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該怎麼寫?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 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白話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穀聲聲。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知人論詩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

蘇軾

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雖然他寫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地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寫下的。

蘇東坡極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來,倒不如說他是通透曠達,正是因為永遠置身事物之外去體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樂與感言多於或異於常人。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詞的有我與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淚眼看花花不語,而此詞中蘇東坡卻跨越了觸景傷情或是因情傷景,到達王國維所言的無我境界。這首詞就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足以可見蘇軾執著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關注微信公眾號“三分詩詞”,每天為你分享最美詩詞、歷史文化、百科故事等滿滿乾貨,私信我回複數字01,送你一份經典讀物大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