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讀書人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就能做科舉嗎事實證明並沒有那麼簡單的

引言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後》

科舉制的意義無疑是十分重大的,它改變了中國以往幾千年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寒門子弟從此也有了出路,可以透過考試的方式,和士家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科舉制雖然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但負面性也是很嚴重的,很多讀書人一輩子只幹一件事,那就是讀書,然後去參加科舉,白白蹉跎了大好青春。

如果這些讀書人,在西方工業革命時,不去考取科舉,而是研究工業,可能就沒有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了

一、范進中舉

清朝有一位叫做吳敬梓的小說家,創作了一篇名為《儒林外史》的諷刺小說,小說中還有一篇被摘錄到了課本之上,正是大家所學習的《范進中舉》。

可能很多學生初讀這篇課文時,衝擊不大,因為那時大家還沒有接觸社會,覺得范進不過是中一個舉而已,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可能只有當大家成年後,接觸了社會,

才能理解范進心中的想法,他當初為什麼中舉後會瘋?如果將他中舉後的官職換到現代,換你也會瘋狂。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還要從古代的讀書人開始說起。

古代的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耗費一生的時間去參加科舉,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科舉制和高考制有異曲同工之處,但與之不同的是,科舉制能真正做到魚躍龍門,以如今為例,即便高考成為了高考狀元,成功就讀國內最頂級的大學,但也只是在起跑線上領先了他人一大截,未來人生能發展到什麼樣,誰也不好說。

科舉制就不同了,只要能夠中舉,就意味著人生就此不一樣了,哪怕後來什麼事情都不做,也可以舒舒服服的過上一輩子。

二、范進人生的改變

如此大的誘惑,自然使得讀書人為之瘋狂,范進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人,他從小就開始讀書,讀了幾十年,終於在54歲的那年成為了秀才。

本來這個年齡都快退休了,但范進依舊堅持考取科舉,

最終到了老年才中舉,後來在得知這個訊息時,他瘋狂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年齡的人經歷了無數風霜,早就有了極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什麼他還會瘋狂?

其實這是因為大家並不知道,中舉在古代是個什麼意義?如果大家知道了,恐怕就不會這麼想了。

我們如今受很多文化作品影響,覺得考上舉人,就和考中名牌大學差不多,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兩者的形式雖然相同,但其本質則完全不同。

范進在沒有中舉前,家裡窮的連米都買不起,誰都能欺負他,結果在中舉之後,所有人對他的態度都改變了,就連一向看不起他的老丈人,都稱呼他為“賢婿老爺”,

鄰居街坊都主動將自己都捨不得吃的東西,當做禮物給他送來。如此大的改變,僅僅是因為他中舉了而已。

三、中舉的收穫

《范進中舉》雖然時代背景是明朝,其實描寫的是清朝的故事,所以我們要追尋它的時代背景,還得從清朝開始說起。在清朝,只要考中了舉人,那麼便擁有了做官的資格,至於之後能做多大的官,還得看之後的會試成績。

按照清朝的規定,舉人就可以擔任推官、知縣、通判等級別的官員,如果之後能夠成為進士,除了此前的官職之外,還有可能做州判、縣丞、鹽庫大使等官職。從這就可以看出古代中舉能夠獲得多麼大的收穫。

封建時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很多我們如今很有地位的人,在那個時代,什麼都算不上,只有官員才能算得上那個時代的頂層。而且除了擁有極高的地位外,官員還能獲得經濟上的特權,比如免賦稅,朝廷每年會下發大量薪資等。

試想一下,這種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雙重躍遷,誰不想要?所以范進當初的做法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實現了人生的大跨越。後記:

《范進中舉》的後半部分,教科書中沒有寫,如果按照書中所寫,范進之後成功考取了進士,然後授官山東學道,這就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

也就是說,范進當初透過中舉,成為了省一級別的官員,這是何等的跨越。如果按照正常的途徑去走,一個普通人哪怕真正奮鬥了數十年,也有極大機率走不到這個地步,再加上范進又是一個被壓抑了數十年的人,所以他後來瘋狂也是很正常的。參考資料:

《登科後》

《范進中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