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廣東兩會訪談|省政協委員鄧勇:建築業綠色智慧化轉型趨勢明顯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丁莉 記者喻淑琴 實習生邱丹丹 周可瑩 廣州報道   

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將“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作為年度十個方面重點工作之首。在此背景下,建築行業能做什麼?如何助推廣東在工程建設領域轉型升級、引領全國?

“‘綠色智慧化’已成為建築行業發展關鍵詞。”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鐵建華南總部黨委書記、總經理鄧勇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近年來,以中國鐵建為代表的建築行業瞄定“雙碳”目標,加大研發力度,重視環境保護,透過智慧賦能保護環境,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貢獻了來自建築界的智慧和力量。

(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鐵建華南總部黨委書記、總經理鄧勇

受訪者供圖)

南方財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印象深刻?帶來了哪些啟發?

鄧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十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其中之一是“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此外還提出要推進城市更新,以“繡花”功夫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

這對中國鐵建來說是機會,也是利好。實際上,很多人對中國鐵建的瞭解存在偏差,儘管鐵路建設是我們的強項,中國過半的鐵路是由我們設計修建的,全部高原鐵路均出自我們之手,但鐵路業務只佔我們全部業務比重的15%。

作為一家擁有完整建築產業鏈的特大型綜合建設集團,我們堅持融建一體,業務涵蓋融資、設計、諮詢、專案實施、運營管理等多領域。因此,中國鐵建將成為“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透過發揮在智慧建造、智慧建築、綠色施工等方面的優勢,我們可以在工程推進中守護好一草一木,實現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助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南方財經:在服務“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過程中,中國鐵建可以如何發揮自身優勢?

鄧勇:

我認為中國鐵建可以在其中發揮以下三方面的作用。首先,中國鐵建實力雄厚,業務對口,是一家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中央企業,將在其中承擔一系列工程建設任務。

其次,中國鐵建將發揮全產業鏈優勢、技術整合優勢和“大兵團”叢集作戰優勢,為“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提供一攬子富有“鐵建智慧”的專案實施方案,積極穩妥參與專案投資,大力推進專案落地,優質高效完成建設任務。

最後,中國鐵建近年來積極研發並推廣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在工程建設中以整體最佳化、協同高效、融合創新為導向,重視環境保護,透過智慧賦能保護環境,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貢獻建築界的智慧和力量。

南方財經:近幾年來建築行業發展的關鍵詞是什麼?

鄧勇:近年來,建築行業綠色智慧化的轉型趨勢越來越明顯。一方面,綠色智慧化是行業整體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運用“四新”技術,保護自然環境、推行文明施工、降低建築消耗、減少環境汙染,也是確保廣東建築行業在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的關鍵舉措。

另一方面,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漸入人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也要求我們,在工程建設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在此背景下,中國鐵建也越來越重視綠色施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走科技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循研發推動產業結構高效率轉型之道。

南方財經:談談你對建築行業智慧化的理解?

鄧勇:

中國鐵建在智慧化方面的實踐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

一是智慧建築。在這方面,中國鐵建充分發揮了全產業鏈優勢,基於生產端、供給側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取得了一定成效。規劃設計領域,BIM、GIS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有力促進了設計施工協同,為智慧建造的大力發展儲備了前端技術。專案施工領域,我們正大力推動智慧工地建設試點,全系統已有528個專案不同程度開展了智慧工地建設。

而在建築工業化領域,裝配式建築作為中國鐵建最重要的新興業務之一,正蓬勃發展,我們開發的裝配式住宅智慧生產線,打造了生產關鍵過程智慧管控的新模式,填補了業內空白;開發的軌枕智慧化生產系統,減人增效十分明顯。

二是智慧建造。中國鐵建在施工裝置、裝備製造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和研發。以鐵建重工為例,其位列全球隧道工程裝備製造商第1位,成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打造了不少“國之重器”。在廣東,鐵建重工製造的盾構機,僅2022年銷售和租賃就達89臺,目前正在廣東省地下施工的有55臺。

事實上,智慧化與綠色化是一體的,多項智慧裝備的研發是以節能減排為基本導向的。例如,中國鐵建長安重工研發的電動挖掘機、電動裝載機、電動自卸車等工程裝置,除具有柴油動力裝置的功能特點以外,還解決了特長隧道燃料廢氣汙染排放嚴重、裝置與人爭氧氣的問題,緩解了通風系統的送風壓力,降低了使用成本,實現了零柴油消耗、零尾氣排放,綠色環保。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