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蚍蜉撼樹”,南詔從附屬國到對立國的逆亡背後是大唐盛世的凋零

引言:

南詔起初只是洱海地區的眾多小國中的一個,但是在唐朝的支援下南詔經過數次戰爭最終統一了洱海地區。

這時的南詔和唐朝的關係是一種隸屬關係。但是縱觀唐朝和南詔之間的交往,直到兩國滅亡為止,其實並不是一直和平的。

南詔和唐朝之間發生過很多次的戰爭,雙方且戰且和。雖然雙方也曾維持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但是始終沒有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點,來處理雙方的關係。

而縱觀雙方滅亡之前的關係變化則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南詔依附唐朝時期、南詔反唐時期、和好時期以及且戰且和時期直至滅亡時期。

那麼在雙方的關係變化中,什麼才是主要因素呢?本文就雙方關係的最後一個時期略作探討。

一、南詔國內部的政治危機

元和三年,南詔國日東王異牟尋去世,這時南詔國和唐朝的關係還是十分友好的。

唐憲宗

唐憲宗為了表示哀痛下旨廢朝三日,同時派遣外交官員持節弔祭。並冊封異牟尋的兒子“驃信苴”尋閣勸為新南詔王,並改賜了“元和印章”。

本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架不住尋閣勸命短,在位一年就猝死了。

不過好在他還有兒子,尋閣勸的兒子勸隆盛繼位。勸隆盛的命倒是比尋閣勸要長,但是勸隆盛在位時荒淫無道,民怨沸騰。

在元和十一年,勸隆盛被弄棟節度王嵯巔所殺,他的弟弟勸利成為新的南詔王。

對於南詔國內頻繁的證據更替,唐朝其實沒有插手干預甚至沒有太大的反映,仍然走程式為新王冊封。

只是對於勸利,唐憲宗沒有賜予他金印,直到唐憲宗死後唐穆宗長慶三年才賜印給勸利。

這說明唐憲宗對於南詔國內的這次政變其實是有意見的,不過他沒有立馬站出來在明面上指責南詔,而是透過不賜印的方式,來表達對這次政變的不滿。

同時也表達了唐朝和南詔的關係是一種隸屬關係,南詔王的合法性需要得到唐朝的承認。

不過從唐穆宗賜印的方面來看,這一時期唐朝和南詔之間的關係還是和平的。並沒有因為這次政變有太大的波瀾。

南詔百姓

但是從王嵯巔殺勸隆盛立勸利這件事本身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明顯的結論,那就是南詔國內的王族勢力至少是以勸隆盛為首的王族勢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而從勸利在繼位後稱王嵯巔為大哥來看,南詔國內王室的政治力量已經開始削弱,以節度使為首的軍事力量開始佔據主導地位。而這也給兩國之後的關係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變化。

二、南詔進攻成都,唐、南詔關係破裂

1、南詔入侵成都

長慶三年,勸利去世,他的弟弟勸豐祐繼位,勸豐祐受漢文化影響很深。他自名豐祐,不以勸為姓,破了南詔父子連名的傳統。

在勸豐祐繼位後的三十七年裡,南詔向唐朝遣使朝貢達十六次。與唐朝保持了較為和睦的關係。

雖然勸豐祐仰慕唐朝文化,對唐朝表示臣服,但是當時國內的軍事力量幾乎都在王嵯巔手中。

很多事情都要經過王嵯巔的同意才能實行。而王嵯巔此人野心極大,南詔對唐朝的戰爭幾乎是他一手導演的。

唐文宗大河三年,王嵯巔率領軍隊突襲成都。但是他並沒有在成都燒殺搶掠,反而對成都居民秋毫不犯。

南詔疆域

這說明當時的南詔對於唐朝還是心存敬畏的,不想和唐朝徹底撕破臉皮。

而南詔之所以入侵唐朝,則是為了“

乃掠子女、工幾數萬引而南

。”。南詔國土面積小,發展又落後,所以極度缺乏勞動力和人才。

這次擄掠之後,南詔的社會發展有了一個飛躍式進步。

在這之後,唐朝與南詔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雖然在入侵成都後的第二年,南詔國就上表請罪,但是實際上卻仍然不斷的發動對唐朝的進攻。

雙方所維持的僅僅是表面上的友好,而實際上的關係已經破裂了。

2、酋隆稱帝,唐朝、南詔關係正式破裂

時唐宣宗駕崩,唐懿宗繼位,但是唐朝廷不知南詔國王勸豐祐已經去世,仍然下詔給他。

他的兒子新南詔王酋隆大為不快,便怠慢了唐朝的使者,並自立為帝。

唐懿宗則以酋隆的名字與唐玄宗的名字犯了忌諱為由,決定徹底斷絕唐朝和南詔之間的聯絡。至此兩國連表面上的友好也維繫不住了,雙方關係正式宣告破裂。

南詔戰爭

唐懿宗五年,南詔兵發巂州,結果被唐朝西川節度使蕭鄴打敗;

第二年,南詔又發動對西川的攻擊,而此時唐朝的守將喻士珍貪婪愚蠢,被南詔設計破了城,自己也降了南詔。

面對南詔向西川的進攻,唐朝又開始調整西川的軍事部署,建立定邊軍,但是由於內部官員的腐敗不堪,所以定邊軍在一開始便陷入了困局。

出現這種情況說明此時唐朝政權的執行力已經大不如前了,朝廷內部腐敗嚴重。而趁著這個機會南詔開始加大了對西川地區的進攻。

唐懿宗鹹通十四年,南詔又沿著大渡河向西川發動進攻。不過這次由於成都已經做了比較全面的準備,所以南詔的軍隊遭到了頑強抵抗。

雙方處於對峙的狀態,最後南詔不得不退守巂州。至此,雙方的關係以矛盾衝突為主要形式。

三、唐僖宗時代南詔與唐朝關係的改善

唐懿宗去世之後唐僖宗繼位,由於和南詔的戰爭給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損耗。

唐僖宗

唐朝內部不得不向南詔表示了求和的意願,不過打紅了眼的南詔人當然聽不下去。依然不斷的對西川發起進攻。

於是僖宗便提拔太平軍高駢擔任西川節度使,來抵禦南詔的進攻。

高駢是一個十分有才的將領,他在擔任西川節度使之後。給予了南詔很大的軍事壓力,而此時南詔內部的矛盾也顯現出來了。

由於連年戰爭,南詔國庫空虛,人口嚴重不足。

“蜀之役,男子十五歲以下悉發,婦耕以餉軍”。

由此可見,當時的南詔所要面臨的巨大的壓力。於是南詔開始願意向唐朝求和。

而西川節度使高駢在充分了解南詔的歷史文化之後,認為派遣的使者應該是一個南詔可以接受的人。所以派遣一個叫做景仙的和尚前往,這是一個十分明智的決定。

在南詔與唐朝順利進行“定盟”之後,高駢在唐朝與南詔的邊境地區修築了三座城

“列屯拒險,料壯卒為平夷軍。”

這些行動起到了對南詔的震懾作用,南詔國王酋隆因此發病而死,他的兒子隆舜繼位之後繼續向唐朝表達了交好的意願。

雙方在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之後,重新維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和平。

不過在這之後,唐朝和南詔各自的內部矛盾逐漸激化,唐朝爆發了兩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國家統治日薄西山。

而南詔由於連年戰爭內部空虛,天覆二年南詔王室被鄭買嗣所殺。

南詔風情

南詔宣告滅亡,而五年後唐朝也在農民戰爭的浪潮下宣告覆滅,從此中國陷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中。

四、影響唐朝和南詔雙方關係的主要因素

1、主動地位的變化

在初唐時期唐朝為了抵制吐蕃向西南擴充套件,所以扶持南詔。

在那時唐朝國力強盛,而南詔還處在剛剛開始發展的階段,所以唐朝處在民族關係的主動地位;

而到了唐玄宗時期,雖然唐朝內外交困,但是在唐朝與南詔的天寶之戰中,唐朝依然三次直接攻入了南詔的都城,所以雙方的關係仍然是唐朝處在主動地位;

但是到了唐朝末期,唐朝國力日益衰弱。所以南詔開始不把唐朝放在眼中,向唐朝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結果南詔攻入唐朝的劍南西川節度、安南都護府的駐地,極大地動搖了唐朝在西南的統治。

此時唐朝雖然依舊保持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已經完全不復當年的強勢了,和南詔小國打的有來有回。最後更是靠拖字訣才把南詔拖死的。

2、政治集團的利益博弈

如果以現在中國的疆域的角度來看,其實唐朝和南詔之間的關係,不像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立關係。

更像是在中國境內兩個代表不同民族利益的政治集團之間的關係。唐朝在國力強盛的時候希望統一四邊,萬海來朝,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強大國家。

所以唐朝透過各種方法和周邊的國家保持友好關係。而由於國力強盛四邊的政權也不敢擄唐朝虎鬚。所以這一時期這些政權也願意和唐朝通好,臣服於唐朝。

但是當唐朝政權開始走向衰弱的時候,唐朝與邊疆民族的博弈關係發生變化。

唐朝希望建設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願望破滅,表現為邊疆民族政權與唐朝政權不斷髮生戰爭。

這種變化體現在南詔和唐朝的關係上就是:南詔在弱小的時候,對唐朝十分順從,積極維護和唐朝之間的友好關係。

南詔現存遺蹟

還幫助唐朝在地緣政治當中制約吐蕃勢力進入西南,當南詔在地緣政治格局當中處在有利地位之時。

就儘可能發展自己的政治力量、軍事力量,與唐朝展開利益博弈,特別是當唐朝走向衰亡的時候,南詔國對唐朝的進攻是極其猛烈的,晚唐時期南詔國對成都的圍攻是相當慘烈的。

因此,政治集團之間的關係總體上是一種利益博弈關係。

結語:

綜上所述,唐朝和南詔之間的關係,大體上是時戰時和的。

在唐朝強盛時期,唐朝與南詔國的關係以和好為主流。而以後,戰爭又多於和平,以矛盾衝突為主流。

面對南詔國的攻擊,唐朝常常是疲於應付。雖然南詔後來有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的願望,但是這時候的唐朝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無力來經營與南詔的關係,唐朝與南詔的關係走到了歷史發展的盡頭。

而兩國也由於戰爭的原因各自走向了王朝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