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蜀漢滅亡時,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選擇其他人呢?他到底有什麼能力?

蜀國的滅亡,可以說從諸葛亮去世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哪怕是後主劉禪不舉國投降,最終也根本沒有能力保全國家。就算是諸葛亮沒有那麼早死,蜀國頂多也就是能再苟延殘喘幾年,因為蜀國地小而且相對封閉,如果不對外擴張,就只能越來越與敵國拉開差距。

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偏才,他就好像是漢初時期的蕭何,安內能力絕對是一流的,但是攘外的能力卻讓人不敢恭維。事實上,在劉備的帳下,謀略方面高於諸葛亮的人不止一個,除了法正和龐統,徐庶和馬良恐怕也不在諸葛亮之後。

蜀國的最強王者三人組,就是諸葛亮、法正和龐統,諸葛亮負責穩定大後方,籌集糧草軍餉,發展國內經濟;龐統負責戰略的制定,負責統籌軍備,並且他們身也是個一流謀士;而法正則最擅長戰術,善於出奇謀,這三個人的組合可以說是無敵的。但可惜的是,他們三個人好像沒有真正的在一起合作過。

但是,即使是龐統去世以後,在法正閃光的那個時代,蜀國也是完全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的。因為蜀國其中一個最大的劣勢,便是缺乏頂級的謀士,這一點跟魏國是沒法比的。而先後服務於蜀國的徐庶、龐統、法正、馬良,要麼就是不得不離開,要麼就是英年早逝,所以使得蜀國失去了開疆拓土的能力。

諸葛亮充其量也就是能夠維持蜀國不被滅亡,而它的對外開拓能力其實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劉備去世以後,蜀國可以說是人才凋敝。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大都是以失敗而歸,根本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突破。這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蜀國缺少人才。

要知道,但最開始劉備四處征戰的時候,諸葛亮負責大後方的糧草運輸,從來沒有使劉備因為缺糧而導致戰爭失敗過。但是,當輪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像他那樣,能夠為維持大後方的穩定,並且並且源源不斷地向前線運輸糧食。所以說諸葛亮根本就是首尾不能兼顧,後來經常因為孤軍深入糧草不濟而被迫撤兵。

更何況諸葛亮本身也沒有太高的謀略,所以使他的北伐也陷入了困境,根本沒有創造奇蹟的可能。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蜀國缺少一個頂級的謀士,導致諸葛亮一個人跟本不可能一心二用,而且根本沒有一個頂尖的人才可以幫他分憂。

換句話說,如果當時法正的話,蜀國絕對不會淪落到這個樣子。因為蜀國的兩次大的失敗,一次是因為關羽丟失了荊襄地區,使蜀國的國土面積大位削減,而且失去了從荊州地區北伐的門戶;另一次便是因為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以至於國力大大的損傷,不但是士兵幾乎全軍覆沒,而且引發了國內不同集團的內部矛盾。

但是如果法正沒有那麼早去世的話,這兩次失敗肯定不會敗得這麼徹底,甚至很有可能會取得些許成果,不會將蜀國的國力消耗成最小的一個國家。所以說,如果法正沒有英年早逝的話,蜀國到後來北伐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狼狽,而且,諸葛亮和法正的組合,在三國後期也是非常強悍的。

有諸葛亮坐鎮成都,穩定大後方,蜀國便能夠佔據天時和人和,並且能夠源源不斷的給前線供給糧草,便可以使北伐處於主動地位,不至於因為客觀因素導致北伐無功而返。而以法正的謀略,如果能在前線指揮北伐,以魏延為先鋒,絕對能夠有所作為。

因為法正很喜歡出奇,而諸葛亮這個人的相對來說比較穩當,這也是法正作為一個頂級謀士高於諸葛亮的地方。諸葛亮最燃善於治軍和派兵佈陣,但是他對於行軍打仗並不是十分在行。而且他其實也缺乏獨當一面的經驗,因為在劉備的時代,跟隨劉備出征的都是法正,而諸葛亮一般都扮演者看守門戶和後勤的職責。

所以,以法正的軍事才能來說,兩人的組合絕對可以擁有足夠的對外開拓能力,就算不能夠平定北方,但是絕對可以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在保證蜀國安全的情況下,可以一點一點的蠶食魏國土地,內外兼修,壯大蜀國的實力。憑藉著蜀國險峻的地勢,和諸葛亮的內政能力,蜀國絕對不可能像後來那樣狼狽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