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舞劇《嫦娥》煥新,讓中華創世神話被世界傾聽

經過精心修改打磨的舞劇《嫦娥》將亮相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上海歌劇院供圖 製圖:馮曉瑜

■本報記者 宣晶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嫦娥奔月”傳說流傳至今,不僅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動人典故,亦是舞臺藝術家們的靈感源泉。今晚,作為“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舞臺藝術展演重磅演出之一,經過精心修改打磨的舞劇《嫦娥》將亮相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上海歌劇院舞劇團的演員們用肢體代替言語,在舞蹈世界中與神話人物隔空交流。

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找尋經典IP,透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成為當下藝術創作的一種走向。神話故事與現代表達相結合,如何讓年輕觀眾走近古老神話?“創世神話寄託著中國人對情感、對善良等的價值判斷和美好期許,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庫。”上海歌劇院舞劇團編導、國家一級導演馬濤認為,海派藝術的創作核心就是相容幷蓄、融匯東西。“我們透過虛實結合的東方美學、詩意化的人物詮釋、當代化的肢體語言,與中華創世神話、古典文學詩歌進行對話、碰撞、解構、融合,期待《嫦娥》不僅符合當下的審美,還能勾連現代人的情感世界。”

傳說與現實交匯,中華創世神話被世界傾聽

古往今來,月亮都被賦予著各種唯美的遐思。“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於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成為人們寄託思念的象徵。舞劇《嫦娥》以現代人的視角演繹這個古老神話,跨越千年的愛戀幻化為舞蹈,讓觀眾對后羿與嫦娥的羈絆有更具象化的理解。

2020年首演時,《嫦娥》多元的肢體語言,舞美、燈光、音響及多媒體相互交融的藝術化表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舞劇片段曾入選央視中秋晚會,主題音樂還被“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宣傳片選用——中華創世神話被世界傾聽。

在千古流傳的奔月故事中,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令人心醉的動人詩篇裡,飽含著中華文化最浪漫的月夜遐思。“嫦娥奔月的故事,讓月亮擁有了永恆的生命與靈魂。”在馬濤看來,創世神話連線古今,讓人與天有了對話的方式。“月光照進神話人物的眼眸和心靈,化作傳說和詩句叩動著今人的心絃。今天,我們以舞劇的形式將神話故事呈現在舞臺上,正是延續傳遞著這份美好情感。”

今晚,舞劇《嫦娥》煥新歸來,更聚焦“嫦娥”人物本身。“我們不僅重新梳理了主線故事,更突出了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馬濤希望透過舞劇故事,讓神話傳說與現代觀眾產生更多情感共鳴。“嫦娥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遙相呼應,月亮規律的圓缺變化暗合人生世事無常、唯愛可永恆之境。”

融入戲曲韻味,描摹“寂寞嫦娥舒廣袖”的意境

神話,是中華先民的心靈之夢。“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引領著觀者穿越時空尋繹文明源頭的腳步,也激揚著創作者追本溯源探索文化根脈的熱情。馬濤認為,中華創世神話足以與希臘神話、北歐神話媲美,單是一部奇幻的《山海經》就可為藝術創作提供豐沃養料。

這兩天,舞劇《嫦娥》正在進行緊張的合成彩排。首演時受到觀眾喜愛的代表性舞段《月光愛情雙人舞》《月宮仙女舞》《思念愛情四人舞》此次進行了全面修改。“在我的構想中,嫦娥與后羿之間並非普通的小情小愛——‘后羿射日’是人類挑戰自然的英雄故事,‘嫦娥奔月’則是介於人和神之間的美麗傳說。”馬濤透露,精心打磨的《月光愛情雙人舞》不僅講求舞者肢體線條的美感,更要凸顯莊嚴神聖的使命感。

記者走進排練廳探班時發現,青年演員們正在排練《月宮仙女舞》等舞段,純淨唯美的美學風格、融通中西的舞蹈語彙讓人眼前一亮。馬濤告訴記者,“月宮仙女”以傳統文化中的東方仙女為創作原型,糅雜中國古典舞與傳統戲曲的元素,透過舞者肢體的柔美線條,再現神話中雲間縹緲婀娜的仙女形象。“在修改《嫦娥》前,我正巧參與了全本《牡丹亭》的創排,崑曲唯美婉約的特質帶給我許多啟示。當時我就在思考,以當代編舞的方式,在舞蹈語彙中融入傳統戲曲韻味,能否描摹出‘寂寞嫦娥舒廣袖’的意境。《嫦娥》為我們提供了藝術創新的舞臺,期待觀眾走進劇場,走進瑰麗多彩的中華創世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