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一個人混到最後,身邊一個朋友也沒有,說明他在這3個地方不簡單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寫道: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人們常說,朋友多了路好走;

其實,真正遭遇過人性黑暗和社會毒打的人,會深刻地明白,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沒有那麼高尚和堅不可摧;

當下這個社會,人心浮躁,普通人很難有機會,去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來換取和體驗一段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友情;

所以,即便是一個人年輕時能呼風喚雨,熱熱鬧鬧地讓人羨慕,可是到了中年或者老年,發現身邊沒什麼朋友,也不必過於傷感和介懷。

朋友多的,不一定都是真心,朋友少的,可能會與你患難與共。

相反,那些沒有朋友,不喜社交的人,往往在這3個方面很不簡單。

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莫言說: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

成熟的人,已經熟諳了社會的執行規則,懂得要想得到些什麼,就必然要失去些什麼,人生從來不完美,有舍才有得。

這樣的人,知道朋友可遇不可求,真正的朋友,必然要經過各種考驗,而不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隨便

交到

的熟人。

人生向來同甘容易共患難難,當一個人窮困潦倒時,所謂的朋友,只是解悶和排遣寂寞的,個別幸運的,能遇到終身相守的朋友;

可一旦你發達了,要麼身邊那些朋友變成了嫉妒的樣子,要麼跟你沒有共同話題,漸行漸遠;

所以,與其對抗人性,為人心變得涼薄陌生而寒心,不如‘適應’人性,順從人性,在社會上學會與人進行價值互換,互相幫助著共同前行;

在這個過程中,你實現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捨去了與朋友的情感聯結;

等你走上人生巔峰,或是歷經困苦找到了人生方向的時候,依然還有朋友能留在你身邊,那麼這個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如果沒有,那也是你逃不過的宿命,畢竟,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要什麼,也真正實現了它。

懂得獨立自主,更加精緻地生活

《一句頂一萬句》是作家劉震雲最滿意的作品,小說中描述了主角楊百順,也就是後來的吳摩西,終其一生,都在覓知音的故事。

在每個人生當口,他都在渴望認同和陪伴,與合得來的人“噴空”(河南方言聊天的意思);

可這些人總是能幫他撐過一段時間,而後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巧合、摩擦和誤會,讓自己重新陷入無限的寂寞和孤獨中。

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吳摩西”,在人群中,希望受歡迎,被需要,被欣賞。最好能有一直能理解自己,喜歡自己的人;

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身邊有所依靠,你就會對人形成情感依賴,別人說什麼做什麼,都能左右你的情緒,對方和你失聯了,你還會難受好一陣,對方和你起爭執了,你還要花費心力去解釋。

人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個去繁就簡,去粗取精的過程,不必把時間浪費在與多人的互動往來中,專心做自己的事,才能讓自己更加獨立,收穫精緻的生活。

習慣與自己相處,才能讓自己保持清醒冷靜。遠離喧囂,也能

保有

自己內心的那一份安寧。

擁有超越他人的眼界和對事物的洞察力

有人說:智商這個東西,上去了就下不來了;

當一個人周圍,幾乎沒有說得上話的人,要麼是這個人水平太低,卻到了很高的圈層;

要麼是周圍人水平有限,只有他看得通透,看得長遠。

明眼人都清楚,第一種情況幾乎不會發生,因為優秀的人,圈子就那麼大,你不在

那個層次

,就進不去那個圈層;

而第二種情況會經常發生;

如果一個人混到最後發現身邊一個朋友也沒有,這不能說明你人緣不好,缺乏能力,恰恰說明了你的與眾不同,你不是平凡的大多數,而是那個能夠獨立思考、看

事通透

的人。

正因為你超越了身邊大部分人,才會導致你和他們缺乏共同語言,他們熱衷的,你不感興趣,他們盲目追求的,你只是冷眼旁觀。

所以,你不需要為此覺得惋惜和遺憾,而是應該去尋找與你匹配的圈子,在那裡相遇的人,才能讓你的精神世界不再孤單。

人活一世,就是個漸漸變得坦然,慢慢看開的過程;

對待友情,不要太多奢求,有那份惺惺相惜,自然很好,如果沒有,也請做你自己,人情冷暖見識過後,會發現做好自己才是最踏實的。

END