術,將來回國造福大家。

所以,大學生活期間,沙里夫幾乎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一門心思地撲在實驗室和圖書館裡,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她十分享受這難得的機會。

後來,憑藉刻苦專研,沙里夫不僅完成了本碩連讀,還考上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對中醫的研究有了更高的造詣。

學成後的沙里夫沒有繼續在中國逗留,她毅然放棄了中國知名企業的邀請,主動返回了肯亞,事實上,能夠來中國看看就已經完成了她的一個心願,如今的她奔著另外一個目標努力。

回國的時候,她目光堅定地說:“我想用我在中國學到的醫學知識幫助我的肯亞同胞,可以和肯亞的醫生一起交流學習,讓窮人也能獲得治病的機會。”

對於沙里夫的選擇,郭崇立大使非常欣慰,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才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當代青年。

回到肯亞後,當地政府也對沙里夫提供了優待,儘可能地滿足她提出的要求,可以說,沙里夫只要願意,完全能夠在當地的大醫院當個主治醫生,一生無憂。

不過,沙里夫卻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除了基本的在辦公室坐診以外,她還經常拿起藥箱跑到偏僻的農村為村民們無償治病,時間一長,大家都對她讚不絕口,她也成了肯亞人心中的“神醫”。

而在給人看病之餘,沙里夫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第二故鄉中國,她一直積極參加當地組織的各種促進中肯兩國人民交流的活動,並且還多次向中國駐肯亞大使館請求幫助,希望中方能支援當地的建設。

如今,我國的很多施工團隊正在肯尼亞當地幫他們修建基礎設施,一些華人華僑也在積極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大家都堅信中肯兩國的友誼將會永遠保持下去。

在此,也衷心地祝願沙里夫未來的生活一帆風順,而我們也歡迎更多在當地生活的中國後裔隨時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