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春分時節該如何養生?春分時節養生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呢?

一、春分的歷史淵源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稱春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記載:“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另外有《明史·歷一》記載:“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因此春分的意義有2方面,一是指白天黑夜平分;二是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民間俗語:“初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代表春分過後,天氣轉暖,候鳥南歸,雨水雷電漸增,人們進入農耕時節。

“春分到,蛋兒俏”,每年的春分這一天,民間流行著“豎蛋”遊戲。春分立蛋”起源於我國,早在4000年前,我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習俗,人們為了慶祝春天到來。

為什麼在這一天立蛋呢?古人認為此日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立蛋能立得住。據天文學家介紹,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春暖花開,風和日麗,萬物生長,“立蛋”除有立住雞蛋的本意,民間還

春分時節,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就是春天的蔬菜,這個季節遍地都是生長的野菜。在春分這一天,百姓會去山裡找野菜,帶回家後放到湯裡與魚片一同煮滾,此乃“春湯”。這個風俗還有一種順口溜

在京津地區,春菜吃的是萵苣。北方冬天天氣冷,整個冬天都吃不到蔬菜。往往除了胡蘿蔔,就是大白菜,難見一絲綠葉。春天,青菜長出來了,綠色上餐桌了,就是說:春天到了。吃春菜就成了“告示人們春天真的來了”的一種儀式。現在雖然一年四季可以吃到春菜,古人認為在春分時節吃春菜可以保佑全家人整年都平安幸福,所以慢慢地這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在春分節氣的時候,每家每戶人都會有一副春牛圖,寓意新的一年耕種繁忙,糧食豐收。春牛圖就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所有的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耕圖樣,名曰“春牛圖”。在送春牛圖的時候都要說春耕和吉祥話。

舊時有首童謠是:麻雀嘰嘰喳,米糕香又黏,封住雀兒嘴,莊稼收成好。春分之日,人們會做湯圓,除了自家食用之外,還要特意做十多個沒有餡兒的糯米糰子,用竹籤串上,插在田間地頭,餵食給鳥雀吃,避免麻雀來破壞莊稼。粘雀子嘴習俗,人們希望用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確保糧食收成。“粘雀子嘴”的習俗代表人們盼望豐收之意,對豐收的期盼。

春分時節,風和日麗,正是放風箏的最好季節,這一天人們都會到戶外放風箏。風箏上面都印有吉祥圖案,古人希望透過放風箏來避邪,如今大家更是借放風箏表達對新春新年的祈盼。風箏最早源於我國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據傳,第一隻風箏是巧匠魯班受到鷂鷹盤旋的啟發,“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放風箏是一向很好的戶外運動,既可以鍛鍊好身體,又可以增加朋友之間的交流。

春分,天氣逐漸變暖,人們都脫掉了外套,愛美的人更是穿著短裙短袖,這樣看上去是漂亮,但是一天之中早晚溫差很大,還有倒春寒,如果把手腳都暴露在冷空氣中,很容易造成身體的傷害,所以春分時節穿衣忌露手腳。飲食方面,春天宜清淡,忌大熱大寒,這樣容易傷脾胃。

春天不僅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容易犯困的季節,因而春分時節切忌大喜大悲,否則不利於肝氣的疏洩。可利用春光明媚時多做戶外活動,或與好友結伴郊遊,以保持身心平衡,此外,春天要保證睡眠質量,精神好什麼都好。

春分節氣流傳至今,儘管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這些生動有趣的習俗,還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祈禱家宅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