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韓國陰曆新年”引發爭議,天文專家解析:農曆新年的英文該怎麼說

作為陰陽合曆,中國農曆如何實現“陰陽調和”?

最近,大英博物館釋出的一條推特資訊引發爭議,這家機構邀請公眾參與慶祝“韓國陰曆新年”(Korean Lunar New Year)活動。源於中國的農曆新年怎麼成了“韓國陰曆新年”?這條資訊立即引起海內外眾多華人的抗議。在輿論壓力下,與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有合作關係的大英博物館在推特上刪除了這條資訊。

大英博物館釋出的有爭議推特資訊

這並不是農曆新年的英文表述第一次在海外引發爭議。十多年前,外國元首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在向華人拜年時,說的都是“Happy Chinese New Year”。然而,這個說法在美國遭到了一些韓裔和越南裔的抗議,他們稱自己也過農曆新年,但不是“Chinese”。

為了“尊重社群文化的多樣性”,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祝賀農曆新年時,用“Lunar New Year”(陰曆新年)代替了“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此後,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使用“Lunar New Year”這個表述。

1月20日,紐約帝國大廈亮起中國春節主題燈光。新華社發

上海天文館展教中心網路科普部部長、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施韡認為,把農曆新年稱作“Lunar New Year”未嘗不可,但不準確,因為從曆法的角度說,中國農曆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lunar”的意思是“月亮的”,相當於把農曆看作純陰曆了。陰陽合曆的英文是“lunisolar calendar”。

陰曆是以“朔望月”即月相變化週期為參考標準的歷法。這類曆法不考慮地球公轉的因素,以一個“朔望月”(平均29。5306天)為單位累加,一年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曆一年少10天或11天。這個誤差累積3年,就相當於陽曆的一個月,長此以往會導致“寒暑顛倒”。假如中國農曆是純陰曆,那麼“Lunar New Year”不一定在冬天到來,也會出現在其他季節。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更好地指導農耕生產,中國古人制定了陰陽合曆並延續至今。施韡介紹,陰陽合曆是兼顧“迴歸年”(太陽連續兩次透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和“朔望月”兩個週期的歷法。遵循前一個週期的目的是反映季節按時更替,避免“寒暑顛倒”,並指導農業、漁業和牧業;遵循後一個週期的目的是反映月相,便於紀日和紀時,也能指導農業、漁業和牧業,沿海沿江地區還能將它與潮汐關聯。

作為陰陽合曆,中國農曆如何實現“陰陽調和”?主要靠二十四節氣設定閏月。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中“陽”的部分,可以看作太陽週年視運動軌跡上的24個等分點,每15°有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也包含豐富的民俗文化。

二十四節氣示意圖(來源:天文茶餐廳)

設定閏月是為了保證在一定週期中,陽曆與陰曆在天數上基本一致。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促進中心創始人、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姚淵介紹,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先民就根據大量的觀測資料提出了“三年一閏”“五年再閏”法則,最終發現了“十九年七閏”這一理想週期,即每19年補入7個閏月,共得235個“朔望月”(12×19+7=235),總時長6939。6910天(29。5306×235=6939。6910)。而19個“迴歸年”的總時長是6939。6018天(365。2422×19=6939。6018),與前者幾乎完全一致。

“十九年七閏”示意圖(來源:漢未央)

正是因為“十九年七閏”這一法則,西方公曆和中國農曆的重合週期是每19年一次。以每個人的生日為例,出生當天對應一個公曆紀日和一個農曆紀日。從一週歲生日開始,這兩個紀日不再重合,一個人要麼過公曆生日,要麼過農曆生日。直到19週歲生日時,公曆生日和農曆生日才有可能“重逢”。

由此可見,農曆傳承了中國特有的傳統曆法邏輯,嚴格來說,把農曆新年稱作“Lunar New Year”是不準確的。外國人用英文給中國人拜年時,可以說“Happy Chinese New Year”;向同樣有春節習俗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人民拜年時,也可以說“Happy Spring Festival”。

施韡指出,“Spring Festival”是春節的標準英文翻譯,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名詞審定委員會對此早有定論,相關譯名收錄於《英漢天文學名詞》一書。“用Spring Festival能避免出現國別方面的爭議,我覺得更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