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西部農業矽谷”來了

如何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9月23日,在第五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上,成都市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簽訂《共建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鏈創新鏈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

其具體規劃中,不僅重點提到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服務團、創新產業生態鏈,更點名要打造“中國西部農業矽谷”。

什麼是農業矽谷?這將為成都帶來什麼?

崇州都市農業產業功能區 陶軻 攝

“農業矽谷”:

超大城市的科技、資金、政策、產業聚集能力

按照《協議》,成都將與三家科研院所合作推進科創中心建設,共同招引一批頭部企業、知名農業科研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科技金融機構和高階科技企業入駐中心,構建起“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的創新產業生態鏈。其目標是:加快打造成“中國西部農業矽谷”。

為何是“農業矽谷”?

中國農科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相關科研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對標的是世界著名高科技產業區“美國矽谷”,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矽谷是連結技術與產業的代表。

此前,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先後佈局了五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正是為破解現代農業領域中經濟、科技“兩張皮”等問題。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曾提到,培育一個新品種至少需要6-8年的時間,這需要穩定的機制、穩定的團隊、穩定的經費支援,還需要科研院所和企業長期堅持聯合育種。解決種業“卡脖子”風險,應注重產學研結合,防止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切實保障種業政策和行動計劃落到實處。

目前,西部唯一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落在成都,被賦予“中國西部農業矽谷”的期待。類似的是,農業矽谷也可以整合當地產業資源和機制,並彙集最好的科學家和企業家。

“之所以取名‘矽谷’,是希望發揮成都超大城市的科技、資金、政策、產業聚集能力。”上述科研人員表示,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在蓉在川農業科研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基礎,可以聚集服務成都乃至西南現代農業的各方力量。

按照《協議》,本次合作將圍繞成都市“4+6”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創新需求,協同突破“卡脖子”問題和短板技術,提升成都農業產業科技支撐水平,實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提升產業整體發展實力。

眼下,一批在成都農業實驗室裡誕生的新技術得到了市場認可,比如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楊其長帶領團隊研發的超級育種加速器,能夠讓稻穀“逃”過節氣的約束,自由生長,有著廣闊的推廣前景。

到2025年,成都科創中心預計聚集超過1000人

《協議》中另一個關鍵詞“都市現代農業”,也是在成都備受關注的業態。

都市現代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託並服務於都市的農業。在“聯城帶鄉”的成都,發展這一業態,可以說有著天然的資源稟賦。

比如中國農科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的落地,上述科研人員提到,之所以選址成都,是基於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天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環境。一方面,“天府之國”自然環境優越,十分適合都市農業發展;而成都旺盛的消費能力和安逸閒適的消費態度,也對發展都市農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截至2021年,成都市糧食播種面積572。8萬畝、產量230。6萬噸,連續3年穩步提升;建成現代農業園區93個,其中國家級3個;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1501元提高至2021年的29126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094個、保護修復利用川西林盤1005個,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內涵外延不斷豐富。

上述科研人員還提到,都市現代農業是大城市周邊的現代農業,兼具“生產、生態、生活”多種功能,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同時與城市發展、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等各類社會問題有關。也就是說,發展都市現代農業,還需要加快釋放“人”的活力、啟用“地”的潛力、激發“產”的動力、彰顯“鄉”的魅力。

“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程序中,都市現代農業還有很多未知領域等待被探索和發現”,他注意到,“人”的活力正在湧向成都,目前已有22支國家級科研團隊在科創中心開展工作。

按照規劃,到2025年,成都科創中心預計聚集超過1000名的科研人員、創業青年、金融人才和在讀研究生。

可以預見的是,圍繞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賦能的“中國西部農業矽谷”,必將為成都超大城市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作出更多貢獻。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編輯 譚王雨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