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很多關係中的苦,都源於我們的自以為是

01

衝破思維的牢籠

前兩天看到一個家長分享,忍不住也要拿出來,講給大家聽:

今天中午飯馬上要做好了,老三跑過來,說:“媽媽我餓了,我要吃飯了。”

我說:“馬上可以吃了。”

女兒說:“我餓了,我等不了。”說著拿了包泡麵,自己搞泡麵吃。

那一秒鐘,我火馬上就上頭了。

心想:為娘在廚房幹了一兩個鍾,一心一意想做點營養健康的食物給娃們吃,結果不吃了,還居然吃泡麵。

但一秒鐘就一秒鐘,我馬上就轉過來了。

我做飯是我願意的,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覺得健康營養也是我自己認為的。

我做的事情不是要誰看見欣賞與否,都不影響我做事情的價值!

想到這裡,本來拉下來的臉,馬上笑起來了。

“哇塞!我寶貝女兒怎麼這麼厲害了,居然能自己燒水泡麵,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媽媽哪天不在身邊也餓不著了,哇真的長大了,越來越不要媽媽操心了。”

女兒開開心心地吃著自己泡的面,臉上還得意得不要不要的。

不學習之前我一定會很生氣,堅決不讓女兒吃自己泡的面,要吃我做的飯。

為什麼?

是我自己價值感太低,我做的事情要別人認同,孩子沒吃我做的我受不了。

學會放下允許欣賞孩子,這個真是時時刻刻考驗著我。

不學習真的會天天一地雞毛,我不想再做那個為你好,孩子受不了的媽媽了,很多關係中的苦就源自我們的自以為是,我要破了自己的主觀自以為是。

人世間最大的牢籠,就是一個人的思維認知。

受思想禁錮的人,看到的都是負面消極的問題,感受到的都是不被理解的委屈或憤怒。

02

改變認知,擴大格局

《曼陀羅》中講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同一樣東西,有人視之為寶,有人視之為草;

同一件事情,父母覺得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覺得煩惱,避之不及。

是什麼的問題?是事情本身嗎?不是的。

是人與人之間看法和觀點不同,本質上是認知的差異。

農場裡有一頭豬、一隻羊和一頭奶牛。有一天,農場主要把豬拉走,豬知道後哀嚎不止。

這時,旁邊的奶牛和羊忍不住了,說:“兄弟啊,主人只是抓你一下,你撕心裂肺地哭什麼啊?主任也經常抓我們,你聽到我們哭了嗎?”

豬嘶喊道:“兄弟們,你們不知道啊,主人抓你們只是要你們的牛奶和羊毛,抓我,卻是要我的命啊,我回不來了呀……”

同一件事,處於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認知和思維模式。

奶牛和羊看到的是自己的經歷,無法感受到豬的恐懼,所以即使豬再難過,它們也無法理解,甚至覺得豬“無理取鬧”,令人厭煩。

所以,我們不能總是以自己的認知來判斷別人的喜惡。

就像前面家長分享的案例:自己辛苦做飯,想讓孩子吃好,有錯嗎?沒有錯;

女兒等不及媽媽做好飯,想吃泡麵,自己動手做好,有錯嗎?也沒有錯。

只是媽媽和女兒的想法不同。

等媽媽意識到問題所在,馬上轉變自己的思維,放大自己的格局,不但問題解決了,而且學會了欣賞認同孩子。

這就是認知的高度,另闢蹊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03

家長的認知,決定孩子的命運

我們都知道,人們對一件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認知,從而出現不同的態度;態度不同,又會讓人做出不一樣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就決定了不同的結果。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就能考上好學校,考上好學校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這些想法好像是順其自然就會發生的事情,但家長這樣的認知其實是狹隘的。

生活中很多的例子告訴我們:成績好的孩子80%都會出現厭學、休學的情況;成績好、上名校的孩子自殺率遠遠高於普通成績的孩子。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的孩子承受著更大的壓力,他們的心思更加的敏感脆弱。

眼中只有成績的父母,心中只在乎自己感受的父母,無疑是將孩子推向絕境的關鍵因素。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張白紙,想要他取得怎樣的結果,擁有怎樣的命運,幾乎取決於父母的思想認知——“怎麼畫”。

所以,改變自己的認知,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是家長必須具備的能力,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正確對待,每個家庭都收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