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打仗還得靠專業人才:呂蒙廬江皖城大敗曹軍始末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31

魏吳雙方在淮南反覆拉鋸的過程中,其主要爭奪的焦點便是以合肥為核心的江淮水道,也就是九江郡。

不過,在淮南郡西邊的廬江郡,雖不是兩國交戰的主戰場,但作為側翼戰場,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雙方在廬江郡的爭奪。

當初孫策對廬江是非常重視的,從他積極幫助袁術攻打陸康以謀求廬江太守一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然而,初出茅廬的孫策尚對人心之險惡的認識尚不透徹,結果為袁術所欺騙,白忙了一場,因此他只能憑自己的力量奪取廬江了。

袁術死後,手下勢力分崩離析,孫策趁勢出擊,趕跑了袁術部將劉勳,佔據了廬江,並任命李術為廬江太守,只不過李術在孫策遇刺身亡後趁江東政局不穩叛亂自立了。

李術還是太小看孫權了,孫權不僅很快穩定了內部,還和曹操達成了默契,很快將孤立無援的李術消滅。

然而,在對待廬江的態度上,孫權卻和孫策所有不同。

首先,在孫權執政初期,江東的國策是和曹操緩和關係,不在江北過度深入,而將主要力量投入到荊州去討伐黃祖,這也是孫策臨終時的意思。

其次,廬江在陸康、劉勳和李術三人統治時期,都經歷過激烈的戰爭,受到了嚴重破壞,導致盜賊橫行,實在不是一塊好治理的地方。連揚州刺史劉馥這樣的能臣也只能以安撫為主,無法在此地建立有效統治。

最後一點,就是廬江並不是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在地理位置上有些雞肋。

由於以上這幾點原因,孫權沒有在廬江久駐的打算,而是在收編了李術的三萬部曲後就撤離了,將防線收縮到了長江邊的皖口。

這一決定在當時看來沒什麼問題,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孫權不得不重新審視起廬江的問題來。

赤壁之戰後,曹操將南征的主要方向轉移到東線,為了將來的戰爭做準備,他打算把淮南百姓全部遷移,以免被東吳擄走。

對此蔣濟雖苦勸,但曹操不為所動。禍不單行的是,訊息在不經意間洩露出去,結果引起百姓恐慌,十餘萬人逃到了東吳境內,導致劉馥多年的苦心經營除了合肥城以外毀於一旦,從此淮南一帶就更加是盜賊的樂園了。

對於九江郡,孫權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在合肥城下碰了一次壁後,意識到強攻九江的難度,這樣一來,廬江作為側翼戰場,就開始凸顯它的意義了。或許江東無力在這裡站穩腳跟,但至少要阻止曹操發展廬江。

正好曹操也對之前的錯誤決定進行了反思,打算重新建設淮南,而建設淮南的前提就是要消除以廬江為根據地的盜賊的威脅,而這就成了孫曹雙方展開了對廬江的背景。

首先動手的是曹操,當時廬江賊寇主要分為三部,分別是陳蘭、雷緒和梅成,面對曹操的巨大壓力,三人分別採取了不同的對策。

其中陳蘭是一邊抵抗一邊求救於孫權;雷緒是一邊抵抗一邊準備跑路;而梅成則打算詐降。

對策不同,結局自然不同。首先雷緒很快被夏侯淵擊敗,隨後去投了劉備;而梅成用詐降之計騙過了于禁,等於禁走後就翻了臉,率部與陳蘭合兵一處,退守灊縣(今安徽六安市霍山縣一帶)。

灊縣南部有天柱山,又名潛山,是大別山餘脈,這裡地勢險峻,陳蘭等人在此固守,成為他們最後的根據地。

曹軍平叛的主將是張遼,以他的實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剿滅這夥賊寇。孫權自然清楚這一點,若不盡快行動,廬江就和他沒關係了,於是令韓當為先鋒前去救援,而自己則統率主力大軍數萬人馬在後壓陣。

從江東前往天柱山是沒有完整水路可行的,小部隊走陸路沒問題,但是主力大軍還得水陸並進才更穩妥,因此韓當和孫權兩路人馬走的是不同的路線。

韓當是從長江進入皖水,隨後棄船登岸,走陸路向北前往天柱山;而孫權主力則走濡須水進入巢湖,隨後向西進發。

面對孫權的強大攻勢,曹軍壓力不小,前線將領經過商議決定分工合作,由張遼負責繼續攻打陳蘭,爭取儘快結束戰鬥,而臧霸負責阻擊孫權,給張遼爭取時間。

臧霸首先要對付的就是吳軍先鋒韓當。韓當是當初分別跟著孫堅和孫策創業的老將,屢立戰功。這次行動挾赤壁大勝之餘威,本來信心滿滿,可當他沿著皖水北上時,卻發現臧霸已經在皖城嚴陣以待了。

韓當立即發起進攻,雙方在皖城附近的逢龍交戰,初次交鋒不分勝負。

由於臧霸難纏,韓當打算從東路迂迴,走夾石口去抄魏軍的後路。然而此計亦被臧霸識破,夾石口一戰韓當失利,臧霸的打援行動初戰告捷,不過後面孫權主力大軍的到來對臧霸才是更大的“考驗”。

為了阻擊孫權,臧霸將駐兵地點設定在孫權進軍的必經之路舒縣,在這裡駐軍可以阻止孫權前往天柱山,即使孫權像韓當一樣去北面抄後路,臧霸也可以透過夾石口迅速轉移,這個部署非常靈活機動。

今天舒城縣一帶有一條杭埠河,自西向東注入巢湖,而杭埠河古稱龍舒水,因此龍舒水匯入巢湖的水口便稱作舒口。

當時孫權到了舒口後,聽說臧霸已經在舒縣等著他了,結果一下就打退堂鼓了。

哎,手握幾萬人,又不擔心退路被斷,到底怕什麼呢?不知道猶豫就要敗北嗎?

臧霸可不管這個,他連夜追擊,一夜竟狂奔百里以上,隨後兵分兩路夾擊孫權。

見魏軍神兵天降,吳軍頓時喪膽,根本無力抵抗。

從這就可以看出孫權的軍事素質是什麼水平,兵法有云:“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臧霸雖然出現得突然,但以他這支疲兵,再加上兵力劣勢,正經打起來絕對是有敗無勝。

然而,吳軍在孫權的低劣指揮下竟然混亂不堪,爭相上船逃命,許多士卒在擁擠中落水溺死。這或許便是後來在諸將就修建濡須塢一事以“上岸擊賊,洗足入船”為由和呂蒙爭論時,孫權最終站在呂蒙一邊的原因,從這個角度看倒也不完全是壞事。

這次失敗雖然不算傷筋動骨,但援救陳蘭的目的沒有達成,孫權進軍廬江的計劃破產了。不過沒關係,日後他還有一次機會。

在平定了廬江賊寇後,曹操任命朱光為廬江太守,在皖城一帶屯田,重新恢復當地建設。而這引起了呂蒙的警惕。

呂蒙年輕時依附姐夫鄧當,生活條件不怎麼好,沒有讀書的條件,因此他最初雖然是個經驗豐富的將領,卻對理論知識所知甚少。

這樣的人作為先鋒大將帶隊衝鋒或許可以,但是作為主將就不行了,然而呂蒙的命運就在這時發生了改變。

孫權看出了呂蒙的潛力,勸他多讀書深造一下,主要讀史書和兵書。史書可以提高謀略和大局觀,兵書則能提高戰場上臨陣決斷的能力,這些是作為主帥不可或缺的素質。這也可以看出,孫權已將呂蒙作為獨當一面的統帥來培養了。

呂蒙畢竟有天賦,在經過一陣刻苦研讀之後,他的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已經成為周瑜去世後東吳綜合素質最高的將領,屬於他的表演時刻即將到來。

為了摧毀曹操在廬江的勢力,呂蒙做了精心準備。當時在廬江屯田的除了朱光以外還有謝奇,此人的官職是蘄春典農都尉,因此雖然史料中說他也在皖縣屯田,但他的根據地應該在蘄春郡。

蘄春本在荊州江夏,孫權在消滅黃祖後將其設為郡,因此當時此地應該是孫曹雙方各佔一部分的狀態,而呂蒙決定先解決謝奇,剪除朱光的羽翼。

很快謝奇就被呂蒙打跑了,他的手下紛紛歸降,曹操在蘄春郡的勢力被徹底瓦解。

拿下蘄春郡除了削弱朱光以外還有另一個意義,因為這裡是廬江到江夏唯一的陸上通道,而關鍵地點就是尋陽,當初劉勳被孫策打成喪家之犬時,也是經過尋陽逃往江夏的。

因此控制了這裡,便可以阻止曹軍從江夏方向救援皖城。由此可見呂蒙的戰略眼光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了,孫權勸學確實很有效果。

不過話又說回來,孫權自己也是讀過很多兵書的,可惜效果不甚理想,看來天賦還是比努力更重要。

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呂蒙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建議孫權再攻廬江。在他看來,曹操已經在此積極建設了四五年,其態度再明顯不過了,如果不盡快採取行動,等廬江被開發完善,糧草兵員有所儲備,那就不好對付了。

廬江本是富庶之地,當初陸康能憑藉此地和孫策對抗超過一年就能證明這一點,呂蒙的意思就是決不能坐視曹操將這裡發展為南征的一大後勤基地。

在具體戰術方面,呂蒙提出如果按照比較穩妥的策略的話,就得在城外修建土山並打造攻城器械,而這要耗費大量時日,那樣魏軍援兵必然趕到,最終就會功虧一簣。

另外皖水不是一條大河,只有盛水期才能加以利用,一旦戰爭曠日持久,到了枯水期想退回來就不容易了,因此必須速戰速決。

經過觀察,呂蒙發現朱光在皖城雖然屯田搞得不錯,但是在城防系統的建設上遠不如劉馥的合肥城,因此他認為不如打得激進一點,不做那麼多準備,直接四面圍定進行強攻,這樣必然大獲全勝,而且也來得及趁著盛水期退兵。

孫權對這一方案表示認可,於是在建安十九年五月,東吳再次出兵皖城。

這一次雖仍然是孫權親自領兵,但是具體作戰時,他還是將指揮權交給了呂蒙。看來孫權也意識到自己的差距了,畢竟術業有專攻,打仗還得靠專業人士。

專業人士就是不一樣,呂蒙自然不會讓孫權失望,大軍抵達皖城後,呂蒙推薦甘寧為先鋒攻城,他自己率領精銳部隊緊隨其後。

拂曉之時,吳軍就發起了猛攻,呂蒙親自擂鼓助戰,士氣極度高漲。而甘寧果然驍勇異常,他身先士卒,手持繩索攀上城頭,立下了先登大功。

這次閃電般的突襲徹底把朱光打懵了,到了早飯時間,皖城就被迅速攻破,一切正如呂蒙所料。而張遼率領的援軍此時剛到夾石口,聽說皖城已破,只好退回合肥。

此戰東吳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不僅朱光和他的參軍董和一同做了階下囚,他幾年來苦心經營積累的數萬名屯田客也全成了東吳的戰利品。

孫權大喜過望之下,任命呂蒙為廬江太守,又給了他大量賞賜。不過呂蒙這個廬江太守算是遙領,因為按他的規劃是打贏了就撤,不求佔據廬江,只是不能放任曹操順利發展。

就這樣,孫曹雙方在淮南一帶進入一個短暫的平衡期,曹操即將把進攻的重點轉向漢中,而孫權一時也難以在淮南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前平靜了許久的荊州再次成為了風暴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