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牧之野:錯覺,之所以一直不寫胡鑫宇分析的原因

【編者按】本文為作者授權,在秦安戰略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牧之野”,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大家關注。

我之所以一直不寫胡鑫宇分析的原因,是因為知道可能會有錯覺。

以前的工作中接觸過刑事案件,且不要說刑事案件,就是信訪事件這樣的層級,烏龍的事情也不少。

一個人說的情況,乍一聽非常閉環,幾乎無懈可擊,可是,當放到另外幾層物證人證對比下,發現錯的離譜。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受傷的便是自己剛參加工作時那種自以為是飽含的正義感和青春熱血,吃過幾次虧,便冷靜很多,感嘆人性之複雜。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需要正義,而是正義的定義,往往與真相相距甚遠。

我們需要超出現實的冷靜,才有可能不掩埋極易滅失的珍貴痕跡,而非沉浸在自己的假想中。

很多讀者非常義憤填膺地分析胡案的前後,擺出了很多可能,想聽聽我的看法,不過是想佐證和迎合他們的觀點。

但,我有自知之明,又有前車之鑑,四十多歲的人了,這種事,跟上海打人行政複議還不一樣,那有警方通告,事實八九不離十,而胡案的複雜性,與我們掌握資訊的簡單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們很多人,甚至對那個地名都不一定熟悉,更何況,複雜的地形,人際關係,歷史,文化,都不掌握,連基本的閉環都形成不了,還分析什麼呢?

大多數臆想的情況,都源於我們腦中的想象、過往遇到的不公、印象深刻的電視劇、夾雜當下自身遇到的情緒、吃人血饅頭媒體引導形成的混合體。

那已經不是現實,不是事實,不是證據,而是錯覺,是懸疑小說。

你感覺非常理解不了的一個細節,可能只不過是光影照射角度的偏差而已。

就像我們愛一個人,想象愛一個人,甚至素未謀面,僅憑字句,就覺得完美,靈魂伴侶,可事實上,愛上的不是真實的人,是虛幻的片段,是臆想的缺失,愛的是自己缺少的那一部分,越缺少什麼,越愛什麼,愛的感覺越強烈。

人成長一個很大的標誌,就是要儘可能學會區分現實和錯覺。

越是我們篤定的東西,感受越強烈的,越需要仔細反覆推敲。因為傷害你最深的,往往不是陌生人,而是摯愛至親的人;人栽的最大跟頭,往往不是你不擅長的領域,而是習以為常帶來的慣性。

錯覺包含很多,有大有小,它是會影響一個人一生命運的。

比如這些年一直擔心中國崩潰的人,跑到國外移民錯過中國發展機遇的那批“精英”。

比如總感覺自己很重要,無可替代,地球離開他不行,感覺超級良好的這些人。

比如相信西方敘事,尊崇所謂“自由”“民主”,時常抱怨的人。

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產生不同的錯覺,基於資訊、階層的不對稱。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太大的偏差,正常情況下,我們需要建立基本邏輯,然後有兩到三個旁證,相互佐證,不要想當然,也不要肆意的發散擴大聯想。

對於預設,應該持一個包容的態度,只要不太離譜和不帶情緒的建議,哪怕完全南轅北轍,都應該聽聽,看看有沒有道理,邏輯根據是什麼。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觀點已經出來了,然後找的都是論證這個觀點的證據,一遍又一遍強化。

人需要不斷的反思,不斷的論證,才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和邏輯體系,因為混亂的資訊實在太多了,甚至說,現在大部分的社會自媒體,都是靠著偏向性的情緒而非事實存活。

最高明的騙局,不是編造的無邊謊言,而是99%都是真實,1%是虛假,整個下來,便都是假。

在篩選材料和判斷時,我一樣也會犯錯誤,但是建立這樣的警醒機制,會更好的讓自己理性,也能更好的止損。

雖然我們接觸不了大多數事件的“真相”,但並不妨礙做出相對客觀的分析和判斷。

最後,我想說,一箇中學生的失蹤事件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當地所有人該沉浸在什麼樣的壓力之中,從一個側面看,中國有多安全。

然後我想起在美國被害的章瑩穎,大家還記得她嗎?直到最後,她的屍骨也沒有完整地回國。

只是對於中國大部分的機構來說,如何面對民眾,如何傳遞資訊,還是小學生,所以更多的緘默只會導致謠言四起。

謠言止於智者沒錯,可是,沒幾個智者,而且,智者都是閉上嘴的。

所以,還是要靠構建現代化的輿論引導體系,早迴應,及時迴應,藝術的迴應,效果會好得多。

而從胡案的塵埃落定後,我們更需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叛逆、迷茫和高壓的年紀,內卷的時代,沒有出口的孩子,是痛苦的,這些痛苦,我也都經歷過。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反思家庭鬆弛感的原因。

《日子211|鬆弛感》

真的,時代已經變了,折騰自己就好了,不要再折騰孩子了,他們是很不容易的,多包容,多陪伴,多愛護,多鼓勵,多言傳身教,多交流。

不要打著愛的名義,親手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