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石家河文化晚期玉器種類豐富,特徵明顯,與河南王灣三期文化和龍山

距今4000多年前的石家河文化,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末期重要的考古學文化,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遺址群為其命名地。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開始發掘,先後發現了規模巨大的史前城址以及豐富的文化遺蹟和遺物,特別是發現的眾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玉器製品,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石家河文化玉器主要發現於湖北省境內,是除紅山玉器、良渚玉器、齊家玉器外,中國史前玉器中重要的內容。石家河文化晚期玉器種類豐富,特徵明顯,與河南王灣三期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發現的玉器有很多聯絡,對探討龍山時代中原、海岱、江漢地區史前文化的關係有重要意義。關於這批珍貴玉器的發現及最初的保護情況,只在《肖家屋脊》和《石家河文化玉器》等考古發掘報告和圖錄材料中有所提及,但不是很詳細。近期,筆者於書肆收集到一份考古學家李天元研究員撰寫的情況報告,他是此發現的親歷者,這份報告有助於我們詳細瞭解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過程和最初的保護情況,是研究湖北考古史的一份重要檔案。現錄文如下:

關於天門石家河大批玉器的發現、清理和保護情況的報告省博物館並轉省廳文物處:

1988年11月17日上午,在天門石家河考古發掘工地(石河鎮磚瓦廠)一座甕棺中發現大批玉器,現將發現情況及處理經過報告如下。

自10月5日開始,工地連續開了四批方,面積已超過1000平方米。最近在東北角開的兩個探方中央發現五座甕棺葬。17日上午對其中一座較大型的甕棺進行清理,清理至中部即發現一層玉器(共26件),隨即進行照相、繪圖,按編號逐件取器物。迭壓層下又發現30件玉器,一直工作到下午一點才全部清理完畢。甕內人骨雖朽,痕跡尚存,現場鑑定,應為廿五歲以上的成年個體。

這批玉器加工相當精緻,種類也很多,其中有幾件精品確是罕見。有一件人頭像,用一塊扁三稜狀玉片刻成,長寬約3釐米,五官皆以細線刻出,眉清目秀,不僅有髮飾,而且還浮雕一對耳環。自頭頂至下穿一小孔,徑不過1毫米。另有一件展翅高飛的雄鷹,翅距約4釐米。羽毛以細線刻出,鷹嘴下勾,高飛覓食之態,栩栩如生。其它類有玉璜、玉管、玉佩、玉墜、玉珠等,美不勝數,件件堪稱佳品。在場的同志們都讚不絕口,歡悅之情溢於言表,一切疲勞都已忘卻。

在高興時,大家都十分注意文物安全。取器物時儘量不讓人圍觀;除了直接工作者外,儘量少讓人接觸玉器;不傳看,個別精品也只在當事者手中展示一下。甕棺清理完畢,馬上商量保護措施,決定派二人乘下午班車護送回荊州。經再三考慮,我認為乘班車不安全,工地已有不少人知道,萬一途中出差錯,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張緒球同志不在工地,我深感責任重大。最後決定,陳官濤到縣裡找專車,劉德銀、肖玉軍二人送文物。在石河租一輛三輪把他們送往天門,我一直送他們上車才返回工地。(工地下午又清理了一座甕棺,出有6件玉器,其中一件玉人頭不僅五官端正,還有纏頭,其精緻程度不亞於前一件)他們三人在市局沒有找到車,找到公安局也沒有車,便把玉器存放在市博物館保險櫃中,鑰匙交給劉德銀同志,向荊博通電話。張緒球接到電話後就去找車,直接到天門來接這批文物。

大致情況如此。我深深感到工地上的同志們不僅為取得文物資料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同時也為保護珍貴文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省博物館 李天元

1988。11。20

報告材料所述的石家河玉器,1988 年11月出土於肖家屋脊遺址。這個遺址的發掘工作,是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博物館三家單位聯合成立的石家河考古隊進行的。當時之所以選擇肖家屋脊作為發掘地,是由於鎮磚瓦廠在這裡建廠取土,破壞了遺址的南部,所以對它的發掘帶有一種搶救性發掘的目的。正式的發掘工作從1987年開始,到1991年結束,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發掘。這份檔案記載的玉器發現經過,是肖家屋脊遺址1988年秋季開始進行的第3次發掘。此次發掘面積有1600平方米,佈設考古探方6個,清理了19座土坑墓和14座甕棺葬,以及灰坑、房址等遺蹟。

石家河文化玉器歷年的出土情況,在2008年出版的《石家河文化玉器》圖錄中,荊州博物館原館長張緒球先生有過詳細的統計和介紹。比較重要且考古成果正式發表的發現先後有5次,分別是1955年天門石家河的羅家柏嶺出土4件,1981年鍾祥市南郊的六合遺址出土19件,1987年到1992年在天門石家河鎮肖家屋脊出土157件,1992年荊州西北郊的棗林崗遺址出土156件,1991年湖南澧縣孫家崗出土26件。據媒體報道,近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石家河遺址群發掘出土大量玉器,引起學界關注,但正式的考古發掘簡報尚未整理出版。

這份檔案資料所記載的就是肖家屋脊遺址出土玉器的情況,玉器的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製作之精美,為歷次玉器發現之首。

材料中所提到的甕棺葬,應是後來編號為W6的甕棺葬,下午又清理的那座編號為W7。W6是目前發現的石家河文化單個墓葬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座甕棺葬。關於W6的埋藏情況和遺物出土情況,肖家屋脊的發掘報告有詳細記載。該甕棺葬的葬具是由兩個從肩部鋸開的廣肩小平底甕扣合而成,這兩件甕的底部均鑿有一個規則的小圓孔。甕棺內的骨架已經腐朽,但可鑑定為成人。隨葬品均出土於下面的甕內,共出土59件,除陶杯1件、豬牙1件和石珠1件外,其餘56件均為玉器。玉器精品包括玉人頭像6件、虎頭像5件、盤龍1件、玉蟬11件、飛鷹1件等。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多數都出土於甕棺中,時代主要集中在石家河文化的晚期。常見的埋藏情形是,甕棺位於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坑內,甕棺的葬具主要是大的陶甕,經常是從肩部將甕鋸開,兩兩相扣,也有用陶盆、陶缽之類的器物作為甕棺的蓋子。很多甕棺在底部鑿有小孔,有學者認為是方便靈魂的出入。甕棺內放入人骨及隨葬的玉器和其他少量隨葬品。在肖家屋脊只有少量甕棺出土玉器,多數沒有玉器隨葬,隨葬有玉器的甕棺個體往往比較大。這些甕棺葬埋藏深度往往比較淺,經常被後世的人類活動所破壞。後期的破壞造成很多玉器零星散落地層中,但是可以推測它們原來都是甕棺葬內的陪葬品。這次發現的甕棺群被後期的一個大水塘破壞,不然還會有更多的甕棺出土。

考古工作者發現文物後,尤其是發現珍貴文物,首先需要按考古田野操作規程進行科學記錄,比如照相和繪圖,然後才能進行提取。在這之後,文物的保護和安全問題成為頭等大事。在這份檔案材料中,李天元先生很詳細地記載了保護過程,特別是在尋找轉送車輛方面頗費周章,反映了當時考古工作條件的簡陋,以及考古工作人員負責和敬業的態度。

各地的重大考古發現,往往會留存相關的考古檔案,有的雖然時代還不夠久遠,卻是地方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與重大考古發現有關的考古檔案資料,不僅是學術史的參考資料,同時也可服務當地文化建設。石家河遺址作為長江中游地區最大的史前城址,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無疑還會有更重要的發現不斷問世。在未來建立遺址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甚至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時,與這些考古發現有關的檔案資料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部門應注意對這些材料的收集和儲存。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

轉載自 《尋根》 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