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唐朝時期的弭災制度是怎麼樣的?唐朝對抗災災的經驗有哪些影響呢?

在科技尚且不發達的古代,生產力低下。也就代表大自然對於人類來說,是難以取勝的。處於劣勢狀態的人類,遇到天災人禍,只能夠期待朝廷可以給予幫助解救他們。

因此歷朝歷代裡,抗災賑災都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唐朝時期已經有了豐富了抗災經驗。唐朝時期在弭災制度的建立上,受到“天人感應”的理論的影響。

其實簡單的就是說,儒生們認為之所以有災禍,就是因為皇帝做了錯的事情。皇帝被稱為天子,不做好事就會反饋給天下子民們,也是真的不講道理了。

因此想要解決災禍的問題,首先做的應該是皇帝改錯或者認錯。然後才是安排救災措施,以及其他的增援。這個說法,也算是變相的控制了皇權使用。

一、唐代自然災害的基本情況

1、自然情況

在唐朝的時候,主要大範圍的災害有水、旱、蝗、地震、風雹災、瘟疫等。這些基本就會直接影響當地人的生計,甚至像蝗災這樣的直接影響第二年的收成。

因為當時主要還是農業社會,大多數的稅收也是農稅居多。因此一旦農業出現問題,不僅百姓要餓肚子。甚至連政府地方的財務,也會直接出問題。並且有的災禍,還是接踵而至的。

因為像旱災,水災這樣的災難。會直接導致大量的動物,人死亡。而死亡後的重建工作,一般沒有那麼迅速。再加上當時也沒有什麼所謂的公共安全之說。

因此很容易造成瘟疫的爆發。而一旦發生瘟疫,那麼就更加不可控。當朝廷沒有能力解決這些的時候,就會造成造反起義。因此解決災害問題,是重中之重。

2、順天意者,必得賞

自儒家學說成為主導思想開始,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被尊為正統。因此皇帝,才會被稱為天子。這不僅僅是說皇帝自己信不信的問題。

因為天下民眾經過常年的教育,已經相信這種說法。他們才會心甘情願的,接受自己上面有皇帝這麼一個角色統治自己。

而一旦發生天災,作為上天的兒子皇帝必須有所行動。因此就會看到古代災禍以後,先是皇帝發個罪己詔然後再進行賑災。一方面可以安定天下人心,另一方面也算是起到了皇帝已經盡力的意思。

這也是為什麼一旦災禍頻繁,就會導致天下民眾開始質疑皇帝的統治權。那些亡國之君基本最後的評語,大多有不賢明導致災害擾民之類的。

二、唐代災害的弭災措施的背景

1、皇權與政局方面

因此自然災害的發生,對於政局和皇權統治都是危害極大的。史料記載“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反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所以一旦災害發生在政局動盪的時代,必然會成為朝政問題的導火索。一般這個時期,皇帝的權威是最弱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會覺得,古代皇帝在發生麻煩的時候,反而不能帶頭領導民眾渡過難關的原因。

因此為了解決這方面麻煩。皇帝也會以清洗內宮的手法擺脫輿論。同時還會進行大赦天下,以求安民心。例如唐太宗時期,關中就經常發生旱災。

於是皇帝就趁機搜查證據,整頓吏治。以朝內有佞臣為理由,正清洗朝堂。當然他自己也需要自我反省,以求皇權穩固。

2、農業及救災方面

針對農業方面,唐朝時期繼承了古代的祭祀傳統。在旱災的時候,皇帝會攜帶者百官一起舉行祈雨儀式。甚至一旦到了年節時刻,也必然要進行祭祀。正所謂國之根本,在戎在祭。

三、唐代災害的弭災措施

1、政治措施

在政治層面,大赦天下是基本的處理措施。所以對於囚徒來說,災禍反而是他們的救命法寶。同時一般災難發生的時期,刑部大理寺等地審查案件的質量都會提升。雖然這些與災害發生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的確起到了安定民心的作用。

2、唐代的救濟力量

當然當時也是有一些實際的賑災措施的,例如唐朝時期已經開始興修水利工程了。“水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川讀、破池之政令,以導達溝恤,堰決、河渠”

對水利工程的完善,對於避免旱災和水災的發生都有著直觀的作用。再加上鄭國渠等前朝留下的水利工程,隨著朝代的發展安全係數越高。

唐朝時期雖然已經對救災事宜有了一定的經驗,但是相對於現代來說,還是不夠先進。因此才會出現,以天人感應為基礎的理論依據。如此解釋災禍發生的原因,勢必導致後期無法更好的探索災禍發生的根源。長此以往,必然沒辦法更好的防範災禍的發生。

其實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朝中政治變動的藉口。也就會導致救災的速度,被延遲處理。但是天人感應的理論,已經成為當時朝廷備受認可的理論。反而促進了皇帝以及大臣,不得不恪守本分以求不被上天怪罪。

因此也算是間接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的發展。唐朝時期也有不少關注民生的舉動,例如建造水庫和設定糧倉。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