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不敢殺他,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司馬懿一家在掌握曹魏政權後,曾有人勸說他們殺了劉禪,但是司馬昭死活不同意,聽說這都和劉禪投降後寫下的3個字有關。

當時,司馬昭讓人把這3個字倒著讀了一遍,在場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從繼承人到階下囚

公元207年,蜀漢皇帝劉備中年得子,和妾室甘夫人生下了劉禪。

據說甘夫人是因為夢到了自己仰吞北斗才懷孕,所以就給劉禪取了小名——阿斗。

劉備對劉禪非常喜愛,因為同樣是這一年,他還在隆中三顧茅廬,請到了對自己政治生涯非常重要的一位謀臣——那位“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的諸葛亮。。

諸葛亮到位後,對蜀漢的幫助非常大。

在他的幫助下,蜀漢短短几年就從一窮二白的狀態成長到了可以跟曹魏、孫權陣營分庭抗禮、三足鼎立,這讓北邊的曹操看了非常眼紅,終於下令揮師南下,把劉備趕到了西邊的荊州去。

劉禪從小生活在戰亂中,有過被劉備拋棄的經歷。

比如,長坂坡之戰的時候,劉備就拋棄妻子,和張飛、諸葛亮等人騎著快馬逃了出去,還是趙雲在半路跑回來,把甘夫人和當時還沒有滿週歲的劉禪救了出來。

但再窮不能窮教育,劉備對劉禪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視的,可謂是用心良苦。

他讓劉禪向諸葛亮和伊籍拜師,學習騎射,熟讀典籍,想把他培養成一代明君,光復漢室。

劉備很注重仁德教育,讓劉禪熟讀《禮記》,學習“克己復禮”“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道理。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也是劉備的名言,他一直讓兒子記著要靠大德而不是小惠來治國,要以大局為重,不過度計較私人恩怨,像他對待昔日的仇敵劉巴就是這樣做的,對他大加重用,打造了愛才惜才的好名聲。

劉備在遺詔中還讓劉禪多讀《漢書》《商君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除了常懷仁德之心,還要學習軍事謀略,治國理政的方法,補足自己的短板。

在臨死前,劉備告訴諸葛亮說,自己其實並沒有對劉禪寄予厚望,如果他是個人才那當然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但如果諸葛亮看劉禪實在是不行,那也沒關係,可以自己看著辦。

諸葛亮聽了,馬上說: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狠狠地向劉備表了忠心,表示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

劉備聽了很感動,把兒子拉過來說,以後你就把諸葛丞相當爸爸吧,一定要跟著他好好幹。

其實,當時劉備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劉永,一個劉理,劉備之所以會把繼承人的位置交給劉禪,就是因為他看重了劉禪的能力,而不僅僅因為劉禪是長子。

當時,諸葛亮也誇過劉禪,說他

“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劉禪並不只是我們想象中的那個草包,他還挺能幹的。

後來,十六歲的劉禪的繼位,在諸葛亮等得力臣子的輔佐下,把蜀漢治理得很好,可以跟曹魏平分秋色。

建興十二年,在知道諸葛亮去世的訊息後,劉禪下令成都宵禁,以安定局面。

他還第一時間追封諸葛亮為忠武侯,又為蔣琬、費禕、姜維等授予官職。

執政期間,他沒有過大興土木、肆意殘殺的行為,終止了勞民傷財的北伐,讓百姓休養生息。

他還多次在國內進行大赦,讓自己的三位公主下嫁給功臣子孫,對臣子也特別仁厚,詔令寫得感情真摯,特別動人。

可以說,劉禪執政時期的這些表現都是很不錯的。

只可惜後來他開始一個勁兒地放飛自我,被黃皓這些宦官牽著鼻子走,讓黃皓總覽朝政、玩弄權術,也讓蜀漢走向了頹敗,很快就被曹魏給攻下了,而他自己也成了別人的階下囚。

公元263年,司馬昭決定攻打蜀漢。

當時在大軍中做先鋒的是鍾會,鄧艾帶著15萬大軍在後面打輔助,而蜀國這邊只有一個六十多歲的姜維能勉強幹架。

對戰時,姜維決策失誤,導致蜀國的斜谷、子午谷這些要塞很快就失守了,鍾會帶著三路大軍吞併了漢中,馬上打到了成都,姜維只好佈置了10萬大軍去鎮守劍閣。

隨後,鄧艾的大軍還開展了偷渡陰平的行動,蜀軍就這樣全線崩潰,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在綿竹戰死了,姜維還血灑魏國宮殿。

戰爭已經打到了這個地步,劉禪沒辦法,只能開啟城門,準備投降了。

阿斗的錦囊妙計

話說劉禪被俘虜後,被魏國大軍直接送到了洛陽,並在那裡得到了安樂縣公的封號。

但是他一點都沒有自暴自棄,過度悲傷,反倒是學著自己堂哥漢獻帝劉協的樣子,在封地裡把小日子過得很是逍遙,都有點“此間樂,不思蜀”了。

據說,這是劉禪知道司馬昭擔心自己可能會謀反,故意表現出來的。

當時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特地在宴會上讓人奏蜀樂、舞蜀戲,蜀漢的舊臣聽了都有些失落,有些人還直接哭了起來。

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老家,劉禪的回答讓人很意外,他說這裡就很好,有這些音樂、好戲就夠了,他是一點都不想蜀漢了。

為了讓司馬昭進一步放心,劉禪後來還讓人在府邸的大門上掛了一個牌匾,上面寫了三個大字:中山寨,反過來讀就是“在山中”。

意思是說,自己早就已經歸隱田園,不過問政治了,你司馬昭根本不用白費功夫來擔心我這一介山野村夫。

另外,“中山”二字還暗指西漢漢景帝的第7個兒子——中山靖王劉勝。

《漢書》中提到,中山靖王當時就是個享樂派,他認為諸侯王每天看看歌舞就夠了,還經常教唆自己的兄弟們跟自己一起放縱享樂。

劉禪拿這個胸無大志、玩樂一生,生了一兩百個娃的祖先自比,是要告訴司馬昭自己後半生已經沒有什麼大的志向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大魚大肉、玩樂人間就好。

看劉禪這樣放肆自己,司馬昭這下終於是徹底放下心來了,此後再也沒來找過他麻煩,讓他在64歲的時候就安安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後來,司馬炎篡位建立了西晉,連曹魏都已經不在了,劉禪還是安穩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禪是一個非常懂得進退之道的人,改朝換代了就在自己的小天地裡老老實實地討生活,面對危險就夾著尾巴做人,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

都說三國戰亂,“剩者”為王,能不能活下去才是真本事,在這一點上,

劉禪有他的過人之處,他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亂世中有自己小智慧的真英雄。

後人還分析過,劉禪確實是繼承了劉備的仁慈之心的,早年在曹魏打來的時候,他完全可以選擇主戰,但這樣就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為老百姓帶來災難。

劉禪出城投降的做法,雖然沒有在史書上給自己留下一個偉光正的明君形象,但是卻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是值得稱讚的。

其實當時的情況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的,

“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就算劉禪下令打戰,恐怕蜀漢也會成為他人的囊中之物,劉禪投降的做法是從大局出發的明智之舉。

司馬昭之心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司馬昭對劉禪一直咄咄相逼,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政治野心是很強的,從來不會允許有人威脅到他的統治地位。

其實他在曹魏很早的時候就是這樣。

那時,曹操的重孫曹髦還在位,他就整天覬覦皇位,上朝跟小皇帝同起同坐,搞威脅恐嚇,最後把19歲的小皇帝活生生地給搞死了。

他對於劉禪也是同樣的心態,但劉禪比曹髦聰明,懂得對他處處忍讓,沒有硬剛,因此得以保全自己。

說起司馬昭的性格,作為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他和他的父親完全不同,後者一生低調隱忍,講究謀定而後動。

司馬昭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他總是把所有的野心和慾望都寫在了臉上,特別喜歡爭強好勝,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包括諸葛亮在內。

當年司馬昭出征祁山,應戰諸葛亮的時候,就覺得父親已經年紀大了,行事太過小心謹慎,沒有請示就私自帶了一批人馬出去,把蜀軍一支十幾人的小部隊給殺了,他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立了大功,殊不知是犯了軍中大忌。

司馬懿看兒子一點都不知悔改,只能自己暗暗嘆氣。

司馬昭哪裡知道,他的自作主張其實是早就中了諸葛孔明的誘兵之計了。

原來,諸葛亮知道蜀軍如果把戰線拉得太長,糧草可能會供應不上,就想引誘魏軍速戰速決,沒想到司馬昭真的上鉤了。

但是,司馬昭一點都不知錯,還嚴刑逼問蜀軍的俘虜,打聽到了諸葛亮把糧草都囤在了上方谷,就又私自帶兵準備把那裡一把火燒了,哪成想諸葛亮早就在那裡嚴陣以待,結果司馬昭自投羅網。

司馬懿為了救兒子,帶著司馬師衝進了諸葛亮的包圍圈,結果父子三人被烈火困在了裡面,要不是突然天降大雨,他們父子三人就要這麼白白沒命了。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不敢殺他,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這件事情之後,司馬懿自知已經保不住這個好大喜功、行為冒進的兒子了,就下令把他斬首示眾。

幸虧當初和司馬昭一起私自外出的將領們為他求情,才讓他免於一死,只是打了200軍鞭就不了了之了。

這點小懲罰明顯不能讓司馬昭馬上悔改,他覺得一切都是因為父親太過小心謹慎了,就想激一激父親,改改他的性子。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不敢殺他,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很快,他結交到了司馬懿死對頭大將軍曹爽的心腹何宴何駙馬,誘使何晏逼迫曹爽在朝堂上對自己老爸各種針對,加速了二者之間的矛盾。

司馬昭為了一步到位,還直接把自己的大嫂夏侯徽給掐死了,讓曹爽藉機發難,帶走了他的哥哥司馬師,司馬懿為了救自己的大兒子,跪在曹爽面前,受盡了羞辱。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不敢殺他,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這次的事件之後,司馬懿假裝中風,在家裡躺了三年,曹爽以為他已經徹底不行了。

沒想到曹爽有一次去帝陵祭祀的時候,司馬懿帶著3000死士,直接攻佔了洛陽,奪取了政權,讓司馬家徹底翻身了。

而司馬昭則趁著大哥受傷、父親養病,殘忍地殺害了為曹氏宗親求情的人。

等到後來司馬懿知道一切都是司馬昭搗鬼的時候,已經為時很晚了。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不敢殺他,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曹操戎馬一生,挾天子而令諸侯,沒想到最後親手打下的魏國卻都落在了司馬一家的手裡,可見司馬氏,特別是司馬昭的手段毒辣,真的是堪比曹操的野心家。

據說,曹操早年曾做過一個三匹馬在一個馬廄裡吃草的夢,這裡的三匹馬就是司馬家的父子三人。

司馬昭一生疑心他人,用盡權術,殺了無數人,但最後卻就是放過了一個或胸無大志,或聰明絕頂的劉禪,所謂的“一物降一物”,大概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