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南宋抵抗了半個世紀,蒙古人無暇西顧,為何能挽救西邊的歐洲埃及?

談及宋朝或南宋,人們往往冠以“弱宋”稱號,但眾所周知的是,西方學者對南宋軍事評價卻不低,甚至認為南宋挽救了歐洲和埃及。

一個人們印象中朝不保夕的弱勢王朝,為何能挽救遠在西邊的歐洲和埃及?其實很簡單,南宋不弱,抵抗了半個多世紀,大幅度消耗了蒙古人的實力,使得蒙古人無力或無暇西顧。

在《中國歷史精神》一文中,國學大師錢穆對宋朝有另一番評價,他認為蒙古最大的敵人卻是“弱宋”,蒙古鐵騎經過大半個世紀,才最終擊敗宋軍,但在這一過程中,卻消耗了大量實力。

佔領中國,蒙古的武力也因與中國相戰消耗極巨,宋亡而蒙古亦趨衰弱,未到百年,被漢族驅逐出塞。整個蒙古帝國的衰亡,主要始於中國。

如果真是不堪一擊的弱宋,那麼作為舉世罕見的蒙古鐵騎,必然可以摧枯拉朽,根本不可能消耗什麼力量,也不會需要大半個世紀時間。因此,錢穆的這一評價,顯然說明了南宋不弱。

錢穆這一篇文章裡,沒有談到南宋抵抗對歐洲和埃及的影響,但史料卻可以作證這一點:南宋的確拯救了歐洲和埃及!

蒙古一共有過三次大規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主持,打到今天阿富汗地區;第二次是元太宗窩闊臺派遣拔都等西征,打到多瑙河一帶;第三次是蒙哥大汗時期的旭烈兀西征,打到塞普勒斯和埃及等地區。然而,這三次蒙古西征中,後兩次退兵都和南宋有關。

第二次西征(1236—1241年),蒙古打到多瑙河附近,卻為何退兵?廣為人知的原因是窩闊臺去世,拔都率軍東還等待新大汗的出現。其實,還有重要原因:蒙古軍隊已經嚴重削弱,無力維持歐洲戰爭,然而又遭遇南宋頑強抵抗,沒辦法支援拔都,所以拔都註定無力攻打歐洲了。如果當時南宋早被擊敗,窩闊臺派兵支援拔都,歐洲還能倖存?

第三次西征(1252年一1260年),蒙古準備攻打古埃及時,由於蒙哥大汗親征南宋,在進攻釣魚城時,被一無名小輩擊傷而死,所以蒙古內部發生爭奪汗位的動盪,旭烈兀由此退兵。和第二次相比,第三次南宋作用更明顯,因為沒有南宋的抵抗,埃及、歐洲可能都會在這一次西征時遭殃。在這8年之中,南宋多次大敗蒙古,尤其是釣魚城之戰,和章夢飛計奪潼關。

位於重慶合川區的釣魚城,很多西方人都會來此一遊,原因就在於這座城拯救了西方。當時,蒙哥大汗指揮攻城時,意外被南宋小兵擊的重傷,由此意外而死。

對於當時縱橫天下的蒙古帝國而言,1259年蒙哥大汗之死,就是一個轉折點,由此而四分五裂,國力大幅度削弱,由此更加無力進攻歐洲了。如果蒙哥大汗不死,面對統一的蒙古帝國,歐洲和埃及等地區必然很難保住。

正因如此,重慶合川釣魚城也被西方人稱為“上帝折鞭處”,至於釣魚城之戰,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之戰”,拯救了歐洲和埃及等地區。

其實,西方人不瞭解南宋歷史,除了釣魚城之戰,章夢飛計奪潼關等多次主動出擊而大敗蒙古,而且在蒙古對南宋的入侵中,南宋多次打退蒙古。可以說,恰如錢穆評價“宋亡而蒙古亦趨衰弱……整個蒙古帝國的衰亡,主要始於中國(主要是南宋,還有元朝建立後的抵抗)”。

讓人感慨的是,和歷朝歷代相比,宋朝國防最為艱難:北宋時,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遼國,導致北宋無防,直面遼國鐵騎,而西夏的存在,又導致宋朝無馬,無法組建騎兵部隊;南宋時,又面對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蒙古鐵騎。

從開國到滅亡,宋朝就一直處於危險之中,但宋朝卻能堅持超過300年,又如何能說“弱宋”?總得來說,要看對手是誰,遇到神一樣的對手,有時候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