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阿拉伯的繁榮與瓦解,以及各王朝的建立

引言

阿拉伯人所征服的敘利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伊朗等地,都是世界文化發達較早的地區。遊牧民族固有的文化受被征服民族文化的影響,又吸收希臘和印度文化的許多成分,逐漸融合滲透,形成新的阿拉伯文化。當時很多阿拉伯文的著作都是由各族人寫成的,阿拉伯文化實際上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共同的創造。

阿拉伯文化

8世紀中期,造紙術從中國傳入,10世紀末紙已完全代替了羊皮紙和紙草紙,對於阿拉伯文化的儲存和傳播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

帝國各地清真寺一般都附設圖書館和學校。10世紀時,巴格達、摩蘇爾、設拉子、巴斯拉、莫夫等地都有獨立的圖書館,成為帝國各地的文化中心。隨著伊斯蘭教的傳佈,阿拉伯文化在亞洲和非洲發生很大影響;向西又透過西班牙等地影響了歐洲,許多希臘著作都由阿拉伯人介紹才又為中古時代的西歐所知。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法,也都是先傳入阿拉伯帝國,然後傳入西方。對於東西文化的交流,阿拉伯人起了很大作用。

阿拔斯朝建立後,阿拉伯人大量翻譯希臘古典著作,進行研究,並作出許多新的貢獻。阿拉伯數學家確定三角學中正弦、餘弦和正切的概念,創立了代數學。

花刺子模的穆罕默德·伊本·穆薩(約780-850年)關於數學的著作,直到16世紀還是歐洲大學使用的主要教本,也是第一部代數學的著述。

阿拉伯人制造出比較精密的測定天體和地球的測天儀,9世紀前期在巴格達設立天文臺。札比爾·伊本·哈揚(8世紀後期)是有名的化學家,重視實驗,改進蒸餾、過濾等方法。

在醫學上阿拉伯人也作出了顯著貢獻。布哈拉的阿維森納被稱為“醫中之王”

,他的《醫典》標誌中古時代阿拉伯醫學的高度水平,自12到16世紀一直被西方醫學界目為權威著作。

這個時期也出現一些介紹各地情況的地誌。阿拉伯商船東西航行,積累了豐富的航海和地理知識;又利用數學測量經緯度,發展了希臘人的地圖學。阿拉伯歷史著作有兩種體裁。一種是編年體,以塔巴里(838-923年)的《編年史》為代表,從遠古敘述到915年,儲存了豐富的阿拉伯史資料。另一種是以類相系的紀傳體,按朝代、國王、民族等敘述,10世紀馬蘇第的《黃金草原》可為代表。馬蘇第曾到過埃及、東非、敘利亞、伊朗、印度、東南亞等地。這部鉅著共三十卷,一直敘述到947年,其中包括各地的地理和社會風習。

阿拉伯人的文學藝術也有傑出成就。

對世界文學有重要貢獻的《天方夜譚》,以6世紀的波斯故事為根據,吸收印度、希臘、希伯來、埃及等地的童話寓言等,於10世紀中期初步形成,12世紀最後編定。

這部奇麗動人的故事集反映阿拉伯帝國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表現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伊斯蘭教正統教派反對偶像,禁止在雕刻繪畫中表現生物,所以雕繪生物的藝術不發達。但是精巧的藝匠往往利用阿拉伯字母與幾何圖案形成精緻複雜的花紋。在宏麗精美的清真寺建築和裝飾上,可以看到阿拉伯人繪畫、雕刻、鑲嵌藝術的卓越技巧。

五至十一世紀的中亞嚈噠人國家

4至5世紀匈奴西侵時,遊牧的嚈噠人開始活動於中亞一帶。一般認為嚈噠人是與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印度和東羅馬史家都稱之為“白匈奴”。他們可能原住在阿爾泰山下,因受柔然的攻擊而南遷;也可能是起源於中亞吐火羅地方。

5世紀初,

嚈噠

人滅貴霜,在阿姆河南岸巴克特里亞建國。

484年,又擊敗伊朗,迫其納貢;然後南侵印度,佔領旁遮普。當6世紀初,吸噠的勢力臻於極盛。控制的地區東起我國蔥嶺以及和闐一帶,西達裡海東南呼羅珊,北抵天山北麓,南到阿富汗中部的伽色尼以及印度西北犍陀羅地方,成為貴霜帝國的繼承者。但是吸噠人的國家是靠武力擴張建立起來的,沒有共同經濟基礎。567年,吸噠國家在突厥和伊朗夾攻下滅亡,大部國土為突厥人所佔有。

突厥人的興起和突厥汗國

繼嚈噠人之後控制中亞的是突厥人。5世紀時,突厥人居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從事遊牧,服屬柔然。6世紀初,突厥部落酋長土門滅高車,並其部眾。552年,突厥與北周合力擊敗柔然,其餘眾向西方逃走。土門自為國王,稱伊利可汗。

突厥滅柔然後國勢益強。567年,與薩珊朝伊朗聯盟,共滅吸噠。雙方以阿姆河為界,河南屬伊朗,河北歸突厥。從此東起遼水上游,西至鹹海,南達青海,北包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都在突厥控制之下。在對外戰爭過程中,可汗和他的扈從以及部落貴族等獲得大量財富,統治地位日趨鞏固。部分牧民由於勞役繁重,日益貧困,被迫依附於富豪牧主,成為他們的剝削物件。突厥每當征服一個地區之後,可汗就把它連同人民授予葉護或其他首領,作為封建領地,有法官和稅官等協助統治。各地的富豪牧主是突厥統治的支柱。

6世紀中期,土門之弟室點密已據有阿爾泰山以西中亞一帶,稱葉護,其後漸強。到7世紀初,突厥最後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東突厥中心在蒙古,西突厥中心在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中亞成為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這時中亞農業地區的生產力有了發展。耕地和灌溉面積都擴大了,塔什干地區種植粟和小麥,並學會中國的繅絲法。

玄奘曾提到中亞各地如撒馬爾罕和恆邏斯等商業興盛的城市。

平吉幹特的發掘證明,6、7世紀時中亞的城市規模不大,約容居民三、四千人。其中有設防的大院,為富人所居。富人佔有城外的土地,並從事貿易。這種城市還不是手工業的中心。手工業者依附於富人,或竟成為他們的奴隸。由於地當東西交通要道,與印度和中國的貿易非常繁盛。粟特商人在對外貿易中起了重要作用。627-647年,即唐太宗貞觀元年至廿一年,撒馬爾罕及其附近地區有二十個使節團派到中國,往往有商隊隨行。粟特商人運往中國的商品主要是玻璃、馬匹、寶石等;從中國運回中亞的主要是絲綢。

阿拉伯人征服中亞和中亞各族人民反阿拉伯統治的鬥爭

630年東突厥被唐朝滅亡後,西突厥與唐朝仍常有衝突。

唐朝乘其內部分裂,於640-648年間,先後經略高昌、焉耆、龜茲、疏勒等地,置安西都護府。唐高宗即位後,派兵進擊屢次進攻唐朝州縣的西突厥。657年,可汗被俘,西突厥滅亡。原屬突厥的附庸國如吐火羅和所謂昭武九姓的康國(撒馬爾罕)、安國(布哈拉)、石國(塔什干)等,也都向唐朝納貢。西突厥滅亡後,突厥族繼續在中亞山區生息活動,在以後中亞和西亞的歷史上仍佔重要地位。

7世紀30年代,阿拉伯人的勢力擴充套件到中亞。他們在征服伊朗、佔領莫夫後,於651年到達阿姆河流域。705年起,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庫泰拔對中亞作最後進攻,整整用了十年(705-715年)的時間,征服了河中地區。當時中亞政治分裂,統治者內訌。庫泰拔利用當地統治者的內部矛盾,實行各個擊破。花刺子模的軍隊就曾參加712年對撒馬爾罕的圍攻。各地的封建主又力圖與阿拉伯人妥協。當阿拉伯軍隊進兵花刺子模時,當地的統治者就與庫泰拔聯合鎮壓農民的反抗。這樣,到715年,阿拉伯人最後征服中亞的大部分地區。

阿拉伯軍隊在征服中亞的過程中,大肆破壞和掠奪。庫泰拔從中亞掠走居民約十萬人,把他們變為奴隸。哈里發為了鞏固對中亞農業地區的統治,把大批阿拉伯人遷移到新佔領的城市和鄉村,派總督統治,同時竭力傳播伊斯蘭教。

阿拉伯統治者的壓迫和專橫,引起中亞各族人民的反抗,一部分封建主德赫幹也不滿。

撒馬爾罕國王古拉克曾於718年(或719年)請求唐朝幫助他反抗阿拉伯人的統治。

直到8世紀初,費爾干納地區尚保持獨立。反對阿拉伯統治的粟特人很多遷居到費爾干納。平吉幹特的統治者也曾集結一萬多人起來反抗,後來被阿拉伯軍隊在忽氈包圍,被迫投降。男人遭到屠殺,婦女和兒童被分配給阿拉伯軍士作奴隸。

阿拉伯帝國原規定接受伊斯蘭教的農民免除人頭稅,但當許多粟特農民成為穆斯林之後,阿拉伯統治者又以武力迫使他們納稅。728年,粟特人舉行大規模起義,整個費爾干納地區都掀起反抗鬥爭。許多封建主乘機混人起義隊伍,很多遊牧的突厥部落也與粟特人聯合。但起義者很難抵抗阿拉伯的優勢兵力,粟特人和突厥人的聯軍在堅持十年之後,於737年失敗。力圖保持自己財產和特權的大封建主,又與阿拉伯貴族勾結,接受伊斯蘭教。

747年在呼羅珊爆發的阿布·穆蘇里姆起義,有許多中亞農民和手工業者參加。阿拔斯利用了這次起義推翻倭馬亞朝,自立為哈里發。新的王朝在中亞依舊實行高壓的外族統治,迫害曾被利用的起義者,殺死其領袖穆蘇里姆。不久,中亞塔什干國王為唐將高仙芝所俘,其子與阿拉伯聯合,欲攻安西。

751年,唐朝進兵怛邏斯河附近,被阿拉伯軍擊敗。以後唐因安史之亂,無力遠顧,退出中亞。

於是阿拉伯在中亞的統治勢力更其擴大和加強了。

776-783年,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發生了粟特農民起義,反抗阿拔斯朝的統治者和本地的大封建主。起義的領袖是雜湊姆·伊本·哈金,他參加過阿布·穆蘇里姆起義,並被監禁了十五年。從監獄逃出後,他立即到河中地區組織鬥爭,宣稱自已是神的化身,凡人不能忍受他臉上的光芒,因此經常用綠布蒙面,時稱“蒙面者”。起義群眾奪取本地封建主和阿拉伯貴族的土地,自行分配,並且佔領許多城市和堡寨,逼近撒馬爾罕城下。山區遊牧的突厥部落支援起義農民,封建主及其武裝則支援阿拉伯貴族。經過長期頑強的鬥爭,這次農民起義也失敗了。

806-810年,中亞各族又發生一次反抗阿拉伯統治的鬥爭。他們攻佔撒馬爾罕,殺死總督,然後席捲從花刺子模直到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突厥和其他遊牧民族也參加進來。哈里發馬門派兵鎮壓,同時以特權和土地為釣餌,收買動搖變節分子。反抗阿拉伯的力量漸趨分化瓦解,最後遭到失敗。

阿拉伯統治的解體和中亞各王朝的建立

在阿拉伯人統治下的中亞地區,封建關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9、10世紀時,大部分土地、首先是農村公社的土地變為國有,其中一部分轉到阿拉伯貴族的手中,還有一部分仍為當地封建主德赫幹所有。從前農村公社的農民變為封建依附農民。

9世紀後期,阿拉伯帝國日趨分裂。塔吉克人的薩曼王朝(874-999年)推翻阿拉伯在中亞的統治,佔領布哈拉,統一河中地區。伊思邁爾統治時期(892-907年),薩曼朝的版圖北達鹹海,南至印度河上游,東至阿姆河與錫爾河上游,西迄裡海,成為中亞最強大的國家。

10世紀時,薩曼的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統治者依靠突厥部落的軍隊,建立集權專制。軍隊由傭兵和奴隸混合編成,受突厥軍官指揮。

突厥軍官獲得很多領地,形成一個特殊的封建主階層。首都布哈拉和撒馬爾罕、莫夫等,不但是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和東西各國都有很活躍的貿易關係。

薩曼朝的學術也很昌盛。宮廷中有許多詩人、學者,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寫作。布哈拉的王家圖書館藏有各種著作的寫本。薩曼王朝著名詩人菲爾多西(934-1021年),以三十多年的時間寫成有名的詩篇《列王記》,用史詩的形式敘述神話中伊朗英雄的動人故事和伊朗各族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11世紀前期,中亞的著名學者還有阿維森納和阿比魯尼。阿維森納(980-1037年)是塔吉克人。他的醫學和哲學著作代表中古阿拉伯學術的成就,在伊斯蘭國家中享有極高的聲譽。阿比魯尼(973-1048年)是一個淵博的學者,曾經提出關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假說。他對天文的觀察和關於經緯線的概念,都較希臘人為準確。

10世紀末,薩曼王朝走向衰落。它受到各突厥部落和伽色尼的馬穆德聯合攻擊,終於滅亡。

伊朗東部呼羅珊地方在9世紀後期處於波斯薩法爾王朝(867-908年)的統治之下。薩法爾王朝力圖向東佔領河中地區,但在900年為薩曼朝伊思邁爾的軍隊所敗。呼羅珊、塞斯坦、塔拔里斯坦(裡海南岸,一名馬贊德蘭)等大部分領土併入薩曼的版圖。10世紀後期,薩曼朝呼羅珊總督突厥人阿爾普特勤在今阿富汗建立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馬穆德在位時期(998-1030年),曾多次侵犯印度,用掠奪來的大量財富把伽色尼改建為輝煌壯麗的城市。伽色尼朝版圖除阿富汗以外,還包括伊朗東部、花刺子模和中亞南部、印度北部。伽色尼是一個以土地國有為基礎的封建國家。馬穆德實行極端的集權專制,在他統治下的各族人民處於奴隸一般的地位。封建主巧取豪奪,人民破產。馬穆德死後,封建主不斷內訌,人工灌溉系統破壞,許多良田變為荒野。自1037年起,北部領土為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到1186年,伽色尼朝被新興於阿富汗境內的廓爾王朝所滅。

塞爾柱突厥帝國

塞爾柱突厥人是突厥人的一個分支,公元1000年左右,在酋長塞爾柱率領下,從中亞北部草原遷到錫爾河下游地帶,接受了伊斯蘭教。約在1025年,他們又移居到呼羅珊北部,稱臣於伽色尼朝的馬穆德。當伽色尼國家衰微後,塞爾柱的孫子吐格利爾拜格得到呼羅珊貴族的支援,於1037年打敗伽色尼王馬蘇德,在很短的時期內就據有伊朗的大部分。

1055年,吐格利爾拜格進入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蘇丹稱號,成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哈里發只保留宗教首領的地位。

吐格利爾拜格的侄子阿爾頗·阿爾斯蘭繼位為蘇丹(1063-1072年),繼續擴張領土。1071年,拜佔廷所屬小亞的大部盡歸突厥人手中。馬立克在位時(1072-1092年)是塞爾柱帝國的極盛時期。帝國的東部不但包括布哈拉、撒馬爾罕,而且擴張到錫爾河以東,服屬喀什噶爾;西部奄有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和小亞,直抵地中海東岸。

1087年,首相莫爾克實行軍事采邑制,規定農民用實物繳納田賦,采邑主將田賦的一部分繳入國庫。農民還有許多其他義務,如擔負過路官吏和軍人的費用、修築道路堤壩等。莫爾克允許采邑主世襲土地,擁有私兵的大封建主尤其如此。這一措施導致封建勢力的增長和帝國的分裂。到11世紀末和12世紀初,塞爾柱帝國開始瓦解,分為許多小國。敘利亞有安條克、大馬士革、阿勒頗、的黎波里,兩河流域有摩蘇爾蘇丹國,小亞細亞有魯姆蘇丹國等。這些小國之間經常混戰,更加削弱塞爾柱帝國的力量,給入侵的外族以可乘之機。

12和13世紀之交,花刺子模征服中亞和伊朗的大部領土,塞爾柱帝國便完全解體了。

結語

塞爾柱帝國的文化很發達。首相莫爾克是波斯人,重視文化事業,採取很多發展科學和藝術的措施。巴格達等地設立學院,其中有些組織細則為以後歐洲大學所取法。當時傑出的哲學家、詩人、數學家、天文學家奧瑪爾·卡雅姆(1040-1123年)不僅首創押韻的四行詩的體裁,而且製造了星座表,改進了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