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繼于丹迴應“斯人”後,曼德拉效應再次出現,鋤禾成“憫農”?

在初中課本有這樣一首備受爭議的古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中那句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還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引發了很多網友的爭論。

有網友表示,自己很清楚地記得,上學的時候學習的是“斯人”,但是也有網友表示,從來就沒有什麼“斯人”,記得斯人的都是受到了電視劇的影響,

因為在曾經爆火的電視劇“甄嬛傳”中,就曾經說過“斯人”。

隨後人教社編輯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出來迴應,稱其查找了曾經三版的初中語文教材,

從來都是“是人”,根本就沒有“斯人”的版本。

此迴應一出引發一片譁然,讓部分堅信自己曾經學習的是“斯人”的網友,開始懷疑是不是記憶出現了偏差。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表示,自己肯定不能記錯,因為當初老師還特意解釋了這個“斯”字。

而記憶中一直是“是人”的網友,開始紛紛表示“看到了吧,本來就沒有什麼斯人”。

于丹迴應“斯人”引熱議,其實三本教材中都曾有過“斯人”

因為網路上的對“斯人”和“是人”的爭論很大,一時間也不知道是教材改版了,還是大家的集體記錯。於是有人專門採訪了于丹老師。

相信曾經看過百家講壇的學生,對於丹老師並不陌生。作為北師大的教授,于丹老師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現在考據到底是“斯人”還是“是人”的意義並不大,

這個爭論應該交給學術界的人去研究,我們普通學生就知道其中的含義就可以了。

不得不說,于丹老師的回覆十分有技巧,畢竟在這個問題上,不管是支援“是人”還是“斯人”,都會引發爭論。

不過對於部分網友來說,曾經學習過且自己印象很深刻的文章,現在收到了人們的質疑,自然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很多網友還是想要探尋真相,難道教材中就沒有過“斯人”的版本,

真的是大家“集體失憶”了嗎?

還真不是,有來自北京的一位網友,曬出了19版的語文教材,上面確實是“斯人”。隨後還有網友曬出了其他兩版教材,都是使用的“斯人”。也還堅持是“斯人”的網友們一個真相和清白了。

曼德拉效應屢次出現,是記憶出錯嗎?

其實不僅僅是《生於安樂死於憂患》這一首古詩,現在學生們學習的書本中,有很多古詩的讀音還有個別字,都和之前學生們學習的有一定的偏差。

就比如說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有一首古詩,

叫做《山行》

。在以前很多學生的記憶裡面,第一句中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當年讀作xia,但是現在的學生們學習的已經是xie了。

還有《過華清宮》中的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當初是讀的是ji,現在讀qi。但是你說是以前的學生記錯了嗎?那肯定不是。

有一位家長髮現自己上學的時候學習的是古詩《鋤禾》,現在卻變成了《憫農》。難道又是曼德拉效應。

其實並不是,也是因為教材出現了改動,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差別。

據此,教材出版方也做出回覆,是因為要更尊重“原文”。尊重字原本的讀音和意思,所以現在很多古詩都出現了細小的差別。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領域的進步,教材出現了改版也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是不能因為改版,就否定了過去的讀音,

這相當於抹掉了以前學生們的記憶,自然會讓人心裡不舒服

語文古詩的比重越來越高,學生們要多重視

相信很多學生和家長都發現了,隨著教材的不斷改版,古詩在整本教材中的比重也越來越高。而且還增加了很多需要學生們背誦的文章和古詩詞。

古詩詞和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最好證明。學生們不要抱怨語文課本中需要背誦的古詩詞太多,多試著去理解,瞭解當初的故事背景,也能對提高學習成績有幫助,畢竟在學習階段,

得語文者得天下。

寫在最後:

語文看似是所有學科裡面最容易學習的學科,但是想要得高分的難度還是很大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還需要紮實的基本功。

等到學生們打好基礎後,再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就會發現其中的規律,提高成績也不在話下了。

今日話題:你記憶中學習的是“鋤禾”還是“憫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