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老人過度節儉,孩子該怎麼辦?

這幾天,網友 “狼先生(卷兒哥)”在影片平臺上曬出的一段影片,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春節前後,他和父母到海南三亞過年,租了一幢別墅,兩個月累計花費20多萬元,過年後回到東北老家。這段看似平淡無奇的經歷,卻變成了一段故事,甚至可以說是事故,原因就在於父母太節約了。媽媽做的花捲回鍋蒸了16次,逛景點只逛免費的;回東北時,只要能帶走的都打包,包括掃把和簸箕、剩一半的火鍋底料、沒吃完的飯菜,包裹多達十七個。由於包裹太多,導致租來送機的車輛裝不下,從而耽誤了行程,沒趕上飛機,一家人只好從海口坐火車回東北。

這樣的故事或者事故,恐怕每個人都很熟悉。幾乎每個家庭,子女輩和父母輩都因此而發生過“戰爭”,只不過卷兒哥家裡發生的事情更加極端一些。首先得明確,節儉、節約永遠是一種美德。即便是在物質已經非常豐富的今天,在已經富裕的家庭中,節儉仍然是應該被提倡的。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句話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於一個企業的興衰,還是有效的。

另外,筆者也對卷兒哥父母的這種節儉,一定程度上持理解之同情的態度。畢竟他父母這一代人,絕大多數是在苦日子中長大的。絕大多數的家庭,日子都要精打細算,一分錢都要掰成幾瓣來花,否則,生活就難以為繼。這樣的環境中過來的人,往往會形成節儉的習慣,甚至會過度節儉。

但是理解並不等於完全贊同。因為老人極度節儉的行為,我們站在客觀的立場來看,有的已經屬於不恰當的行為了。如果這種不恰當的行為沒有造成什麼後果,作為子女當然是可以包容的。但這些行為往往會造成一些或輕或重的後果。一個著名例子是:某位老人因為節省,喝了一碗放了很長時間、成本不到5元的粥,導致生病,住院花了不止5000元錢。節省了5元錢,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卻是慘重的。另外老人們並不是自己在戰鬥,他們是家庭的人、社會的人,老人的行為,往往會影響到家人。比如說卷兒哥的父母這種大搬家、大遷徙式的出行,導致誤機,不僅要花費退票手續費這樣的冤枉錢,還讓家人搭上了時間成本,而時間成本,老人們往往是不會計算在內的,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成本。還有一些老人過度地節儉,影響了鄰里關係或者其他社會關係,子女往往會受到牽連,從而承擔了不應該承擔的社會成本。

孝順是我們今天仍然還要傳承的傳統美德,但是孝不等於順,不等於對父母的言行百依百順,在很多問題上,只要我們的出發點是為父母好、為整個家庭好,還是可以對父母的意見、行為有所保留、甚至反對的,對於節儉的問題也是如此。節儉的度,一定要從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社會成本綜合考慮,要從家庭的總體幸福感來考慮。老人可能不太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子女應該明白,而且應該有所行動。

如果父母的一些節儉行為跟子女的價值觀一致,那麼就皆大歡喜,甚至可以拿來作為教育孫輩的樣板。如果父母的一些節儉行為跟子女的價值觀有輕微的不一致,且不會造成什麼大的麻煩或者後果,子女應該理解包容。但如果有些行為已經超出了界限,對子女和孫輩的生活已經產生了困擾,或者可能會造成麻煩,那麼就應該進行溝通,子女甚至可以拿出必要的強硬態度來制止——這一點女性朋友可能更有優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女兒可以“吼”父母,強勢制止父母一些不太妥當的行為,而父母不以為忤。但做兒子的就不行。

不管兒子還是女兒,在為父母好的前提下,處理這些事情,還是可以講究一些方式方法。比如說,父母最常見的過度節約就是囤積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子女該怎麼處理這些物品呢?我想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先奏後斬、先斬後奏、奏而不斬等不同的方法。

當然了,現實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就是父母是正當的勤儉節約,但是子女過度超前消費,從而覬覦父母的錢袋子。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理直氣壯地說“不”。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本文就不展開討論了。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