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物】范仲淹: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文學家,中國名臣。范仲淹一生品行高潔,樂善好施,且文武雙全,出將入相。踐行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整個過程,也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事業。放眼中國,范仲淹可堪稱“完人”。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祖籍陝西。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改嫁到朱家。范仲淹晝夜刻苦學習。學習疲憊的時候,就用涼水洗臉來提高精神;食物不夠,就以稀粥充飢;忍常人不能忍,范仲淹卻從不以為苦。

千古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青年時曾苦讀於長白山醴泉寺,由於生活貧困,他每天僅做粥一器,經過一晚凝固後,劃分成四塊,每天早晚各吃兩塊,再配上一些碎鹹菜。這樣的生活,范仲淹連續堅持了三年。

由此想到我們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可這些外部條件是決定一個人成長的因素嗎?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時,有天晚上看見一個小白鼠打洞,范仲淹好奇而探,竟然在洞中發現一甕銀子!儘管窮得連續三年喝粥,可范仲淹卻把這甕銀子又掩埋了起來,分文未取!

如果是你,你能做得到嗎?我可是做不到,這就是我們與聖賢的差別啊!捫心自問,慚愧之至。

范仲淹銅像

多年後,范仲淹顯貴。醴泉寺返修寺院,僧人寫信向范仲淹求助。范仲淹回信告訴僧人當年埋銀子的地方。寺院僧人於是取出銀子,重修醴泉寺。

後來范仲淹在應天府讀書時,恰逢宋真宗出巡,眾人都紛紛出去看熱鬧,范仲淹卻依舊閉門讀書。別人問他,他說:“將來再見也不遲。”(意思指他日入朝為官,定能見到)

有同學給他送來一些好食物,范仲淹推脫不掉,就擱置一旁,直到這些食物放壞了也沒吃。同學很奇怪,范仲淹卻說:“不是不感激您的厚愛,只是我喝粥早已心安。如果今天突然享受美食,那以後又怎能再嚥下粥呢?”

我們對美食的慾望是不可辜負,而範公卻以更高遠的眼光來對待,讓人歎服。

正己正人的范仲淹

范仲淹曾去求籤卜問前程。先問:“將來能做宰相嗎?”簽上不許。再問:“不行的話,那就做個良醫。”簽上又不許。范仲淹嘆道:“不能利益蒼生、澤被百姓,這不是大丈夫平生之志!”

這就是成語“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出處。

公元1027年,范仲淹母親去世。范仲淹為母守喪,住在應天府。著名文學家、名臣晏殊力邀范仲淹到應天書院講學。這期間,范仲淹講經授課誨人不倦,他甚至用自己的俸祿自助四方學子,而自己的兒子們只能輪換著穿同一件衣服出門,范仲淹始終安然自若。

范仲淹成了我們教育後人的楷模

公元1029年,宋仁宗19歲,但章獻太后依然沒有還政。這年冬至,宋仁宗準備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后祝壽。范仲淹勸諫說:“在家孝順父母,自有家人禮制。皇帝與百官一起去朝拜太后,不可為後世效法!”

同時請太后還政於宋仁宗!此言一出,就連名臣晏殊也大驚失色,而范仲淹卻義正言辭地說:“侍君者,有犯無隱。只要有益於君王,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我們應該學習范仲淹的這種精神

公元1033年,章獻太后去世,許多人便開始議論太后在世時的各種事情。但范仲淹卻站出來說:“太后受先帝遺命,調教庇護陛下十幾年,應該掩飾她的一些小過,保全她的大德。”

公元1034年,范仲淹出任蘇州知州。在蘇州,范仲淹疏通五條河流,興修水利。當時,范仲淹得到南園一片土地,陰陽家占卜說這塊地特別適合蓋房子住,子孫中會不斷出現公卿貴人。

誰知范仲淹卻說:

“我一家富貴,不如天下之士都在這裡受教育,這樣富貴就會流轉不止了。”於是,范仲淹將這塊南園寶地用來興建學校。

范仲淹所建學校的地方仍然在用

近一千年來,這塊土地興建學校的用途從未改變,今天的蘇州中學即基址於此,依然在為蘇州乃至中國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

公元1052年,范仲淹去世,享年64歲。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聖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觀其一生行跡,可謂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名相富弼,在《范文正公墓誌銘》中寫道:“公喜好佈施,人有急困必定救濟,從不計較自己家用不夠。顯貴之後,家中一如貧賤之時,家人不識富貴之樂。他每次鎮撫邊疆,得到的賞賜全部送給將士們。

他在杭州任職時,用自己的俸祿購買田地,置辦義莊,救濟親族。而他自己去世時,入殮連件新衣服都沒有,還是朋友湊錢為他安葬……”

樂善好施,急人之急的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與佛教有頗多交集。他不但青年時於寺院中學習,更與當時多位著名高僧有深厚交誼,還曾為《十六羅漢因果頌》作序。據佛教臨濟宗名作《角虎集》記載,范仲淹“常修淨業。以養聖胎。臨終之日。謂家人曰:‘吾昨夜夢,池中蓮花皆作金色。即當隨師西區矣。遂泊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