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人到中年最痛的領悟

《小窗幽記》有云:

“世間萬物皆有度,無度勝事亦苦海”。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無度無節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鋒芒太露,必遭人妒;忍讓無限,泛善可欺;脾氣越大,福氣越少。

歷盡滄桑才明白,凡事有度,才能有進有退;該收就收,才能善始善終。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學會收起自己的軟弱。

善良也要有尺度,毫無底線,相當於輕賤自己。

巴金先生《寒夜

》裡的主人公汪文宣,生性善良而懦弱。

在家裡,他總感覺自己配不上妻子,處處遷就忍讓,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這段感情。

在公司裡,他唯唯諾諾,面對同事的刁難,他從來不敢據理力爭,而是選擇忍氣吞聲。

當自私霸道的母親趕走妻子後,他的內心萬分痛苦,卻無奈屈從。

長期的委屈求全,讓他不堪重負,最終精神和身體都被壓垮了。

一味地取悅別人,結果就只能是委屈自己。

不敢捍衛自己的底線,註定是一場活得憋屈的災難。

自媒體作者週週回憶,初到新公司時,因為人生地不熟,他行事非常謹慎小心。

有次因為工作事宜,同事和他起了爭執,他選擇了默默忍讓。

也正是因為這樣,別人常常使喚他,雜七雜八的事情都會交給他去處理。

但是年終獎金髮放時,他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還有一次,同事擅離職守,工作出現狀況,事後卻把責任推卸到他的身上。

忍無可忍的他,終於選擇了爆發。

他請求主管嚴查此事,而且,當著眾人的面,放出狠話:“大家都是平級,以後自己的工作自己負責,我絕對不會再給誰背鍋。”

就這樣,他不僅澄清了自己的清白,也讓同事此後不敢再輕視自己。

職場也好,生活也罷,從來不缺少聽話的老好人,而只缺少有魄力有能力的人。

太過軟弱,就是給別人製造傷害你的機會,無條件的忍讓,只會慣出別人的蠻橫無理。

古語說得好:“君子可內斂,不可懦弱。”

活著,不要窩窩囊囊被人拿捏,有底氣,有原則,你才能掌控生活的主動權。

《菜根譚》有句話:

“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很多事情,贏在和氣,輸在脾氣。

聽聞一則故事,感慨很深:

民國時,有位老闆在城中最繁華處開了一家酒館。

因為酒菜品味不錯,許多人慕名而來。

生意越來越好,老闆應接不暇,性子也變得越來越大。

一天,一位客人吃到半飽,嚷嚷這菜有點鹹,吃不慣。

老闆陰沉著臉,氣呼呼地說道:“怎麼可能?這麼多人吃飯,肯定是你故意找茬!”

客人聞聽自然不滿,於是,你一言,我一語,兩人起了爭執,甚至到最後還動起了手。

這事傳出去以後,店裡的生意也逐漸慘淡起來。

數月後,老闆不得不轉租酒館,悻悻而去。

所謂“和氣生財”,行走江湖,何必為點小事耿耿於懷?

既傷和氣,亦損自身,得不償失。

要知道,有脾氣,不代表有個性;能控制脾氣,才說明有能耐。

說到控制脾氣,不得不佩服司馬懿。

諸葛亮生前北伐曹魏,司馬懿料定他要速戰速決,於是嚴防死守,打算逼退蜀軍。

諸葛亮想盡辦法刺激司馬懿,甚至派人送去女子的衣服,刺激司馬懿出戰。

此招,激怒魏軍眾將,唯獨司馬懿鎮靜自若,這“制怒”的功夫堪稱一流。

果不其然,諸葛亮後勤不支,被迫退軍,無功而返。

正所謂: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為常人所不能為。

學會收斂,用理智駕馭情緒,不讓自己敗於憤怒,心平氣和,才能從容不迫。

真正有本事的人,掌控得了自己的脾氣,也掌控得了自己的人生。

三國時李康在《運命論》指出: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堆出於岸,流必湍之;

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不善於隱藏自己,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誹謗和攻擊。

明朝才子唐伯虎,16歲時,就以第一名成績考上秀才。

恃才傲物,難免生出驕矜淺薄之氣,癲狂不羈。

在進京會試中,唐伯虎更是把“人不瘋癲枉少年”這句話發揮得淋漓盡致。

會試後學子們一同飲酒,他豪言:“諸位都無需再爭了,榜首必定是我!”

學子們心裡不服,但都以為他這是酒後失言。

放榜出來,唐伯虎果然高中。

有人出於嫉妒,四處放話,聲稱其中必有內幕。

官府徹查此事,唐伯虎不幸受到牽連。他被關入獄中一年,而且被判“貶為小吏,永世不得為官”。

縱然才華橫溢,無奈悲涼一世。

明代學者呂坤說:“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做人,不僅身段要軟,更要懂得收斂鋒芒。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學識淵博,然而他從來都是謙遜低調。

曾經有人為難蘇格拉底:“世人都說您精通學問,能否請您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

蘇格拉底笑著說:“三尺。”

那人哈哈大笑:“倘若天與地之間距離三尺,那我身高五尺,還不把天戳個窟窿?”

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道:“所以,人要懂得低頭。”

正所謂:

“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低調,不僅是一個人生存的智慧,也是一個人積蓄能量、沉澱自我的能力。

越是境界高的人,越是謙卑低調,虛懷若谷。

他們都懂得:人世滄桑,常懷謙卑之心,常行律己之事,才能行穩致遠。

梁實秋曾說: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能做的事。”

審視自身,懂得收斂,是成年人最大的智慧。

收起你的軟弱,勇敢活出自我;收起你的脾氣,前路行穩致遠;收起你的鋒芒,方能沉澱心性。

中年以後,漸漸懂得,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就是一場不斷領悟的過程。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願你擁有掌控自己的能力,勇敢且溫柔,從容且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