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第一心理| 個體心理學專欄第七十九講| 父母的品質會遺傳給孩子嗎?

第一心理 | 個體心理學專欄第七十九講

本文選自【第一心理】付費心理課程《個體心理學2:追求優越的自卑者》。以下是本章內容摘要:培養耐心的三個細節;父母的品質會遺傳給孩子;棉花糖實驗與心理復原力。歡迎關注百家號第一心理,購買專欄,尋找屬於你的心理解析。

本專欄將以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為理論體系,對個體進行深度剖析,主要內容涉及:自卑感、補償心理、創造性自我、社會意識……

生活中很多人缺乏耐心,並且覺得耐心是一個人先天的品質。

其實耐心主要是靠後天的環境教育和自我管理。

我們如何才能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培養耐心這種品質呢?

抱持性環境

我們往往會發現那些非常有耐心的人,他的父母往往也是非常有耐心的人;而那些非常急躁的人,他的父母也是急性子。

一個人是否具有耐心品質,首先就表現在他的家庭教養環境如何。

溫尼科特在《親子關係理論》中講精神分析的時候強調,

創傷最終要歸結為一個人的自我控制之下。

但是嬰兒期卻不同,在嬰兒期發生的事情是超過嬰兒的控制範圍的(文中的嬰兒期指的是年幼的兒童)。

溫尼科特強調嬰兒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都是在和母親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為此他提出了足夠好的母親和抱持性的環境。

足夠好的母親指的是能夠及時滿足嬰兒需要和提供適量的挫折的照料者,而的環境是這個足夠好的照料者創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父母身上的品質去推測孩子身上會具備哪些品質。在耐心品質的培養問題上存在一個悖論,那就是想要一個人擁有耐心,它的前提是需要這個人被耐心對待過。

這是因為一個耐心的母親,她的孩子的需要大部分都會被滿足,這個孩子就會在這個滿足的基礎上接受母親有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然後去整合這部分體驗,變得更加擁有耐心。

而一個缺乏耐心的母親,她的孩子的需要大部分都不會被滿足,這個孩子就會認為母親是不好的、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的,沒有辦法在這個養育的過程中發展出忍受挫折的能力。

活在當下

斯坦福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

棉花糖實驗

研究人員讓數十名兒童都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然後在桌子上放有兒童喜歡吃的棉花糖,並且告訴他們,可以選擇直接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