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田文鏡深得雍正器重,死後葬在雍正陵旁,為何乾隆卻要拆毀其陵墓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在前往泰陵拜祭自己父親雍正皇帝的過程中,“陰錯陽差”般的拆毀了雍正寵臣田文鏡的陵墓。

然而,在這樣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實際上卻是一種必然,原因就在於深得雍正信任和器重的田文鏡,一直是被乾隆皇帝所厭惡和鄙視,而這次的“毀陵事件”無疑也成為了乾隆對於田文鏡極度不滿的集中體現。

(圖片來源於網路)

大器晚成的田文鏡,在雍正朝時期可謂風光無限。

田文鏡,生於康熙元年(1662年),隸屬於漢軍正藍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鏡正式進入官場,被任命為福建長樂縣縣丞,後出任山西寧鄉縣知縣。

由於田文鏡是監生出身,即依靠著祖上的功績入仕為官,並非科舉出身,因而其在此後的仕途發展過程中並不順利,只能常年擔任從五品的地方知州以及員外郎之職,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去世,已經年過六旬、入仕近四十年的田文鏡也僅僅是位從四品的內閣侍讀學士而已。

然而,伴隨著雍正皇帝的登基,田文鏡隨即迎來了自己高光時刻。

(圖片來源於網路)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鏡奉命祭奠華山。途經山西時,發現當地官員對於山西嚴重受災一事隱瞞不報,致使山西全省是饑民遍地、慘不忍睹。於是,田文鏡主動將此事如實彙報給了雍正皇帝。

在得知事情真相後,雍正皇帝是大為震驚,在處罰了山西涉事官員的同時,還命田文鏡署理山西布政使事務,全面負責山西的賑災工作。而田文鏡也沒有辜負雍正皇帝的厚望,不僅很好將災情進行了控制,並妥善安置了災民,同時還解決了一系列山西官員在此前民生治理上的諸多弊病,使得雍正皇帝對其是刮目相看。

“如此能幹之人,為何至今未聞一人讚許?”

就這樣,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田文鏡正式調任河南布政使,八月,又直接被雍正升任為河南巡撫。

一年多的時間裡,田文鏡直接從一介默默無聞、無人看重的普通京官,躍升為節制一方、手握重權的封疆大吏,田文鏡的晉升速度完全可以用“驚人”來形容。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然而,這對於大器晚成的田文鏡來說,僅僅是其飛黃騰達的開始。

雍正四年(1726年),田文鏡與同樣被雍正極度器重的李紱之間,爆發了當時著名的“田李爭鬥案”,整個過程中,雍正絲毫不掩飾對於田文鏡的愛護與偏袒,而最終的結果也是田文鏡大獲全勝,李紱則是被罷官奪職。

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田文鏡升任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並且其全家也從漢軍正藍旗被抬到了漢軍正黃旗。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又為田文鏡專設了河南山東總督一職,同時還將田文鏡同李衛、鄂爾泰共同確立為朝臣的典範加以推崇,田文鏡一時間風光無限。

(圖片來源於網路)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鏡去世,雍正皇帝除了為其上諡號為“端肅”,並且為其在河南設立專祠外,更是將田文鏡安葬在了自己的泰陵之旁,使其繼續陪伴著自己,可以說這給了田文鏡無上的身後殊榮。

只不過,僅僅六年之後的乾隆三年(1738年),田文鏡的陵寢就被乾隆皇帝“命人”給拆毀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田文鏡陵寢遭拆毀,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前往泰陵拜祭自己父親雍正,但是在路途中,通行極為不暢。後來經過核查乾隆才得知,原來是因為田文鏡的陵墓已經延伸到了御道上,而乾隆的車架過大,故而造成了通行不暢。

於是,在隨行人員詢問乾隆該如何處理此事的時候,乾隆隨即說了一句“拉倒”。

然而,就是這樣一句看似模稜兩可的回答,卻是給了屬下一種暗示,當乾隆從泰陵完成祭拜準備返程回京的時候,發現田文鏡的陵墓已經被拆毀,除了兩座石龜馱著的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外,其他的建築已然是蕩然無存。而見到此之後,乾隆皇帝並沒有表態,也沒有處理相關人員,整個事情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乾隆拆毀田文鏡的陵墓,看似是乾隆皇帝一句“無心”之言所造成偶然事件,但是在當時看來,其實這就是一種必然。

其實,從雍正朝時期開始,朝堂上對於田文鏡的批判之聲便從未停止。

田文鏡主政河南期間,有效的推行雍正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等一系列“新政”,成效極為顯著,雍正對此也是非常滿意。可由於田文鏡是監生出身,對於讀書人以及士大夫階層缺乏應有的尊重,這就使得他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經常使用重典,甚至還縱容手下屬下壓迫、欺凌士紳,弄得整個河南地區的讀書人階層對其是極度不滿。而前文中所說的田文鏡與李紱之間的那場“田李爭鬥”,也是因為李紱不滿田文鏡對於河南讀書人的惡劣態度,才最終上疏彈劾田文鏡,進而引發兩人之間的關係惡化。

“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

田文鏡也就此成為了河南當地官員與士紳口中的“酷吏”。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發生嚴重水災,然而面對雍正降旨詢問河南災情的時候,田文鏡卻進行了謊報和瞞報,並且表示完全不需要朝廷的救濟,就連雍正提出的減免河南地區稅賦的“優惠政策”,田文鏡也予以了拒絕。

“士民踴躍輸將,所有特恩免之錢糧, 請仍照額完兌。”

可事實的真相卻是,此時的河南地區已經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再加上田文鏡以及屬下官員的一系列錯誤政策,更使得河南地區的民眾對於田文鏡是怨聲載道,朝中也不斷有對於田文鏡的彈劾奏章。

但是即便如此,雍正也沒有改變對於田文鏡的信任與器重,依舊對其寵愛有加,甚至在給田文鏡的硃批中,表達了自己對於他的信任與器重。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圖片來源於網路)

伴隨著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的去世,朝堂上再度掀起了對於田文鏡的批判之聲,乾隆皇帝則是也開始藉此不斷做著田文鏡的文章。

乾隆先是接著尚書史貽彈劾前田文鏡下屬王士俊因墾荒勸捐、虛報田畝數,對田文鏡展開了批判,表明了自己態度。

“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

緊跟著,乾隆又在乾隆三年(1738年),蕩平了田文鏡的陵寢,並且在這之後還評價田文鏡不如李衛和鄂爾泰。

“鄂爾泰、李衛、田文鏡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然,乾隆皇帝之所以會如此對待田文鏡,也是諸多原因共同導致的。

首先,乾隆皇帝本就非常的“看不上”田文鏡。

田文鏡本就是監生出身,並非科舉出身,雍正力挺田文鏡,有很大原因也是為了拉攏和田文鏡一樣是監生出身的官員為其效力。到了乾隆朝時期就不一樣了,乾隆本就學識淵博,而他也更加看重的是科舉出身的官員,例如張廷玉、鄂爾泰等人,因而對於監生出身的田文鏡,本就帶有天然的歧視。

與此同時,田文鏡的“酷吏”舉動也是不能為乾隆所接受的,畢竟乾隆一生崇拜的是以“仁德”著稱的康熙皇帝,而不是嚴厲的雍正,即便是田文鏡在任期間也有著不少功績,但他的為官風格和辦事方式,卻是乾隆皇帝所不能接受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次,就是田文鏡此前的所做所為已經引發了眾怒。

實際上,不僅僅是河南當地的官員、士紳與百姓對於田文鏡怨聲載道,就連朝中官員對其也是極度不滿。除了李紱,田文鏡與李衛、鄂爾泰的關係也是非常的不好,三人之間經常相互彈劾,李衛更是曾痛斥田文鏡為“小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如此對待田文鏡,既是在平抑朝堂上對於田文鏡的不滿聲音,同時也是在極力拉攏、討好這些官員們,尤其是在這一時期擔任輔政大臣的鄂爾泰。與此同時,乾隆在登基之後還將此前因與田文鏡交惡而被雍正罷免的李紱重新重用,無疑也更加展示了他對於田文鏡的厭惡態度。

(圖片來源於網路)

再次,便是乾隆皇帝對於田文鏡葬在泰陵之旁是極度的不滿。

要知道,在此之前,雍正曾不止一次的要求與他關係親密的兄弟大臣怡親王胤祥葬入泰陵地區,但卻遭到了胤祥拒絕,而胤祥更是用“吞土授陵”的方式表達自己不願接受這份殊榮的想法。這樣的舉動不僅讓雍正為之動容,就連乾隆也深感佩服。

而如今,田文鏡卻堂而皇之的葬在了泰陵之旁,享受到了這份至高無上的殊榮,這讓乾隆怎麼會不對其深感憤恨。所以田文鏡的陵墓被拆是遲早的事情。

(圖片來源於網路)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僅僅是田文鏡,李衛也遭到了乾隆撤像。

乾隆三年(1738年),原本規格極高的田文鏡陵寢遭到了乾隆皇帝的“陰錯陽差”般的拆毀。

然而,多年之後,另一位雍正寵臣李衛,也遭受到了乾隆皇帝同樣方式的“對待”,只不過,李衛被毀掉的不是陵寢,而是他的全家畫像。

(圖片來源於網路)

李衛在擔任浙江巡撫的時候,組織對杭州西湖進行了修葺工作,為了彰顯自己的這份功勞,於是他將自己全家的畫像擺在了西湖的花神廟之中,畫上有他本人,還有他的夫人和小妾。由於李衛主政浙江時頗有政績,深得當地官員和百姓的愛戴,這幅李衛的“全家福”畫像也一直得以儲存了下來,並且還被奉為“湖山神位”,受到了百姓們的供奉。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臨幸杭州西湖,見到了這幅畫像。此時距離李衛去世已經過去了整整42年,乾隆還是命人對此畫予以了撤銷以及焚燬。

“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當然,乾隆撤銷李衛的畫像並不是像他對待田文鏡那樣,心中充滿了鄙夷和厭惡,更多的還是為了提升自身的名望和地位,維護皇權統治罷了,可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圖片來源於網路)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