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清明節是怎麼過的?官員們在清明節的時候都是如何度過假期的?

從二零零八年開始,清明就和端午、中秋一樣,就成為了我國的法定節假日,我們能夠名正言順放假的日子又多了一個,對此眾看官的心情是不是很不錯。接下來,就讓大家瞭解一下,在我國古代人們都是怎樣度過清明節的,他們會不會也像我們現代人一樣擁有一個愉快的假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這首詩傳說是介子推死前所寫,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節”。

清明節在我國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相傳,它是由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演變而來。中國一直以來,都有祭祀先祖的優良傳統,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視這一活動。由於,掃墓祭祖一直以來,都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因此,清明節也就成為了國人心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

儘管,古人非常重視這個祭祖掃墓的大日子,但是,在唐代以前,我國的清明節其實不在國家法定假期之內的。至於這樣一個如此受重視的節日為何和沒有假期,我個人猜想可能是“忠孝不能兩全吧”,畢竟,一邊是為國家為君主盡忠,一邊是向祖先盡孝,想必大家心中都有一把稱吧。畢竟,能夠真正做到“不負家國不負卿”的都是小機率事件。

但是,這僅僅只是我的個人猜測,僅供大家一觀罷了。大家可千萬不要當真,或許古人有他們自己的考慮呢。好了,言歸正傳,說到清明小長假,我們首先來說一說我國古代的休假制度。

我們都知道,在古時候,我國是沒有“週末”概念的。那時候的朝廷官員,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公職人員,他們其實並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擁有那麼多法定假期的,同時,他們也有沒有周末休息這種說法。正常情況下,他們必須每天都到自己任職的部門去上班,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想要請假的話,那麼,則必須提前報告自己的上級,得到上級批准之後方能離開。

雖說,古人請假制度比較嚴苛,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休息日,其實,他們的休息日也是一直存在的。關於古代公務員休假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在那時,我國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備的休假制度了。但是,在那個時候,他們不叫休假,而是叫“休沐”。從這個沐字,想必大家也能猜到,古人創造出這套休假制度最開始的目的是什麼了吧。

是的,確實如大家所想,古人之所以會有“休沐”日的存在,其實,就是為了放那些國家公職人員回家洗澡,順便打理一下個人的衛生。而最先享受到這一制度的人群,應該是那些近身服侍皇帝的一批官員,也就是所謂的“內臣”。作為一批每天要在皇帝身邊晃悠的人群,當然不能不注意個人衛生和個人形象的。

皇宮之內又不可能專門為他們設立洗澡的地方,因此,只能讓他們定期輪流回家收拾和打理自己,這便是“休沐”制度的萌芽。當這一制度慢慢發展之後,皇帝自然也就看到了它的好處。雖說,那個時代的官員,即使是一年365天,天天都為朝廷辦事也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卻不能只一味地實行高壓政策,讓其適當放鬆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此以來,休沐制度的推廣就顯得相當有必要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這就形成了一種正式的國家休假制度。

就漢代而言,休沐的制度就有兩種,一種是“十天制”,一種是“五天制”。第一種是工作十天休息一天,第二種是工作五天休息一天。在那個時期,普遍意義上來說,休沐制度還是非常受歡迎的,但是,對於某些有想法的公務員來說,他們則會主動放棄休假。畢竟,當所有人都放假之後,這也算是一個表現自己,拍皇帝馬屁的大好時機不是。

在漢代的休假制度中,不僅有休沐這樣的輪休,還有一些特定的節日也是會放假的,這個可能就更接近於我們現在的法定節假日了。但是,在那個時候這樣的假期是非常少的,起初,只有“冬至”和“夏至”兩個,後來,又增加了一個“伏日”。在這些節日中,朝廷官員都能分別得到五天的假期。雖然,現在的我們看來,節假日還是比較少的,但是,他們的放假時長和我們現在相比,也算得上是相當的實惠了。

清明時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但是,從以上看來我們不難發現,漢代的時候,清明節依然不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

那麼,它到底什麼時候才成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呢?大家不要著急,和我一起往下來看。

時代在變化,歷史在發展。到了隋唐時期,我國的休沐制度又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當時人們將休沐稱為“旬休”。一旬即十天,也就是相當於是,那個時候的官員每工作九天就可以休息一天。而這個休息日一般設在每個月的十號,二十號和三十號,一共三天。這就和我們現在的週末一樣,是每旬都能休的假期。

這種制度下的休假,已經不需要再輪流了,而是每個人都能休,當然,值班人員例外。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放假的節日大大增多了。其中,包括元旦,寒食,清明,端午,中秋,以及立春,春分,秋分,等各種節日和節氣都要放假。至此,清明節正式走向了我國法定節假日的舞臺。

當然,清明節之所以能夠如此輕易的走上我國法定節假日的舞臺,與唐代的休假制度還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我們都知道與秦漢時期相比唐代的節假日簡直多不勝數,這可能也與其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有關吧。在唐代,元旦和冬至政府官員都能放假七天,清明和寒時加起來能放四天,而中秋,夏至等各放三天。此外,還有其他與節氣有關的各種節日也都一直在放假。

到了唐玄宗時期,又有了一定的變化,那就是他將中秋節減為一天,清明和寒食節加起來則總共放七天,這也就是清明節第一次成為我國節假史上的黃金週。

到了宋代的時候,清明節依舊是一個非常受重視的節日,並且,它延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不但各種大節小節時時放假,而且假期也相對較長。此時他們已經將寒食和清明兩個節日融合成了一個節日,假期仍舊是七天。也就是說,此時的清明節仍舊牢牢佔據著我國黃金週的位子。但是,盛極必衰好像一直以來,都是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

清明節的假期長度在宋代時達到了巔峰,但在那之後,人們都對他的重視好像就大不如前了,而其假期長度也是一縮再縮。隨著唐、宋的繁華如過眼煙雲般漸行漸遠,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漸漸不復存在了。元代並不像唐朝那樣總是那麼熱衷於給官員放假,因此,許多法定節假日都被取消了。能夠被保留下來的都是像元旦、冬至等我國一直以來就存在著法定節假日。

而清明這個盛極一時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則漸漸被悄無聲息的被掩埋在歷史的黃沙之中了。

參考資料:

【《春秋臣傳》、《清明節起源與歷史》、《中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