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雍正皇子中結局最悲慘的一位,弟弟被賜死,弟弟卻成了乾隆的繼承人

歷史上的弘時,可以說是所有的雍正皇子中,結局最為悲慘的一位。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將其過繼給康熙皇帝的八阿哥胤禩,算是徹底斷絕了與其的父子關係,隨後又在雍正五年(1727年)的時候,將其削除宗籍,革除黃帶子,進而否定了其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的身份。而弘時也就在這一年鬱鬱而終了,年僅23歲。

直到八年之後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伴隨著雍正皇帝去世,弘時的弟弟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登上皇位,這位“苦命”的雍正皇子才得以被“平反”。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就這樣,在乾隆皇帝的安排下,弘時被重新被錄入玉碟,得以恢復了宗室身份。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雍正之所以對待自己的這個親生兒子如此的冷酷與決絕,其原因也如同乾隆皇帝旨意中的那樣,弘時是“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與雍正在“九子奪嫡”中的重要政敵與競爭對手八阿哥胤禩,保持了極為“曖昧”的關係。

早在“九子奪嫡”期間,弘時就與胤禩等人交往甚密,並且充分表達了對其的擁護與支援,雍正對此已然是非常的憤恨。在雍正登基之後,弘時依舊保持了與八阿哥胤禩的密切往來,甚至在雍正對胤禩等人進行懲治的時候,弘時還表達了對其的同情之意,這就更加引得了雍正的震怒。而這也最終導致了弘時的悲慘結局。

關於弘時與八阿哥胤禩之間,既是共同“合作”、又有相互“利用”這樣的特殊關係,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只不過,胤禩的表現明顯是更加的主動,特別是其耐心的鼓動與積極的謀劃,極大的激發了弘時已然“熄滅”的奪嫡熱情,讓其重新燃起的鬥志,誓要與弘曆競爭到底,以至於為了奪位而不擇手段,全然不顧手足之情。

然而,對於胤禩來說,弘時能否取得最終的勝利進而登上皇位,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此時的弘時,已經是徹底成為了他打擊、報復雍正的“棋子”與“工具”。他想要的就是對雍正進行“誅心”,即對其從內心層面和精神層面進行雙重打擊,而從最後的結果來看,胤禩的目的已然是達到了。

銷燬張廷璐的供詞,讓弘時徹底放下了後顧之憂。

在“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之前,弘時似乎還有一點心氣想要爭奪一下皇位。

他偷取考題,向外洩露,又與張廷璐暗中聯合,夾帶達官貴人家的子弟進入考場以考取功名,實際上這本就是對相關的外臣進行拉攏,主動進行示好的表現。同時,他又以七十兩白銀的高價公開兜售考題,也是其想要藉此積累一定財富的方式。

然而在整個科場舞弊案件被勘破,張廷璐被問罪處斬之後,弘時已然是徹底放棄了這樣的想法。

一方面,雖然張廷璐並未將其供出,但是這件事情永遠是一顆定時炸彈威脅著弘時,所以弘時在此之後只能是低調行事,避免自己在被此事牽連才是上策。另一方面,則是雍正已經幾乎確定了弘曆的接班人身份,並且在弘曆與其他皇子之間有著明顯的差別對待,這也讓弘時在“奪嫡”問題上自視差距明顯,也就此選擇了放下。

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八阿哥胤禩來到了弘時府上,不僅將張廷璐的口供交還給了弘時,更是對其進行了勸諫,進而讓弘時重新燃起了參與爭奪皇位的慾望。

一來,弘時此前已經有了爭奪皇位的想法,並且已經付諸了行動,之前的失敗只是暫時性的讓弘時選擇了“沉默”,並沒有徹底澆滅其對於皇位的覬覦,況且,皇位的誘惑實在太誘人了,弘時也不會僅僅經歷了一次這樣的挫折就選擇放棄。

二來,就是張廷璐的口供已經被他親自銷燬,這也就此意味著他政治生命中的最大汙點與潛在的風險徹底被消除,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讓其不在因為此事而畏首畏尾,受到牽絆。

三來,便是胤禩給予弘時的“許諾”了。儘管胤禩在“九子奪嫡”中以失敗告終,並且雍正對其進行了監視與限制,但是此時的胤禩依然是掌握重要職權、擁有顯赫地位的總理王大臣兼軍機大臣,朝中還是有著眾多的支持者的。所以胤禩的支援,給予了弘時以巨大的信心,同時也讓其擁有了與弘曆一較高下的政治資本與支援力量。

於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弘時一改此前無所事事的狀態,開始刻意的迎合雍正,並且願意主動的承接差事,目的就是為了博取雍正的好感,與弘曆進行皇位的爭奪。

然而,令弘時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他已然成為了胤禩的“棋子”,一步步落入了胤禩的“陷阱”之中。

拉弘時參與“逼宮行動”,根本目的卻是對準了雍正所實施的“新政”。

正如胤禩對於弘時所承諾的那樣,胤禩以及他的整個“八爺黨”,的確給予了弘時以重要支援,而他們這樣做的除了是在幫助弘時積累聲望與地位外,更多的還是持續性的激發弘時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

特別是在胤禩聯合隆科多以及關外的“鐵帽子王”進行的“逼宮行動”中,胤禩等人更是將逼迫雍正退位,扶保弘時登基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加以推進。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弘時在整個“逼宮行動”中表現的是非常的積極,並且是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然而,對於八阿哥胤禩來說,他放棄的只是登上皇位的想法,卻沒有放下對於雍正的仇恨,扶保弘時登基後,廢除雍正的一系列“新政”才是他的根本目的。

自雍正登上皇位開始,便大力推行“新政”,在這期間,包括“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一系列用以充盈國庫、提升國家實力的政策如火如荼的推行開來,而雍正也為了“新政”的推行,不僅是耗費其全部的精力,更是不惜為此得罪了許多人。

可以說,其所實施的“新政”,就是雍正在整個執政期間最大的成果與收穫,同時也是他所有心血的結晶。

也正是因為如此,胤禩才會將目標對準了雍正的這些“新政”,而如果將其廢黜,等於是將雍正多年的辛苦與付出全部付之一炬,這對於雍正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打擊,使其承受強烈的內心煎熬,但這卻是胤禩等人想要看到的。

不僅如此,胤禩等人是透過雍正的兒子弘時,來實施這樣的計劃,是讓雍正自己的兒子親自將其進行了批判與否定,這樣更是可以看做是在雍正沉重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讓其感受到的是無盡的失望與絕望。

對於此,只能說康熙評價八阿哥胤禩的那句“其心可誅”,是真的一點不為過。

只不過,伴隨著十三阿哥胤祥重新奪回豐臺大營的兵權,進而帶兵入宮勤王,幫助雍正化解了這次危機,胤禩等人的全盤計劃就此破產。

可想要藉由弘時,繼續打擊雍正的想法與行動,並沒有就此停歇。

“弘曆威脅論”,終讓弘時選擇了鋌而走險。

“逼宮行動”的失敗,讓胤禩等人只得以削宗奪爵、議罪抄家的結局收場,這也標誌胤禩再也沒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以正面對抗雍正。

與此同時,弘時似乎也選擇了主動“拋棄”胤禩,以極力撇清關係,為此弘時更是假傳雍正旨意,將胤禩的家人全部流放。

然而,胤禩並沒有因為弘時的行為的動怒,相反,他還主動“誇讚”了弘時的做法。當然,並不是胤禩此時心中沒有怨氣,而是他還需要繼續利用弘時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於是,胤禩趁機繼續挑唆弘時與弘曆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他這是在“激”弘時。

“聽清楚了,你有兩點不及弘曆:第一精明不及弘曆;第二狠毒不及弘曆!”

在這之後,胤禩更是威脅弘時說:

“八叔說句話在前頭,到了關鍵的時候,他要殺你,會毫不手軟!因此,你要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搶在他的前面,把他除掉。”

毫無疑問,這樣的表述不僅讓弘時感覺到了自己的危險,更是激發起他內心的想要殺掉弘曆,奪取皇位的想法。

於是弘時選擇了鋌而走險,刺殺弘曆,但結果卻以失敗告終,而他最終也落得一個被雍正賜以自盡的結局,就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弘曆是雍正心中的接班人,除掉了弘曆無疑就是讓雍正失去了對於未來的“希望”,對於雍正的打擊和影響是可想而知的。而不管弘時成功與否,雍正必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弘時必然是難逃嚴懲的結局,這樣一來,雍正不僅要承擔著內心的一份煎熬,更是要背上“殺子”的罵名,為後世所唾棄。更為重要的是,弘時與弘曆之間,這樣自相殘殺、兄弟鬩牆的舉動,無疑是讓雍正面前再度重現了“九子奪嫡”的殘酷與慘烈,心中更是無比的傷痛。

所以,不管是雍正、弘時還是弘曆,哪一方受到的傷害,最終都會讓雍正為之內心受挫。而這卻又是胤禩所希望看到的,畢竟這是他一手挑起並親自策劃實施的,對於他來說,看到的雍正的內心的痛苦,便是其最大的勝利與欣慰。

而弘時,卻因為其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就這樣一次次的被胤禩所利用,徹底淪為了其復仇的“棋子”與“工具”,直到其生命的最後一刻才恍然大悟。

只不過,弘時明白一切的弘時已然是為時已晚,而他也就此成為了雍正與胤禩幾十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在《雍正王朝》之中,雍正想要讓弘曆成為自己接班人的想法可謂表現的都是非常的明顯,以至於這已經成為了朝堂上的一樁“公開的秘密”。

然而,即便是如此,弘時依然沒有認清形勢,更是沒有及時擺正自己的位置,繼續同八阿哥胤禩等人保持了密切的聯絡,而這讓雍正在增加了對於弘時憤恨的同時,也多了一份對於未來的擔憂,最終雍正選擇用極為決絕的方式處置了弘時。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雍正的另外一個兒子弘晝。弘晝在很早的時候就放棄了爭奪皇位的想法,並且用其一系列荒誕不羈的表現,讓雍正放了心,同時也讓弘曆安了心,這份“大智慧”也使得弘晝能夠收穫一個非常好的結局,最終能夠以善終收場。

至於弘時,也正如乾隆皇帝日後所評價的那樣,“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而這份政治上的不成熟,也直接導致了其悲慘的結局,讓人倍感遺憾與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