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她月入30萬卻成窮人|吞噬型伴侶:對你好只是為了吸血

文:楊思遠

原文標題:她月入30萬,結婚後卻活成頂級窮人 | 吞噬型伴侶:對你好,只是為了吸血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吞噬型伴侶。

日本綜藝《加油吧!窮人》裡,有這樣一個女人。

26歲,工作穩定,和丈夫月薪加起來有30萬(大概人民幣1萬7)。

住的是奶奶的別墅。

雖然有一個孩子要養,但正常開銷,不至於太拮据。

可她硬是憑一己之力,把全家的生活水平拉到溫飽線以下。

連飯都吃不飽。

而這,都只是因為她的一個愛好:

改裝車

為了自己的愛車,亞紀極力壓縮家庭成員的開銷。

丈夫的頭髮自己剪;襪子上都是洞,補補繼續穿。

甚至中午都要靠喝水填飽肚子。

因為實在沒錢,所以每隔兩週,丈夫就要去父母家拿生活用品。

肉、蛋、奶、紙巾,一樣不落。

婆婆一臉無奈:“我不想再勸了。”

因為自己一個人的愛好,把全家拖下水。

聽起來奇葩,但其實並不少見:

比如:丈夫喜歡研究古玩,買到傾家蕩產;妻子醫美成癮,導致家庭陷入窘境。

這種只顧自己,理直氣壯犧牲他人的伴侶,在婚姻裡,就是典型的

吞噬型伴侶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吞噬型伴侶”,以及婚姻中的邊界。

“吞噬型伴侶”,與控制感缺失有關

月收入30萬,在日本,可以把日子過成什麼樣?

即便不算是特別優渥,但吃飽穿暖總不是問題吧?

可亞紀為了改裝車,每月留給全家的伙食費只有10000日元(大概人民幣五百八十多)。

生活這麼拮据,那她改裝的車又什麼樣呢?

一臺不足600cc的輕機動車,價值156萬日元。

改裝費,整整花了800萬日元。

而且,還在繼續。

完全不顧家人,把家庭收入都用來拿來滿足自己。

亞紀就是典型的“吞噬型伴侶”。

在婚姻裡,如果遇上這種伴侶,很容易被控制。他們會用各種方式突破邊界,只為了自己爽。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

吞噬型人格與控制感有關。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有幾個關鍵期,

而與控制相關的,是肛門期。

一個孩子兩三歲時,開始形成自主意識。

這個時期,他會去探索這個世界。

如果家長給空間讓他自由探索,同時保護好他,他就會慢慢知道:

有些東西可控,有些不可控。

他的控制感是有彈性的,可以根據環境調整。

而如果在這個階段,過度保護,或者完全不管孩子,讓他受傷,就會形成病態的控制感。

長大後,

可能會過度控制,也可能因為害怕,覺得世界就是失控的,不敢控制。

“吞噬型伴侶”就是前者。

這樣的人,往往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而非現實世界。

在亞紀的心理世界,

她已經和改裝車這個愛好融為一體,改裝車就像是她的部分自我。

與此同時,她的丈夫、婆婆、孩子都成了她控制的物件。

他們的存在,對亞紀來說,就是用來滿足自我的。

你也有可能自我創造被吞噬的感覺

要注意的是,

婚姻裡你有被吞噬的感覺,並不一定意味著,你的伴侶就是“吞噬型”。

《82年生的金智英》裡,和大多韓國家庭一樣,

金智英家重男輕女。

金智英小時候,媽媽給弟弟泡奶粉,她用手蘸掉落在桌上的奶粉吃。

奶奶看見,就會從背後狠狠拍她,好像在說:“你竟敢偷吃我孫子的奶粉”。

爸爸出差,給弟弟帶回來有刻字的鋼筆,她只能拿到一本很普通的筆記本。

不僅僅是家庭,學校、社會,到處都充斥著重男輕女的觀念:

上小學被男生欺負,老師笑著說“他是喜歡你啊”;

公交車上被性騷擾,父親訓斥的是她;

上大學後戀愛分手後,學長評價她是“被嚼過的口香糖”;

……

在這樣的環境下,金智英大學畢業後,很快就嫁人生子了。

和大多數韓國女人一樣,她做起了全職家庭主婦。

可卻有人嘲笑她是“靠先生賺錢來買咖啡的媽蟲”。

長久的壓抑下,她得了“怪病”:

總無意識地說“鬼話”。

過節回婆婆家,金智英幹了很多活兒,可婆婆還是嘲笑她。

突然,金智英以自己母親的身份對婆婆說:

“親家,我們智英已經很努力了,你有沒有想過,她也很想回到自己家,和家人團圓呢?”

金智英的老公大賢,並非“吞噬型伴侶”。

他會承擔家務,會反省自己,還會鼓勵她做心理諮詢等等。

但金智英還是被吞噬的,而吞噬她的,正是她自己。

常年對權威、社會文化的無力反抗,給她帶來很大的委屈感。

這份委屈一直伴隨著她,走進婚姻裡。

隨時會被觸發。

不僅是重男輕女,童年被拋棄、被忽略,被父母傷害的人,都很容易有“被吞噬”的感覺。

童年的傷,讓他們更渴望被愛,渴望被認同。

所以,他們會對親密關係有更高的期待。

甚至,幻想伴侶是一個完美的愛人。

可他們本身對自己是不夠自信的。

為了得到伴侶的愛,總覺得自己要很努力。

不自覺地就放棄了邊界,做很多迎合對方的事,逐漸淹沒自己。

而這樣的過度努力,又會讓他們越陷越深。

婚姻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婚姻的本質,是兩個人彼此出讓一部分邊界。

互相融入,但也保持獨立性。

劉若英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過,她們家有兩個書房。

平時,她和她先生各自去書房做自己的事兒。

空閒時,就到客廳,一起看看電影、聊聊天。

像這樣親密又獨立的關係,就是比較健康的婚姻關係。

那我們怎麼辨別,自己的婚姻關係是不是健康呢?

可以從“融合”和“獨立”兩個維度來檢驗。

融合的維度,體現的是婚姻關係的親密度。

比如你們是否有共同的朋友圈、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愛好,等等。

這些共同的部分,代表著你們能有多親密。

獨立的維度,體現的是婚姻裡的自我價值。

比如你們是否有各自的工作(全職媽媽也是一種職業);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愛好,等等。

不管在什麼關係裡,這些獨特的部分,都是關係存在的基礎。

一段婚姻,既有融合,也有獨立,邊界就是健康的。

反之,沒有融合,或者完全被吞噬,就是邊界受損。

《82年生的金智英》結尾,金智英開始接受心理諮詢,也重返職場,努力活出自己的價值,她在主動結束“被吞噬”的感覺。

同樣的,如果你在婚姻裡也有類似被吞噬的感覺,

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和另一半主動說說你的感受。

被伴侶吞噬時,很多人會忍,覺得“忍忍就過去了。”

但忍的殺傷力更大,要麼自己抑鬱,要麼有一天徹底爆發。

你可以向另一半表達你的感受。

告訴Ta:“你做……的時候,我有很大的壓迫感,感覺被你剝奪了“。

然後,等待對方反饋。

其次,根據反饋調整你的行為。

如果對方給你了正向的反饋,比如Ta表示自己願意調整。

那麼,你可以明確地告訴對方,你希望Ta為你做什麼。

要求越具體越好,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我們的需求。

如果對方對你的話熟視無睹,毫不在意,那麼你需要評估:

你還可以繼續忍受嗎?

這段婚姻,你還有別的支援的力量嗎?

你還可以怎樣支援自己?

實在不行的時候,你有結束的能力嗎?

瞭解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及有什麼資源可以幫自己滿足需求。

之後,做對應的選擇就可以了。

此外,要學會用積極的視角看待關係。

沒有完美的關係,但我們可以努力讓關係更完美。

所以,感覺被吞噬的時候,問一問自己:

我是不是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

我有沒有讓他覺得傷害我是可以的?

他是不是也有努力付出,而我沒看到?

如果答案全是否定的,你被吞噬感也依舊強烈,那麼,你大機率是真的遇到了一個“吞噬型伴侶”。

這時不妨大膽做出選擇,不要讓自己的人生陷落在絕望裡。

寫在最後

電影《消失的愛人》裡,一位妻子為了控制丈夫,不惜殺人。

影片最後,被“控制”的丈夫絕望地問妻子:

“你在想什麼?我們對彼此都到底做了什麼?”

和相遇之初的慶幸比較起來,這時候的絕望和迷茫,像是對婚姻的嘲諷。

雖然“再恩愛的夫妻也有過不少於999次離婚的衝動”。

但越過那些雞毛蒜皮的小爭端,

在婚姻中過得是不是足夠舒展,是我們不可忽略的原則。

因為,被吞噬的婚姻關係,不僅會導致身心疾病,也會讓你變得越來越消極,越來越討厭這個世界。

選擇婚姻,是為了幸福,是為了和生活的美好相遇。

成熟的愛不應該“吞噬的”。

而是我們在一起,彼此都舒服。

作者簡介:原文作者楊思遠,動力學心理諮詢師,心理學科普作者,著有《別讓壞情緒,毀了你的人生》,個人公號:思遠心舍。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萬年輕人在這裡自我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