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每20個人就有1個做彩燈!西南小城自貢點亮世界的彩燈夢

記者 夏侯鳳超

夜色降臨,濟南趵突泉景區花燈會上人頭攢動,臺兒莊古城裡花燈會摩肩接踵。繽紛的燈光和靚麗的設計,歡騰了齊魯大地的夜。

鮮少人知道,這些彩燈都來自於同一個地方——四川自貢。作為久負盛名的“彩燈之鄉”,自貢,在世界各地的燈火闌珊中,編織著一場又一場關於光影的夢。

千年歷史中

彩燈成為城市標籤

門票又售罄了。

1月24日上午,中華彩燈大世界第三次釋出限流公告,當天的門票再次售罄。這是自貢一年一度的彩燈會,也被網友稱為“宇宙第一燈會”。

自貢彩燈火出圈並不是偶然,去年,自貢造的“冰墩墩”和“雪容融”彩燈入住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登上海內外媒體報道的“C位”;彩燈會上的“精衛女神”彩燈,更是憑藉登峰造極的彩燈技術和栩栩如生的設計製作,被譽為“彩燈界的天花板”。

自貢是我國西南的一座小城。幅員面積只有4000多平方公里,是四川面積最小的地級市,人口也只有300多萬。而就是這樣一座小城,卻孕育出了許多的標籤:冷吃兔、鹽幫菜,還有彩燈。

在本地老自貢人的眼裡,彩燈是陪伴著他們長大的。1983年出生的羅釗已經是第三代彩燈人了。父親和爺爺都做彩燈,耳濡目染下,他畢業後就從事了彩燈的工作。爺爺做的是彩燈的製作,父親做的是彩燈工程,專業是國際貿易的羅釗,最初接觸的就是海外燈展,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自貢人,是看著彩燈長大的。”

自貢的彩燈歷史悠久,久遠到已經走過接近千餘年。資料顯示,早在明末清初時期,自貢燈會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絢麗燈組,在這座千年鹽都古城就形成了氣勢恢宏的燈會盛景。1964年,自貢舉辦了首屆自貢迎春燈會。直至今日,從千年歷史中走來,繼續在光影婆娑中傳遞著自貢的彩燈文化。

一代代傳承中

實現“萬物皆可燈”

羅釗稱自己是“新型彩燈人”,這些年來,提起最初的彩燈,羅釗仍然記憶猶新。

那是個全民制燈的時代。在他的記憶裡,最早的時候,彩燈還是純手工的,“那時候還是竹編的形式,裡面做的是鎢絲的燈泡,能耗大,而且容易發燙,時間久了亮度也沒有那麼高。”46歲的彩燈從業者劉雲也記得,最初的彩燈很簡單,沒有電腦繪圖,直接拍照片或者畫圖,形成最簡單質樸的意向稿。“最多的就是四大名著的情節,光源和燈影都相對固定。”

後來,羅釗長大了,彩燈也搖身一變,色彩和樣式都豐富了起來。在自貢的彩燈會上,節能led的燈源和科技的光源成為了主場,互動的光源也為彩燈錦上添花。“過去的燈純粹看有多漂亮,或者有多高大和壯觀,但現在已經變成了聲、光、動、影結合,形成了互動。”

自貢是老工業城市,過去以鹽著稱,機械、電子、化工產業也齊全,而這些廠裡的工人也是個頂個的好手,嫻熟的操作和安裝技巧,與彩燈產業相得益彰,也成為了彩燈得以延續的因素之一。精妙的技巧,政府的支援,傳統的優勢,讓自貢成為了以彩燈命名的城市,自貢人也開始在時代的進步中探索著新的模式。

“比如遊客來到彩燈面前,燈光會發生變化;另外有的燈組,會加入一些機械傳動,讓花能夠實現開合;甚至有的人物彩燈,還伴隨著眨眼的動作,有的還可以伴隨著音樂節奏來舞動。”

從過去單一固定的彩燈,到如今形式多樣、展現元素越來越多,劉雲也很感慨,“現在,我們終於實現了‘萬物皆可燈’。”而在這一小步一小步的變化和改進中,自貢彩燈也走出了四川、走向了世界。

天南海北的訂單

培育出一批彩燈候鳥

1988年,對自貢人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自貢開始嘗試將燈會做成生意。彼時,北京舉辦的“北海龍燈會”就是自貢人第一次走出四川。“彩燈一亮,萬人空巷。”直到現在有自貢人回想起來,那番盛況空前的場面仍是令人心潮澎湃。

“彩燈第一次走出國門,是在新加坡,那時候正式被賦予了‘天下第一燈’的稱號。”羅釗是自貢騰達彩燈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營銷副總,做海外燈展生意的他對此印象深刻,那是1990年,自貢彩燈首次跨出國門,在新加坡舉辦了自貢燈會。接踵而至的國內外訂單,讓自貢彩燈大火了一把,眾多的彩燈製作者將愛好變成了職業,於是,自貢的第一批彩燈企業雨後春筍般起來了。

資料顯示,2000年,自貢登記在冊彩燈企業僅35家。到2022年,全市已註冊彩燈企業2136戶,22年間增長了60倍。這些企業既包含策劃設計、彩燈製作,也有彩燈材料製作等,在自貢,彩燈產業已經形成了原材料生產——創意設計——製造加工——銷售貿易的上下游產業鏈條。

產業做大了,名氣也大了,天南海北的訂單也就多了,好在自貢做彩燈的人數也不容小覷。一家人都和彩燈打交道,在自貢很常見。自貢的人口有300多萬,但從事彩燈行業的就有15萬人左右——換句話說,在自貢,每20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是從事彩燈這個行業的。

“15萬還是彩燈常年從業的人數,如果加上季節性的工人,加起來有接近20萬。”說到這個數字,自貢市彩燈行業商會常務副會長、黨委書記劉成顯得很興奮。彩燈是季節性的產物,從每年七八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過年,這是彩燈行業的高峰期。

特殊的工作時間,讓自貢有了一批“彩燈候鳥”。“平時他們主要是務農或者其他工作,到了彩燈季,就開始全心投入彩燈工作。”羅釗所在的公司,最高的用工量能達到1萬多人,而這只是1000多個彩燈企業的其中之一。

訂單來自全國各地,有的甚至遠銷海外,他們也如同候鳥一樣,將自貢彩燈帶到了世界各地。在羅釗的印象中,最高的記錄是從公司帶了98個人遠赴迪拜,為彩燈會準備了整整48天。

好在收成是不錯的——彩燈從業人士透露,僅自貢燈會的用工量就達到3700多人,根據工種不同,有的工人工資最高的時候,一天能達到1400塊,平時也差不多800塊。

彩燈走向國際

撬動城市經濟

彩燈也成為了撬動自貢經濟的槓桿。

“以一年一度的自貢彩燈會為例,承載4萬多人的景區每天都爆滿,但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城市消費的增長。”羅釗說,彩燈會吸引來市民的吃喝住行,這都是對城市GDP的拉動。據透露,彩燈會期間的消費量,能達到全市經濟的15%左右。自貢市文旅局資料顯示,2022年,中華彩燈大世界線下接待遊客82萬人次,線上觀燈10億人次,實現綜合收入9200萬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自貢彩燈的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是先後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的重要產業之一。“目前,全球90多個國家都和自貢同檔期上演自貢燈會。”劉成說。除了文化輸出之外,這也意味著自貢彩燈不斷擴大在全球的份額。

目前自貢涉彩燈業務企業1000餘家,彩燈業務佔據國內市場約85%、國際市場約95%的份額,形成了年產值超50億元的大產業。2022年,自貢彩燈點亮冬奧會、第五屆進博會,實施境外彩燈專案70個,實現文化出口3200萬美元。而自貢彩燈幾乎在全球佔據了該領域的海外市場,真正意義上體現了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的“自貢製造”魅力。

自貢也在彩燈的轉型路上摸索著。在2023年的自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彩燈也出現了多次,其中提到:“實施彩燈文化傳承發展行動,辦好第二十九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高質量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做精‘中國彩燈節’‘環球燈會’等國際品牌,實施境外燈展專案70個以上。”

“我們對自貢彩燈的未來是充滿信心的。”劉成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自貢彩燈首屈一指,而且一直在做著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這對從業者和行業來說,都是很好的訊號。”

可以預見的是,這座西南小城,正用璀璨的花燈點亮一座又一座城市,講述著悠悠歷史的中國故事。一盞燈,點亮了一座城。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