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史上真的存在白蓮教嗎?乾隆皇帝微服出行時,真的曾被他刺殺過?

對於白蓮教很多人可能談不上特別瞭解,但也多少會有些耳聞,在金庸的很多武俠著作中我們都有看到,彷彿是一種武俠概念,上至自帶邪性的高手,下至遍佈街頭的教眾,神出鬼沒,《還珠格格》裡面乾隆皇帝微服出行 時,就曾遭到白蓮教的刺殺,那歷史中的白蓮教,真如劇中展現的那個樣子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白蓮教最真實的面紗。

南宋紹興(宋高宗)三年,江蘇吳郡崑山一帶,一位名叫茅子元的僧人,在佛教淨土的基礎之上創立了分支,稱作白蓮宗,這個教義與淨土宗相差無幾,其信徒也與一般的佛教僧侶沒有什麼差別,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唸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這個單純的教派,脫胎於佛教,起始之初並沒有什麼別的特別作為,也是以教人行善為己任。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白蓮宗慢慢的發展成了白蓮教,不再是過去單純的佛教組織了,變成了一個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為了吸引底層百姓加入,白蓮教把那些比較難懂的經卷進行了簡化,讓其通俗易懂,並以民謠等很多形式進行傳播,白蓮教經歷南宋、元、明三個朝代,在此期間,多次被拿來當成農民起義的工具,比如元末的“紅金軍起義”,永樂年間的“唐賽兒起義”等等,都是以白蓮教義來收攏人心的。

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也有對這個教派的闡述,清朝時期白蓮教經過在明末時期的戰亂,在民間迅速壯大,並且將反抗清朝的統治作為宗旨,從順治年間起,民間許多的反清活動,背後都有白蓮教的影子,清朝統治者雖然基本撲滅了明朝殘餘勢力反清復明的火苗,但是對於民間的反清活動還是很難有效制止的,作為幕後操盤手的白蓮教,漸漸的成為了清朝統治者的心腹大患,為了根除白蓮教,清朝歷代皇帝,在上任的時候,都對白蓮教進行過血腥的鎮壓,但這場持久戰,很快就讓清朝皇帝意識到,白蓮教可不是輕易就能滅掉的,因為它藏匿於百姓之中,很難捕捉蹤跡,再者說白蓮教的教義,歷經了幾百年的傳承,在川蜀一代,幾乎是婦孺皆知,清朝政府可以一次次將白蓮教的經書上繳上來,但是卻無法從百姓心裡徹底的把白蓮教拔除,可謂是治標不治本。

白蓮教與清朝暗地爭鬥一百多年,在康乾盛世的時候,老百姓雖然能夠吃飽穿暖,不跟著白蓮教鬧大事,但小事還是不斷,盛世時期的社會矛盾雖然少,但是依舊在一點一點的積聚當中,到了乾隆末年,隨著盛世漸漸不在,人口繼增,耕地不足貪官盛行,老百姓的土地被兼併,活不下去的百姓,紛紛加入了白蓮教,長久積累的社會矛盾,終於聚積到了一個爆破點。

公元1796年,嘉慶元年,各地白蓮教教首,聚齊商議約定於嘉慶元年3月10日同時起義,後來因為訊息外洩,提前起義,各地區紛紛響應,一場轟動華夏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白蓮教起義爆發在四川、湖北、陝西等其他邊境地區,參與者多為白蓮教教徒,人數多達幾十萬人,幾十萬年是個什麼概念?當年明末的李自成真正進入北京的時候也就三萬人,而真正參與起義作戰的也不過十萬人,白蓮教的這幾十萬人是當年李自成的數倍之多。

清朝廷看到這個情況十分驚慌,連忙調重兵鎮壓,兵分幾路進行圍攻,準備擊破白蓮教起義軍,但清軍低估了白蓮教起義軍的實力,導致各路兵力配置都遠遠少於起義軍,白蓮教教徒構建營壘,巨險而守,清軍盲目進攻,連連受挫。嘉慶皇帝的書案上推著的都是清軍戰敗的戰報,嘉慶一看這局面自然是萬分焦急,他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國庫沒錢,調兵打仗是十分燒錢的,清朝的家底,早已經被乾隆揮霍的差不多了,國庫可動用的就只有一、二百萬輛銀子,眼下要是想滅掉白蓮教,至少要出兵十幾萬,可朝廷根本不夠支撐。

白蓮教的起義風很快就已經到達了河南、甘肅等一些地方,大有奪清朝天下的趨勢,清朝廷幾乎把大半個國力都用在了剿滅白蓮教的戰事上,朝廷先後從全國十六個省調兵,與白蓮教起義軍大小戰鬥了上千次,起義軍在宗教思想影響下爆發出的戰鬥力,讓久不用刀兵的清軍吃盡了苦頭,大量清軍被殲滅,這場大起義持續了長達九年,一直到嘉慶九年九月,最後一位,白蓮教義軍首領苟文潤被殺,這百年的宗教起義才徹底宣告結束。

而白蓮教的失敗,也是被清軍擊破的原因,白蓮教從起義到最終滅亡,從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這樣一來,只要清軍糧餉能夠跟上,就可以分兵圍剿,不會形成太大的軍事阻力,雖然看似各處都有燎原之火,但對於清軍來說,只是糧餉跟時間的問題,據統計,清軍損失一二品高階將領二十多人,副將、參將以下軍官四百多人,土豪劣紳一千多人,清政府為了鎮壓起義所耗白銀高達兩億兩,沒錯,就是兩億兩,相當於當時的清政府五年的財政收入,從此讓清王朝從龍勝之士,徹底跌落到江河日下的深淵。

白蓮教起義是清朝的轉折點,清朝開始從盛轉衰,盛世一去不復返,縱觀整個清朝,白蓮教帶來的起義,可謂是清朝統治者最大的噩夢。

宗教自身就在於對心靈的影響,加之清朝後期貪官盛行、腐敗,對百姓的壓迫越演越烈,在農民起義已成必然的前提下,白蓮教的崛起也就顯得那麼順風順水,說來說去,如果百姓衣食無憂,誰又沒事放著安穩的日子不過,而去面臨殺頭殺全家的危險去起義呢,縱觀歷史各朝代的農民起義,大部分不都是因為百姓實在是無法生活下去了,才不得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