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柺杖到底是什麼樣的古人為什麼喜歡用坐看云溪忘歲月來做杖

在中國,“杖”自古有之,雅稱“扶老”。

古時民間常用“坐看云溪忘歲月,笑扶鳩杖話桑麻”為老者賀壽,從帝王到平民,做杖贈與高齡老者的風俗從漢代一直延續至明清。

在許多現代人眼裡,柺杖只是老年人的生活用品,但有趣的是,許多古人常常對柺杖流露出一種欣賞和崇敬。

在我國先秦時代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關於柺杖的記載,如《山海經》有“夸父棄杖為林”的傳說,又如《禮記》曰:“孔日蚤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短短几句,將一個人揹著手,拿著柺杖,逍遙自得的神態描繪得活靈活現。

古人欣賞柺杖,主要是因為它象徵著長壽。據《漢書·禮儀志》記載,漢明帝在位期間,曾主持了一次祭祀壽星的儀式,其間還安排了一場“壽星宴”,與會者是清一色的70歲以上老人,盛宴過後,漢明帝還贈予每一位老人酒肉穀米和做工精美的鳩杖。

1959年,甘肅武威磨嘴子18號墓出土了一根木質鳩杖,它長1。94米,圓徑4釐米,杖頭上鑲有一隻木雕的鳩鳥。出土時,鳩杖平置在棺蓋上,鳩鳥伸出棺首,木杖上還繫著10枚漢明帝時期頒發的“王杖詔書令”木簡。據考古學家研究,漢明帝的“壽星宴”由此得到印證。

自漢以來,歷朝歷代都由朝廷推行扶杖之禮,並以此興起孝賢敬老之風。唐代名將李靖,因年老有足疾,上表懇請引退。貞觀八年,唐太宗特下優詔,加授“特進”,且親授其“靈壽杖”,以“助足疾也”。

據記載,此杖頂端飾有龍頭,不拄在腰間,而是杖高過頭頂二三尺,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後歷代帝王仿效之,賜予少數開國元勳或忠門父祖龍頭杖以為贈禮。

據《元史》記載,官員石天麟“年七十餘,(蒙哥)常以所御金龍杖賜之,封爵如故”。以這些歷史記載為依託,龍頭杖在戲劇中更是得到了充分演繹。

比如京劇《打龍袍》中呂國太拄的龍頭柺杖,以及《百歲掛帥》和《太君辭朝》中佘太君手執皇上特賜的龍頭柺杖,這些柺杖都讓人印象深刻。

皇帝御賜的柺杖固然珍貴,但自制的柺杖也可以敝帚自珍,無數文人雅士常寄情於柺杖,抒發自己對於時代的感悟。東晉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這裡的“扶老”指的就是柺杖。

宋代蘇軾《定風波》詞雲:“竹杖芒鞋輕勝馬”,喻意柺杖作為老人行動護身之具。他還自刻別有新意的《杖銘》一詩藉以自警:“於乎危,於忿是,於乎失道於嗜慾,於乎相忘於富貴。”

清人曹廷棟作《竹杖銘》介紹柺杖的用法:“左之左之,毋爭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意為扶杖當用左手,則右腳先向前行,杖與左腳即隨後,步履方穩順。

清人田侯在灤陽買了一根柺杖,隨後為這根柺杖創作了一首讓人耳熟能詳的詩作:“月夕花晨伴我行,路當坦處亦防傾。敢因恃爾心無慮,便向崎嶇步不平。”

許多老年人崇尚艱苦樸素,不大願意收禮,但每逢重陽節,一些孝子賢孫們總會為老人準備一樣無法拒絕的禮物,那便是柺杖。

古往今來,很多腿腳不便的老年人都渴望得到一根稱心如意的柺杖,作為晚輩,我們不但有責任為他們挑選柺杖,還有義務幫他們瞭解柺杖中的文化內涵和收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